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宇转身离开站着的山头,转到了一个公路上日本人看不到的角落,随后,朝着另一座山一路狂奔。
滇湎公路盘山而下,如同一根木棒上反复捆绑的绳索,围着这座大山绕来绕去,盘环不止。
因其坡陡,有的地方上下笔直。仅十几米的距离,本可几大步跨下。但是,车不是行人,想要下来,便不能颠覆,只能顺其道而行。
因此,从上层的公路,下到十几米外的下层公路上,就要盘绕出很远,有时长达三公里之数。最终,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又回到仰头可及的一个土坎之下,似乎就是刚刚离开的那个点。
继续往下走,从山顶到山下,也就几十公里之距,也要盘上盘下地行进个不停。对于下边的一个目标,看上去很近,却迟迟到达不了。上下山,没有个半天时间,很难下得来,这便是滇缅公路的难行之处。
因此,这时行进过来的日军车队,又像一条虫子,一直在滇缅公路上盘绕着。
日军的着眼点,是怒江上的通惠桥。
桥是坏了,可江还在哪,仍可以渡,只要渡过江,日军突进中国大西南的目的一样能达到。
当吴凡宇看到这支车队时,立即想到日本人想要干什么。
再看眼前,不存在中国军队的阻挡,而日本人简直像是身处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什么都不用怕,什么也不用管,沿着现成的公路,走的大摇大摆,如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转游,消遥而由自在。
必须阻止。
吴凡宇想到这,什么也不顾了,离开现场,朝着另一个方向,能阻止日军车队前进的地点迅跑。
吴凡宇看中了一个山头,那个山头正对着盘山公路,而且,它的视角,正好能看到日军车队的头车,而后面的车队却看不到他。
有了这个想法后,吴凡宇便从山上向下狂奔,奔向了他选定的那个地点。
山的陡峭,对车队行进很难,对人也是如此。因此,吴凡宇下来时,便是连纵带跳,几次险些摔下沟去。
吴凡宇顾不了这些,他要与日本人争时间,比速度,如果日军车队下了山路,到了平路时,他便很难阻止住。
他现在只有一人一枪,想要阻止住百人的车队,根本不可能。
所以他必须要拼命。
吴凡宇一路狂奔后,有的地方直接采取滚坡,管他什么蒿草荆棘,还是高坎,能滚则滚,能跳就跳。
还有,吴凡宇的肉身还够他折腾,山民的特性,猎人的特质,为这个强悍的灵魂提前做好了准备。如果是一个奶油小生似的青年,他这么折腾,真有可能散了架。
十几分钟后,吴凡宇先期到达了他要埋伏的地点。
吴凡宇对原地稍稍进行了整治。用刺刀挖出一个简易工式,搭好了步枪依托物,再把自己简单进行了下伪装。
他不这样做不行,他只一个人,没有人给他掩护,如果与日本人打起来,过早暴露,那他也就没有后场,甚至连撤走的可能性都没有。
吴凡宇的唯一目的就是给日军车队设制障碍,阻止住日军前进势头。
从这里看过去,他与公路隔着一沟,想要在公路上设障碍,最好的办法是挖沟,堆放石头,或者埋雷等等,总之,有什么办法想什么办法,只要能把公路破坏掉就行。
可惜,距离这么远,这些他都做不到,即使是他在公路上也做不到,因为,他没有这些条件,更别说是去埋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他用什么办法来阻挡住日军的车队呢!
吴凡宇在刚才观察的的过程中,他已经想好了对策。
办法就是以日军装备来对付日军,用日军的头辆装甲车做为障碍。
想的不错,但那是日军的车,怎么可能听吴凡宇摆布。
然而,吴凡宇自有吴凡宇的办法。
行进在车队最前面的,是日军的一辆铁甲车。这辆车四周围全都被厚厚的铁板包着,别说是步枪,就是重机枪也打不透,除非是火箭筒,反坦克炮,或者直瞄火炮等。
这些,吴凡宇全都没有,目前,他身上只有一支三八式步枪和从日本人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发子弹。
而这些武器装备在装甲车面前,如同赤手空拳般,对铁甲车一点破坏作用也起不到。
但吴凡宇想好了办法,通俗一点说,这叫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招。他敢想,便敢做,也许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没多久,吴凡宇简单地做好了准备。
想要做成这件事,吴凡宇的本体可不会,这全是吴和平的灵魂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他指导,提振,发挥到了吴和平特战队员的应有水平。把后时代的军人能力,用在此处打击日本人,自然是绰绰有余,很多方面,加上了后代人的灵智,说是附加了科技知识也不为过。
吴凡宇做好这些后,把枪架在依托物上,专等着日本人的车队到来。
现在,他面临着一个问题,步枪没有瞄准镜,只能是用步枪自带的瞄准具,准星缺口和眼睛三点一线。如此一来,难度相当地大。
从这里看过去,射击距离早就超出了有效射程,而且还没有瞄准具进行调整,更无法计算风速,提前量等等。
再加上山区风向的不特定,特别是从沟下面时不时刮过来的风,百分之百会影响子弹飞行方向。
等等,一切的不可能全都摆在了吴凡宇面前。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吴凡宇必须一枪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当他开枪后,必须让铁甲车停下来,不能前行,不能离开那个山角,也不能折下山去,否则,他的意图全都达不到,起不到阻止车队前进目的。
