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馨玉有点搞不明白,姜宝琴他爸不是之前就知道姜宝琴进精神病院了,怎么现在才来给她撑腰?还是之前被农活绊住了脚?
不过宋明翰倒霉是她想看到的啊,他上次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都导致了她提前生产,顺利生下孩子是她命大,不代表这事她没记着。
被姜宝琴家缠上,宋明翰的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
她妈告诉她这个消息,也是怕她被无辜波及吧。
宋明翰是以丈夫的名义把姜宝琴送进的精神病院,姜宝琴他爸要是去精神病院接人,肯定是能把人接回去的,毕竟他是她亲爸。
可姜馨玉不想让她出来,就算出来了,也得为上次的事付出代价,至于宋明翰,姜宝琴不出来,他岂不是一点代价都不用付出?那就让她出来闹过后再进去吧。
脚步一拐,她去办公室找了于教授。
刨除宋明翰和姜宝琴的因素,于教授对她是真的当弟子来教导。这老头看起来不好相处,实际上对他看重的人很不错的。
把事情告诉他,也好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和应对的方案。
毕竟比起宋明翰,姜宝琴这个疯女人可恨多了。
这个点儿办公室里还有别的老师,她一时半会的就没有开口,于教授见她神色有异,以为她是在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主动提出到外头说话。
“有什么不好张嘴的?”
哪怕说着关心的话,于锡岭脸上也没个笑容。
姜馨玉:“我妈之前打了学校的电话,说姜宝琴他爸会来首都给姜宝琴撑腰,我觉得这事我有必要告诉你一声。”
于锡岭的眉头皱起,整个人看起来更不好相处了。
姜馨玉继续说:“如果她从精神病院出来了,是不是可以负起刑事责任了?”
于教授点点头,“本来就是应该的。”
姜馨玉没忍住还是准备把话敞亮了说。
“于老师,我很尊重你,也知道你有意培养我,我很感激,但有些话我还是想说。”
不敞敞亮亮的一次性把话说明白了,她这心里总是别别扭扭的。
“我过去和宋明翰是互相欣赏过,但后来没有任何来往了,那次姜宝琴会在学校里发疯,我认为宋明翰利用了我有意引导姜宝琴发疯,这件事在我心里很久了。”
这话说了是会影响师生情谊,但一直这么夹着,她没法自如的和于教授进行正常的师生来往。
于锡岭半晌没说话。
他还记得在五里桥大队时,外孙总是在天黑透后去找他,有时送些东西,有时和他说说话。
外孙说过他有一个喜欢的姑娘,她聪明漂亮又善解人意,后来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被外孙带过去的姜宝琴。
她主动承认林子里伤到孩子的夹子是她放的;天天干着农活还不忘学习;心底善良的给他们那些住在牛棚的老家伙们送去帮助;满心满眼都是外孙…
那桩桩件件都在说她是个上进又善良的姑娘。
和外孙结婚后,她家里是出了不少丢人事,可他想着,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既然外孙已经结了婚,就该对人姑娘负责到底。
谁知到了首都后,这外孙媳妇越来越不像话,人偏执又疯狂,外孙想和她离婚的念头被他压着,直到姜馨玉被气早产。
如果他在五里桥公社的时候就让两人离婚,后来就不会出这些事,他外孙这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也不会靠着算计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当初和外孙结婚的是姜馨玉就好了,可惜这是如果,一切都晚了。
他不说话,她继续说:“把这些话说出来后我心里舒服多了。”
她耸耸肩,“那于老师,我先回去了。”
于教授叫下她,“先别走,你上次交上来的东西有些地方有问题,我给你讲一下。”
生活上的事是生活上的事,外孙干的事,须得一个正式的赔礼道歉,但那些也不该影响学习上的事。
姜馨玉都挺诧异的,所以不管她说还是不说,于教授对她的态度都没什么变化吗?
是不是年纪大的人经历的多,就能不把那些事当作一回事?
办公室里的老师已经走了,只有拿着本子做笔记的姜馨玉和正在讲解的于锡岭。
姜馨玉记着这些生僻名词的含义,看光线不足,便起身去开灯。
于教授喝完水问她:“你以后想不想做翻译工作?”
姜馨玉反问:“哪种单位?外事部门还是编译所那种?”
她的专业毕业后可选择的单位很多,至于会被分配到哪,就不是她能决定的了。
听她提起编译所,于锡岭想起过去在编译所的老朋友们。
过去那十年,编译所虽然不复存在,可他的老朋友们却毫无尊严毫无报酬的被逼着做了不少工作。
那些事情一点都不美妙,于锡岭把杯子放到一边说:“如果你想承接一些出版社的翻译工作,我可以为你引荐出版社的主编。”
有他把关,她翻译的质量肯定有所保障,他不担心残次品流入到书店里误人子弟。
“去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恢复了废除十年的稿酬制度,现在的稿酬虽然不多,但总归是有点。”
姜馨玉眉弓微动,“老师这是在补偿我?”帮宋明翰还债吗?
于锡岭摇摇头,“并非如此,你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但还有提升空间,口语非常好,总体还不错,整体超出我的预期,既然水平还行,提前试试也无妨。现在的翻译工资并不高,你就当是锻炼自个儿了。”
不过这不是补偿,明翰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会正式让他给你道歉。”
于锡岭在课上什么样姜馨玉再清楚不过了,他这张脸向来是严肃的,就连夸哪位同学,那同志当时也是不敢沾沾自喜的,因为很有可能下一句就是“骄傲使人退步”了。
姜馨玉听到严肃的于教授夸自己,心里当然是有点美滋滋。
有偿翻译,哪怕是金额不多,她也很乐意做的。
“老师,现在的稿酬怎么算的?”
于锡岭:“译稿根据质量看,千字最低一元,最高五元。”
和过去相比,真是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