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定欢周岁时,他开始扶着墙学走路,两只小短腿摇摇晃晃的,时不时摔个屁股蹲,看得季蕴大乐,聂弗陵心疼不已。
好在宫人特意为他加盖了木地板,加上他穿得厚,身上的肉也多,不至于摔疼。
聂定欢摔倒后,不会马上爬起来,他会先趴在地上,用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偷偷四下瞅瞅,没有人发现他摔倒吧?
季蕴当然是假装没发现,聂定欢和他父皇一样,是个爱面子的人。
她闭上眼吹嘘:“哎呀呀,母后的欢欢最厉害,走得真稳,你父皇三岁时还不会走路呢,他还尿床。”
聂弗陵:......
才不是!郑嬷嬷说他十个多月时就会走路了,至于尿床......更是子虚乌有!
聂定欢受到来自母后的鼓舞,他马上爬起来继续走:“啊啊......呀呀......”
季蕴继续勉励他:“欢欢,你可是穿着护体神衣呢,大胆些,别怕。”
聂弗陵亲手缝的小肚兜,聂定欢如今已经能穿,这是他最喜欢的衣服。
季蕴常常扯他的小肚兜给他看:“喏,这是父皇为你做的护体神衣,天下独此一份,穿上什么都不怕,摔了也不痛。”
听到护体神衣四个字,聂定欢下意识的去扯自己的衣服:“......衣,衣......”
两人对望一眼,都十分惊喜:“欢欢会说话了。”
虽然只是单音,但也够两人开心的了,说不定再过段时间,聂定欢就会叫他们父皇母后了。
想到这里两人不由心花怒放:我们的儿子真聪明!
聂定欢摇摇晃晃向他们走去,一头扎进季蕴怀里咯咯笑。
季蕴亲亲他柔嫩的脸蛋,这孩子实在是她的心头宝。
母子二人亲香了一会儿,聂定欢一扭屁股,往聂弗陵怀里钻,将口水蹭到他衣领上。
他常这样做,有口水时,就去找他父皇,在父皇身上将口水蹭干净,连季蕴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聂弗陵却丝毫不嫌弃:“欢欢在长牙呢,来,父皇给你擦口水。”
聂定欢八个月开始长牙,到现在已经有六颗牙,他能自己咬东西吃了,胃口很好,脸上的肉都堆成一团,奶乎乎的。
季蕴对他的肉嘟嘟脸爱不释手,常喊上聂弗陵一起捏,这是夫妻俩最近产生的新爱好。
看着聂定欢的小脸,季蕴有时会着迷:“啊呜......好想咬他一口!”
聂弗陵连忙阻止她这个想法:“咬他做什么,你来咬朕。”
季蕴真的侧过头去咬他脸,啃了几口后,她有些遗憾:“你脸上的肉不够多,也不够软。”
她转而去咬他的嘴唇,这个软多了。
***
清晨,季府门前。
一位年轻的男子微微仰头,他看向宏伟气派的宅院,这就是他们在洛阳的新家?那确实要比之前的宅子要好太多,之前那宅子......不提也罢。
他身量高挑,脸宠坚毅,虽然风尘仆仆,但神色平和清正,一看即让人心生好感。
门口的护卫注意到他:“阁下是何人?可是来府上拜访的?”
这男子身后还跟了一位年轻女子和一队随从,那些随从看着孔武有力,不像一般人。
男子正欲答话,却见门开了,季琅之带着几位仆从走出来,他神色惺松,像是刚醒。
他边走边懊恼:“睡过头了!我们快走,我大哥该到了。”
男子闻言一笑,他扬声道:“二弟!”
季琅之猛然抬头,他又惊又喜:“大哥!你,你这就到了啊?我正要去接你呢。”
“不必你亲自去接,我们打听一下,就很快找到了。”
看着他身后的女子,季琅之有些迟疑:“这位......这位是?”
季昀之回他:“她是你大嫂。”
季琅之有些奇怪,不是说大嫂此次不回洛阳吗?
他来不及多想,躬身对那女子一礼:“见过大嫂,我可没少听大哥提及你。”
那女子笑着回礼:“妾也常听夫君听及小叔和皇后娘娘,小叔果然是位好儿郎。”
季琅之招呼他们:“大哥大嫂,快进去吧,这是咱们家。”
季家大郎从西境携妻而归,府上自然不少了给他接风洗尘。
酒足饭饱后,季昀的夫人陶氏先回屋歇息,父子三人聚在一起聊天。
“儿啊,你这夫人不错,娶妻当娶贤,父亲瞧她是个会持家的。”
“是,父亲,她很能干,陶家的生意,很多是她在打理。”
季琅之饶有兴致道:“大哥啊,我倒没想过大嫂会是她。”
以前在西境时,他就听说过大嫂的名头。
这位大嫂出身于沙洲陶氏,家中以经商为生,她十分擅长做生意,且乐善好施。
陶氏族中虽也有读书人,但从身份上来看,陶氏与大哥相差不少,大哥自己是将军不说,他背后还有国公父亲和皇后妹妹。
哦对,还有他这个侯位弟弟。
但大哥坚持要娶陶氏,他说陶氏是个很好的女子,他不一定非要高门贵女,娶陶氏是他心中所愿。
父亲同意了,大哥成亲算晚的,好不容易有中意之人,他们哪能阻止他,陶氏也是清白人家。
季琅之有个猜测:“大哥,你是如何认识陶氏的?我知道她家极富,可咱们之前很少与陶家打交道,你们——”
季昀之点头:“对,当年大哥向陶家借过钱。”
当年送季蕴出嫁,父子三人一心想给她置办丰厚的嫁妆,让她风风光光的。可苦于家里没有多少银钱,他们便分头向同僚借钱,
陶家在西境极富,季昀之的朋友认识陶家人,得知季昀之在找人借钱,便将陶氏引见给他。
那时还是陶小娘子的陶氏,在见季昀之后,主动借了大笔银钱给他,他心中十分感激,承诺一定会尽快还钱。
两人由此正式相识,一来二去的,逐渐生情,后来就定了终身。
季琅之摸摸下巴:“啧,大哥,现在这钱你还清了吗?嘿嘿......早知道就该多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