这年代都是瓦房,没有平房,晾晒苞谷有几种方法。
院子多竖几根木桩子,将苞谷剥皮,将皮用编辫子的方法一串一串挂到木桩子上,从上到下再蒙上一层遮雨布,天好的时候掀开,天阴了,就赶紧盖起来。
还有一种方法,直接摆放到院子里晒,一看天不对劲儿,就赶紧收了。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湿玉米剥成粒,脱粒再暴晒,不仅轻松,还不占地方。
但因为湿玉米剥着比较麻烦,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编成辫子悬挂起来,等冬天没事儿的时候再剥粒,这样可以打发时间不错,玉米芯还能烧火,一举多得。
收苞谷,腾地,晒苞谷,忙完秋收工作,已经到了9月底,连中秋节也因为恰好在农忙的时候,也被全家忽略了过去,每个人发了一个月饼,这月饼还是阿爹在县城买回家的,一个就要三千块,可真不便宜,不过用料也够实在。
虽然没有奶奶做的用料足,但也值这个价,月饼嘛,不就吃个氛围,是个意思就行了,没人把这个当饭吃。
今年秋收阿爹阿娘他们没回来,但是国庆节后种麦子的时候,他们都要回来。
种麦子比较麻烦,需要有人在前面拉,后面有人把着麦种机器种,不能偏离轨道。
要不然种出来的麦子不整齐,影响收割不说,将来地里面薅草浇水都不方便。
所以种麦子讲究技术,他们这些孩子水平不到家,只需要负责平地。
将地平的整整齐齐,看上去一马平川就算活干好了。
国庆节县城热闹的很,镇子上也张贴彩纸,宣传标语,庆祝国庆,不过对于刚刚参与过秋收工作的陶家人来说,这一切都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孩子一放假就跑出去耍了,大哥他们甚至还跟着爷爷跑去西河村玩儿去了。
阿酒和盼娣留守在家照顾家禽牲畜,奶奶忙着做衣裳,只在做饭的时候出来。
晌午的时候,阿爹破天荒的没有在店里面帮忙,居然带着几个城里人回来看房子。
这些人都是县城有工作有条件的正式工,手里不缺钱,奈何一大家子住房不够分,就想在镇子上买个大点的宅子,这样除了上班的,剩下的一家老小都能住在一起。
在城里租房子太贵,算来算去,还是觉得在镇子上买个房子更方便。
这不,今天正好得空,就过来看看房子。
奶奶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又是给他们倒水,又是抓花生的,还介绍了房子的布局。
陶家这套三进四合院算是镇子上保存最完整,也最干净的宅子,要价三千万着实不算高。
但城里人看了房子之后,却觉得这个价格还得往下压,而且一压就是一千万,想两千万成交,被老爹直接回绝了。
房子可以卖,但贱卖他无法接受。
送走了第一波看房的客人后,阿爹也没有留。
“伶俐那儿还忙着呢,娘,我先回去帮忙,这事儿咱们回头再说。”
奶奶似乎还沉浸在房子真的要卖的氛围中,久久没有回神儿。
才不过在这儿住了一年多的盼娣,看奶奶的样子,也是心疼的不行。
“我们才住了一两年,就住出来感情了,奶奶都在这儿住一辈子了,更加舍不得吧?非要卖这个房子吗?”
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你将来面对的是什么人,如果G委会的人不找茬,房子永远都是你的,可一旦他们找事儿,有的是办法收拾你不说,到时候你这房子可能直接被充公了,人家可不管你家里有几个英雄,他们只看户口本上你的成份划分。
既然是陶家上下一致决定的意见,那说明谁心里都没底,尤其陶家曾经也经历过几年暗黑岁月。
要不是陶爷爷反应快,捐出了所有,就剩下这十亩地和一套房,那成分表上,还不知道被填上什么呢!
所谓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钱没了可以赚,房子没了可以重新盖。
那人呢,人要是没了,那就真的没了啊!
经历了拍花子后,这条街上的孩子更是鲜少出门了,阿奶也不敢随意带她出去走动。
她又不是真正的小孩子,所以耐得住这个寂寞,听话的跟着阿姐在家抠玉米。
玉米刚下来,自己家会先剥点,磨点面或者玉米糁,香的很。
小手虽然抠的不快,但每天也能跟着阿姊抠两三篮子。
进入10月后,一场秋雨就能带来一场寒意,也就中午热一会儿,早晚你要不加个外套,就会觉得湿冷湿冷的。
阿奶的衣服做好以后,就立即高兴的穿着出去显摆了,回来的时候篮子里就多了五六个石榴。
“这是你石榴奶奶给的,他们家种了石榴树,知道我家有个小馋嘴,特地给我摘了几个,快尝尝,甜的很!”
