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和霓州的移民一直是杨洵最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南方。
现在南方的几个州虽然已经全部收回来了,但由于蛮族人占领南方期间肆意屠杀,南方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现在整个南方地区人口少的可怜,有的地区甚至整个县都见不到一个人。
要知道,如今整个北燕的人口足有九百多万,但除去南疆之外,整个南方加起来,人口也不到一百万。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科举考试南方没有参加,不是不带南方玩,是南方根本就没人了。
所以向南方移民成了大乾目前的第一要务。
户部尚书杜如晦站了出来,不过脸上却没有之前的愁容,反而春光满面,嘴都快笑歪了。
“王爷放心,南方和霓州的移民都在顺利进行,之前那些逃到北部的南方百姓,在听说回到南方后朝廷给地给粮,正纷纷向南方迁移。”杜如晦如实说道。
他原本还在为银子而担心,毕竟无论是战争还是移民,国库的银子都是大把大把地花,再这样下去国库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这也是为什么杜如晦天天进宫去堵杨洵,吵着闹着找杨洵要钱。
不过现在杜如晦不担心了,就在今天早上,霓州那边的第一批金银已经送了过来,整整三百多船啊,到现在户部都还没清点完。
再加上昨日马拉塔使者送来的那十二车金银珠宝,以及反对科举的那些世家豪门的家产,户部暂时是不缺银子了。
“南方那边一定要放宽政策,不要心疼银子。”杨洵嘱咐道。
杜如晦点点头,毕竟这些都是朝廷应该做的,而且比起战争的消耗来,移民所消耗的银子算少的了。
但接下来杨洵的一番话,差点没让杜如晦喷出一口老血。
只见杨洵想了想说道:“凡是移民到南方的百姓,要鼓励他们多生娃,生一个娃给钱给粮还给地,金额你们户部自己看着办,可不能寒酸咯,一定要让百姓多生娃!”
想要恢复南方的生产力,必须先将人口搞上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鼓励生娃,反正南方现在有大片的土地,且都在官府手中,分给百姓简直绰绰有余。
“臣明白。”杜如晦苦着脸说道。
虽然他知道这么做对南方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这下子户部又要拿出一大笔钱。
就在这时,于谦突然站出来说道:“王爷,臣听说霓国那边的第一批金银已经运来了,南方各州县还缺不少守军,这些人都得从北方招募,要花不少银子,请王爷下令,让户部拨款,臣也不多要,只要五十万两。”
此话一出,杜如晦顿时急了。
“于铁头,你没完是吧,我手上刚有点钱你就要弄了去,你还是人吗?开口就要五十万两,要不你把我卖了,看看值不值五十万两!”杜如晦没好气地说道。
于谦只是冷冷地瞥了杜如晦一眼,根本不打算理会他。
这事他已经跟杜如晦提了很多遍了,但杜如晦就是不给钱。
之前户部钱不多也就算了,但现在户部有钱了,他自然要把这笔钱要过来。
杨洵点点头,如果南方守军不够的话,也镇压不住移民过去的百姓。
何况姜维紧接着还有南征南蛮甚至扶南帝国,总不能让姜维手下的精锐部队一直充当守军吧?
所以招募守军一事宜早不宜迟。
想到这,杨洵看向了杜如晦,开口道:“老杜,给钱吧!”
“王爷,我……”
杜如晦刚想说什么,就被于谦打断道:“别说你没钱啊,我可是亲眼看到了,那些金银都是一马车一马车拉进乾京城的,这么多钱你不投在军费上,难道留着当战争赔款吗?”
又是这句话,于谦每次要钱的时候就拿这句话来噎杜如晦。
杜如晦顿时气得牙痒痒,但通过这次霓州送来的金银以及马拉塔的赔款他也想明白了,只要大乾的军事力量足够强大,整个世界的财富都会源源不断地运往大乾。
想到这,杜如晦一咬牙:“行,等会你来户部,我亲自给你批!”
“这才对嘛,回头请你喝酒。”于谦嘿嘿笑道。
“滚滚滚,你一喝酒就发酒疯,上次还抱着老子喊老子婆娘,谁要跟你喝酒?”杜如晦没好气地说道。
“你放屁,就你这样的给我当婆娘我还不稀罕呢!”于谦冷哼道。
“哈哈哈!”
看着斗嘴的两人,众人顿时哄堂大笑。
杨洵也笑了起来,虽然这些大臣平日里没少斗嘴,但他们的心最终还是拧在一起的,这才是一个帝国朝堂该有的样子。
就在这时,杨洵想到了什么,看向房玄龄说道:“老房,南匈奴和楼兰都有归入我大乾的意思,本王打算将楼兰作为一郡之地归为西海,你尽快选派官员过去。”
帕安妮娅进宫后就跟杨洵说了楼兰有归顺的想法。
老楼兰王挂了,新的楼兰王是帕安妮娅的弟弟帕尔哈提,据帕安妮娅所说,这小伙子有点憨憨的,虽然武功不错,但没有治国的能力。
这样一来楼兰迟早要被西域诸国所吞并,还不如早点归顺大乾,成为大乾的一部分。
帕安妮娅在楼兰国内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楼兰那些贵族几乎都表示支持。
而且为了表示楼兰的诚意,帕尔哈提还愿意交出整个楼兰的统治权,只求杨洵给他一个富贵闲职就好。
此时房玄龄正一脸姨母笑地看着于谦和杜如晦斗嘴,听到杨洵的话,顿时心中一喜,连忙拱手道:“王爷放心,臣一定办好这件事。”
杨洵点点头,嘱咐道:“我们的人去了楼兰那边后一定要好生安抚楼兰的贵族,最好是让他们到中原来生活,另外再将楼兰百姓迁移一部分来中原,将中原百姓迁移一部分过去,同化楼兰,让楼兰彻底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事礼部和户部都要上点心。”
“至于楼兰王帕尔哈提,就封为楼兰侯,让他到京中任个闲职吧!”
“遵命。”房玄龄、崔博文和杜如晦三人齐声应道。
“王爷,那匈奴那边呢?”房玄龄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