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袁绍收到曹操的来信,看后哈哈大笑,随即便不再管青州之事,专心的对付易京的公孙瓒。
曹操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拍马屁。说自己一直以袁绍小弟自居,如今公孙瓒败局已定,袁绍好似有南下之意。如果对方需要,他可以随时让出齐国,然后追随袁绍平定中原。而且还卑微的自称已为袁绍在中原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他日袁绍挥师南下,定会做袁绍的马前卒,以表忠心。
曹操的信写的很是露骨,让袁绍的一众谋士都不相信,纷纷劝说袁绍趁机攻占齐国,然后顺势拿下东莱,曹操在东莱的盐场对于袁绍集团早已不是秘密,他们眼馋已久,如今有了机会,自然想要收入囊中。只是他们对于袁绍的了解远远不如曹操,曹操如今的身份早已今非昔比,如今他的跪舔,让袁绍的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对曹操生出了轻视之心。就如同曹操信中所言,他就算兵力再强大,在袁家四世三公面前,啥也不是。
这边安抚住袁绍后,为免夜长梦多,曹操结束了两军的对峙,对彭城发起强攻。留守在小沛的吕布收到刘备的求援,领兵五千前去救援。吕布本就只有两万多兵马,张辽攻略青州带去了一万精锐,剩下的大多是新招的士卒,如今再带走五千,小沛加上泰山郡的兵马也只剩一万左右。
吕布的兵马并没有出现在彭城,行走到半路便遭遇了于禁和曹洪。本就兵马不多,士卒还大多新兵的吕布并没有进攻的欲望,于禁两人也碍于吕布的威名,以稳为主,双方便这么和平的僵持下来。
另一边的虎牢,徐晃领兵三千驻守,虎牢本就天下雄关,李郭二贼虽有兵马七万,可西凉兵大多不善攻城,原本董卓军中善于攻坚的大将徐荣,也在董卓死后投靠王允,最后被李郭斩杀。
面对三千守军的虎牢,李郭二人下令强攻,可连续数日,也无法攻上城头。眼看此路不通,两人商议一番后,便安心的扎下营寨,准备静观其变。毕竟他们收钱的时候说的可是出兵,而不是拼命。
而此时的宛城也不太平,当初张绣能占据宛城。其一是出其不意,趁着刘表反应不及拿下了城池。随后还不等刘表准备反攻,张绣便在贾诩的示意下,修书一封,表示愿意归顺刘表,驻守宛城帮刘表抵抗曹操。刘表与众人商议后,便同意了张绣的请求。可谁知张绣竟然转头投了曹操,这让刘表感到自己被对方戏耍了。只是碍于曹操的强大隐忍不发,如今刘备发缴讨伐曹操,让刘表看到了收复宛城的希望,便命大将文聘领军三万攻伐宛城。张绣兵马不过一万,随后贾诩带五千兵马来援。两人相见后,张绣便屏退左右,与贾诩密议。
对于贾诩张绣很是信任,而且深知对方的能力。原本投靠曹操就是贾诩的建议,毕竟当时袁绍也派人前来招降,袁绍的实力比曹操要强上许多,而且袁家四世三公可是一块金字招牌,可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还是选择了曹操。
可随后曹操的作为让张绣非常愤怒,邹氏只是一个导火索。这时代的女子地位低下,虽然是叔父的女人,可毕竟不是原配,在张绣的心里并没有太高的地位。最终让当初的张绣反叛的原因是曹操对他的不重视和羞辱。可最终结果却是曹操反攻宛城,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杀他,反而让他仍驻守宛城,充当兖州的西面屏障。曹操此番大度的操作让张绣怒气小了很多,可眼下六路伐曹,气势汹汹,让张绣一时间又有些动摇,如今恰好贾诩到来,正好问一问当初的智囊。
贾诩这个能看透人心的家伙很快明白张绣的心思,淡淡笑道:“将军不想为曹公效忠?”
张绣闻言脸带尴尬,最终叹息道:“先生与我相熟,我也不瞒先生。我与曹操之间有恩也有怨,如果曹操势大,为他效忠也未尝不可。可如今诸侯群起攻之,曹操已危如累卵。难道先生想要让我为其陪葬?”
贾诩淡然的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将军是一叶障目,看不清局势啊。”
张绣立马坐正身姿,恭敬道:“请先生教我。”
贾诩淡然道:“六路伐曹,看似声势浩大,然而只不过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当年董卓兵马十多万,引得十八路诸侯群起讨伐,结果呢?最终还不是各自散去。如今曹公帐下兵马十余万,已不弱当年董卓,而讨伐者不过才六路,为何将军却认为曹公必败?北海孔融,一酸儒尔,不通兵事,纵有兵马数万,也只是一个笑话。小沛吕布,虽世之猛将,然名声败坏,手下兵少将寡,更无立身之地,粮草还需刘备接济,生死掌握在他人之手。曹公只需派兵断了两者联系,吕布将不攻自破。李郭二贼虽兵马众多,然此时的西凉军早已不复之前悍勇,不过一群贼寇,李郭更是视财如命,目光短视。刘备能联合他们,无非钱财开道,曹公若想,只需同样施为,只需一能言善辩之士,此路可解。刘表一时俊杰,只身入荆州,夺下八郡之地。看似雄才伟略,可借助世家之力甚重,钳制太多,没有与曹公一决生死的决心。即便攻下了宛城,恐怕也仅此而已了。江东孙策,正攻伐江东诸郡,无法北顾。此次联盟,也只能声援罢了。唯一能有些抵抗的只有徐州刘备,徐州世家倾力相助,刘备或可与曹公交手一二,可一但其他各路尽皆退去,刘备就要单独面对曹公的怒火,即便加上徐州世家之力,也难敌曹公兵锋。毕竟徐州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此地利上的劣势,只能说刘备起势太晚,如果他能在曹公之前夺得豫州,也许还能和曹公一较高下,眼下败亡只是迟早之事。将军觉得呢?”
张绣深思片刻,起身拜道:“多谢先生解惑,绣险些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