杨石榴姐姐比她大三岁,她大名小名都叫石榴,也是招奶奶疼的小姐姐,所以这个年代重男轻女有,但也有疼孙女的,杨家这奶奶就是个良善之人,每次她去都给好吃的,这不,奶奶去她家还记挂着给他们石榴,是个大方且好客的奶奶。
石榴长得并不大,也不是软籽的,硬籽,吃起来挺甜,奶奶担心她将石榴水弄到身上,赶紧给她穿上罩衣,她剥好一块儿,立即递给奶奶。
“甜,奶奶吃。”
另外一半给了三姐,自己拿了剩下的一小块儿。
“还是我乖孙女孝顺,谢谢小酒,不过奶奶已经在你石榴姐家吃过了,你们俩吃啊,我去做饭,”
他们家有个老式的大磨盘,已经跟了好几代人了,等到搬走的时候,爷爷奶奶说,要把这个大磨盘给带上,以前养驴子的时候就靠驴子拉磨,现在驴子卖了,只能靠人去推,一天也推不了多少出来,主要太累人。
新下来的玉米粒洗干净晒干之后,倒入磨盘一圈一圈的碾压,筛出玉米面,留下比较粗的玉米皮喂鸡鸭,那种脱皮的玉米碴子也是好东西,熬一锅玉米茬子喝,又黏糊又顶饥饱,就是太费火,得提前泡发才行。
本地玉米不似东北玉米黏糊,东北玉米熬起汤来更好吃一些。
小姑这次寄回来的就有东北特有的黏玉米茬子,白的黄的都有,还有很多豆子、大米。
要不说小姑姑人实在呢,这次邮寄回来了五十斤大米,三十斤玉米碴子,还有二十多斤的豆子。
加起来就是一百斤的粮食,光是邮费就花了不少钱。
虽然小姑不缺钱,但爷爷奶奶是真心疼邮费,让她以后不要这么折腾。
“哎呀,你们说我回来一次也不容易,我带别的哪有带粮食实在啊,而且这东北粮食啊,比咱这边的好吃,去年的东北大米好吃不?今年咱再尝尝东北的大碴子,好吃了以后我就再给你们寄。”
这年头,啥都没粮食主贵,寄啥也都没寄粮食靠谱,毕竟关键时候,这都能救命。
阿奶已经从翠花姐那儿知道59年开始闹饥荒,经历过四二年饥荒的长辈们,早就开始各种囤积了。
野菜晒干、夏天种植的蔬菜到了秋季也晒干、红薯干、粉条等这些可以长时间保存的,全都囤起来。
陶家上下就没有个清闲的时候,能多囤绝对不少囤,甚至还说到了冬天,就开始节衣缩食,不干活的时候就吃两顿饭,省出来的那一顿,就攒起来到困难时期再吃。
阿酒很想说不仅姐姐有预见能力,她还有满满一空间的生鲜呢,别说灾荒年了,就是吃二十年也吃不完。
单纯靠自家人消耗,那就是二十年也吃不完,除非她拿出去卖。
不过就陶家的经济实力,应该不需要她出去赚钱养家。
现在才五三年,她起码还得熬二三十年,生活条件才会好起来,所以这满满一空间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拿出去卖,只要生活过得去,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
霜降之前,爷奶、阿姊和她四个人,又去收红薯和土豆,这可是过冬的必需品。
之前在老宅后院种了土豆,前院种植的蔬菜,南瓜冬瓜也爬满了墙头,结的还不少,不过这个可以再等等,天冷了之后再收也不迟,一个大南瓜够一家人吃两顿呢,冬瓜南瓜都是过冬存储必需品。
这些土豆和红薯都是奶奶种在田间地头的,地方虽然小,可搁不住多啊!
尤其河滩地也开了荒,本着能收一点是一点的原则,折腾三五天线下来,红薯居然也挖了五六百斤,土豆有三百来斤,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少了一些,但对于见缝插针式种地,那可真不算少了。
“看吧,老天爷都看着呢,你付出多少,回报就有多少,这些肥料可没白费,今年冬天的红薯土豆够吃了,说不定还能再压点粉条子呢!”
河滩地的红薯收了四百多斤,这是荒地,完全靠天吃饭,没想到收成还不少。
红薯收了之后,红薯藤片刻没敢耽误的全都拉回了家,羊和兔子都爱吃这个,绝对不能便宜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