这些问题对吴凡宇而言,全都摆在那,而他竟然视而不见,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一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在远距离射击中,他的作用发挥能起到狙击作用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远远看过去,盘山公路蛇一样逶迤而下。
车队像是一堆依附于其上的虫子,在蛇身上缓缓而行,从蛇尾逶迤到蛇中部,再继续朝着蛇头方向前行。
车队在忽隐忽现中,再次被一座山头挡住,看不到其行进实体,转而,又露出其全身,接着又延缓至下一段,眼看就要到了吴凡宇等待的那个缓坡转弯处。
不久,车队行行近。最先露出的,是行进在最前面的开路装甲车。
装甲车上驾着一挺口径50毫米重机枪,枪口依服于两块钢板间,枪手躲在钢板后面,透过缺口瞄准前方。
这样设计完全是为了保护人枪安全。只要操作机枪的人脑袋不露出来,前面的敌手很难击中他,如果这名枪守缩在钢板之后,什么样的武器能穿透呢!除非被火炮击中,步枪拿他一点办法没有。
另一个可能,就是子弹能准确进入缺口,必定能让机枪手一枪毙命。
而驾驶室的驾驶员更在重点保护之列。
他的视野只是一具很小的窗口,驾驶员只能是依据着这小小的窗口透向外面观察视线。为了不被外面的火力击中,窗口面积做的能多小就多小,只要不影响驾驶就行。
除了这两上部位外,车里的人员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子弹也打不到,这便是起名乌龟壳之故。
总之,这是一辆全部被铁板包裹起来的能够行走的铁棺材。
面对这样一具特殊怪物,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在战场上,很难拿出解决它的办法。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爆破手,挟着炸药包,潜身过去把他炸掉。
可想而之,在敌方火力的打击下,想要靠近他,该有多难。
这样一具铁柜,放在吴凡宇眼中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他与现在的坦克比起来,简直就是儿童玩具,可在特定时期,他就相当于高技术立品,领先于中国军队几十年。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玩艺,中国军队没有趁手的家伙式,只能是依靠简易步枪和炸药包。
吴凡宇碰到的就是这个难题,炸药包没有,火炮更没有,想要在前面埋上一颗地雷都不可能,最终的办法,还是要靠手里的这支三八步枪。
事上难题千万个,就看你有没有心,如果有,办法总是会被想出来的。
吴凡宇就想出了两个方案。
一打驾驶员,二击轮胎。如此才能让铁甲车停下。
当铁甲车爬上一道小陡坡,缓缓转过山弯时。
这时,他没办法不降低速度,路面窄,车速快,很容易打不过方向盘,打急了,不是撞山,就会下沟,因此,只有缓下车速,才可以平稳地移正车头。
铁甲车转过车头,刚刚把车头摆正,驾驶员的窗口恰好与吴凡宇射击视线成为了一线。
如果有瞄准镜在,别说是八倍以上,只要有4倍或着低一些的都可以,吴凡宇定然会看到驾驶装甲车的日军司机眼睛,有了这个底数,这一枪过去,百分之百会命中目标。
可惜,吴凡宇没有,他只能看到黑洞洞的一道小窗口,至于窗口里面的情形看不到。也不需要看到,那里定然会是驾驶员的一双眼睛。
吴凡宇毫不迟疑地朝着装甲车头上的视野窗扣动了板机。
多亏吴和平的前世对弹道有研究,了解子弹飞行的曲线,以及受风力影响的角度,还有火药推力作用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他在没有瞄准镜配合调整的情况下,凭着大脑的计算,排除了各种干扰,准确地实现了他要实行的操作目的。
三八步枪子弹瞬时飞跃过空间后,一头钻入装甲车窗口。
只听“噗”的一声,驾驶室内的日军的左眼被洞穿。
刚好此时,日军驾驶员正在打方向盘,车头正开始向里掉转。
于是,失去操纵的装甲车头在发动机的强推下,一头撞向了靠里的土崖。
如果是向右,不受控制的装甲车肯定会掉进悬崖。由此,实现了吴凡宇提前预计到的可能。
装甲车无法向前,但仍在工作的发动机却被驾员的一只脚踏住,所以车辆无法停下来。
随后,装甲车轮继续狂转着,车头对着土崖一阵咆啸。
于大的动力也没用,因为他根本不可能穿过崖壁,只能发着倔脾气干嚎,瞎撞。
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本来枪声已经惊动了车上日军机枪手,加之车辆的异状,让他很快意识到,装甲车被人袭击了。
机枪手提高了警惕,四处寻找。可是,除了这一枪外,枪声又停了下来。
他不得不想,子弹是从哪来的。由于没注意到,现在再去找目标,困难很大。对方不开枪,甭想确定来袭方向。
这不是枪战游戏,上面还加上一个枪声来源方向。
但是,日军作战经验丰富,很快便判断出了方向。日军机枪手开始意识到,必是刚才掉转装甲车车头时,受到了敌人攻击,如此说法,子弹必是来自于车头的正前方。
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吴凡宇隐身的那道坡顶上。
却定怀疑对像后,日军机枪手不再犹豫,掉转枪口,朝着吴凡宇隐藏地点便是一顿猛烈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