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修·麦康纳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饭,廖东就不担心了。
马修·麦康纳提起场刊,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场刊和评委的口味基本不一致,不用担心。”
戛纳的场刊比柏林的评选人数多一点,一共十人,依然是每人四颗星,满分四分。
让人比较意外的是李沧东的《燃烧》,这部电影拿到了3.8分,只有两个影评人给了三星,其余都是满分。
这也刷新了戛纳场刊纪录,比两年前3.7分的《托尼·厄德曼》还要高。
《燃烧》非常符合影评人的口味,不管是台词、镜头语言还是电影整体气质,都很文学化,电影充满了象征和隐喻。
比如片名《燃烧》,既代表了电影中角色的愤怒,还代表了导演和社会的愤怒,这个比喻很巧妙。
还有海美、猫和手表的消失,也代表了“存在”却又像是“没有存在过”的绝望,暗示底层人民对于社会来说可有可无……
李沧东的人脉也不是盖的,算是韩国国宝级导演了。
就连人品稀烂,但是才华横溢,拿过金狮和银熊的金基德都自认不如李沧东。他的原话是,“在韩国,我只排名第三,姜帝圭第二,李沧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姜帝圭就是《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的导演,算是韩国商业电影的扛鼎人物。
不过马修·麦康纳公关重点根本不是金棕榈,就算是,其实也没事,因为《燃烧》有个致命弱点——歧视女性。
“令女性角色消隐,以此作为剧情驱动力,李沧东的老毛病又犯了。”
这是韩国影评人朴宇成针对《燃烧》的评论,早在2002年的时候,另一个影评人郑圣一也批判过李沧东,“如果没有女性的牺牲,男性的灵魂就无法完成净化。”
最可怕的是当时李沧东还默认了……
戛纳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受到好莱坞影响最深的一个,今年的评审团主席还是凯特·布兰切特,她是有名的女权斗士。
评审里面还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蕾雅·赛杜,她俩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肯定会找准定位的。
一共十个评委,三个强烈反对的话,《燃烧》不可能问鼎金棕榈,别说金棕榈了,搞不好一个奖都拿不到。
排名第二的是吕克·戈达尔的《影像之书》,评分3.0。
模糊的影像、变幻的画幅、诡异的声道……
这是一部影评人看不懂又不好意思说不好的电影,这电影完全是戈达尔拍给自己看的。
不过也无所谓了,老爷子都快九十了,任性一回怎么了?
今年主竞赛单元还有一部中国电影入围,是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场刊对他的评价也还可以,给了2.9分,排名第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只拿到了2.8分,排名第四。
影评人普遍觉得导演让-马克·瓦雷的水平配不上马修·麦康纳和廖东的精彩表演,换言之就是这俩演员有点过于突出了。
还有一些影评人批评编剧,觉得编剧为了戏剧冲突故意夸大了事实,比如实际上罗恩经营的俱乐部并没有被官方查封,这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是大忌。
这时候又不考虑电影不是纪录片了?
马修·麦康纳没有什么反应,他反而觉得是好事,反正他只要影帝,让-马克·瓦雷能不能拿最佳导演,电影能不能拿金棕榈?
关他屁事……
事实上,让-马克·瓦雷也不太关心。
当然,主要是他没那么多钱公关……
剩下的电影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比如斯派克·李的《黑色党徒》,投机的意思非常明显,尤其是结尾,就差把我想凭借肤色拿奖直接写出来了,美国版王晓帅了属于是。
排名最低的是伊娃·于颂执导的《太阳之女》,她可能和斯派克·李的想法一样,想要借用女权、战争和肤色来争取一个奖项。
但是伊娃·于颂没什么名气,而且太明显了,斯派克·李都没这么明显,被影评人一顿狠批,《太阳子女》的场刊分数只有1分……
从餐厅回来,廖东准备洗个澡,然后倒倒时差,结果刚洗完澡,头发都没来得及吹干,贾科长带着一个年轻的导演又找上门了。
一番介绍之后,廖东才知道,这个年轻导演就是毕干。
其实毕干也不算年轻了,起码没有廖东年轻,他比廖东大了三岁。
不过在导演这一行里,一般不看年龄,要么看奖项,要么看票房,这两点廖东都碾压毕干,当他的前辈也未尝不可。
贾科长和毕干是来邀请廖东晚上去参加毕干新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首映的,毕竟廖东现在知名度高,贾科长想让廖东帮忙,撑撑场子。
《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的不是主竞赛单元,而是一种关注单元,关注度本身就低。
廖东没有理由拒绝,只要在国外,中国电影人都会互相捧场,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况且廖东对毕干也比较好奇。
三年前,毕干就像孙猴子一样横空出世,一部《路边野餐》给所有人都看傻了。
不是说《路边野餐》的故事有多么好,毕干的导演技法有多么牛逼,而是想法。
就像墨镜王说的,电影比的就是想法。
这是指文艺电影,毕干的《路边野餐》就有点这个意思。他的作品无拘无束,天马行空,自然生长。
而且《路边野餐》证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
当然,也不是说毕干的导演技法就很业余,恰恰相反,《路边野餐》有一个42分钟的长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借用法国《电影手册》的评价,“导演毕干创造了一种强而有力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有时令人费解,却每时每刻都让人着迷。”
廖东也有差不多的评价,尤其是当了导演之后,他对42分钟长镜头的调度和拍摄方法都很有兴趣。
听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毕干又搞了一个60分钟的长镜头,为此还写了两万字论文,廖东就更有兴趣了。
廖东本来想和毕干好好聊聊,奈何毕干对廖东有些不感冒。
廖东也能理解,文艺片导演嘛,大多眼高于顶,尤其毕干还很年轻,不到三十岁,自然瞧不起廖东这种小鲜肉出身的导演。
既然人家不愿意多聊,廖东也不会用热脸去贴毕干的冷屁股,等晚上看了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