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炳鑫心中一动,恍然道:“你想拜我为师?”
江卫民稍显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是的,希望顾老师能够收我为弟子,让我也为连环画的发展出一份力。”
顾炳鑫闻言大喜过望,眼前的江卫民不仅展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
还对连环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他心中隐隐也有收为徒弟的想法。
于是顾炳鑫激动地说:“好,我就收你这个弟子!”
顾炳鑫共有七个子女,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只有小女儿和小儿子继承了他的绘画天赋。
小儿子顾子易今年刚毕业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技校动画专业,专注于动画领域,而小女儿虽有绘画才华,却未能涉足连环画的领域。
相比之下,江卫民不仅具备出色的绘画技巧,还能亲自撰写剧本,对连环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有着清晰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他与顾炳鑫一样,对推动连环画事业的繁荣充满热情,并付诸实践。
听到顾炳鑫的话,江卫民惊喜万分,难以置信地问道:“顾老师,您当真要收我为徒吗?”
顾炳鑫微笑着点头,然后说:“这两天我会通知一些老友,然后举办一场拜师宴。”
江卫民激动得连忙道谢:“多谢老师!”
顾炳鑫看着江卫民欣喜若狂的模样,忍不住笑了起来,打趣地说:“你这小机灵鬼!
\"对了卫民你再说说你最新的绘画方式,这两天我们拜访老朋友的时候交流一下\"
听到这句话,卫民来了精神:“师父,这一阵我又把我的绘画理念完善了一下。”
顾炳鑫顿时提起了兴趣:“具体说说。”
卫民认真地说道:“师父,我把连环画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静,体现人物表现力的,另一种是动,展现人物动作的。
对于前者,我们要让画面静下来,经过精雕细琢让整幅画承载更多的信息;
而对于后者,就要让人物的动作动起来,比如《我父亲的抗战》这部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这样能给读者带来更直接的感官刺激。”
“让画面静下来,让画面动起来……”顾炳鑫低声呢喃着,陷入了沉思。
“师父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可以选择静的状态,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以及线条和构图的完美表现;
如果想要视觉的刺激,就可以尝试画这种动态的画,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两种状态则代表两种读者。”
“卫民,你这两种状态理念确实很新颖,两种状态对应两种读者怎么理解?”
“师父,您应该明白现在的读者大多都是年轻人,而且在校学生居多,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足,更加注重追求故事的剧情和视觉刺激。
而一些成熟的人则更喜欢静态元素的解读和联想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所以后期我们应该通过某些元素把这两种状态的连环画区分出来,比如通过纸张大小或者封面上的备注。
“卫民,我发现只要和你交流,你就有无穷尽的想法,很多想法都天马行空。”
“主要是和师父交流能够激发我的灵感。”
“行了,别拍马屁了。”
晚饭时间到了,顾家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家中。
当他们得知顾炳鑫要收江卫民为弟子时,大家都非常高兴。
尤其是顾子易,原本在家里年纪最小的他,如今有了江卫民这个师弟,自己就不再是最小的了。
而且江卫民亲切地叫了他一声“师哥”,更是让他心花怒放。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顾炳鑫带着江卫民逐一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并向他们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参加江卫民的拜师宴。
这些老朋友都是上海美术界的知名人士,他们与顾炳鑫有着深厚的交情,对于江卫民成为顾炳鑫的弟子也表示出极大的支持和期待。
“子易,听说你父亲要收徒弟了?什么来历啊!”和顾子易同期毕业的孙建勋好奇的问道。
顾子易微笑着回答:“你说我这个小师弟啊!他从青岛来的,今年15岁不过已经出版了几本连环画了。”
突然,孙建勋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兴奋地问:“子易,你看我能当你师弟吗?”
顾子易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认真地说:“你够呛。你绘画水平确实还可以,但是你还是缺少了一点东西。”
“少了点什么?”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少了点灵性。”
“灵性?”孙建勋有些不解。
“嗯,是的。”顾子易肯定地回答,“我那位小师弟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有一种独特的灵性和创造力,让人眼前一亮。”
“你那位小师弟有灵性?”
顾子易笑了笑,自豪地说:“他今年才15岁,却已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连环画绘画方式。你看过《父亲的抗战》系列的连环画吗?”
“当然看过!”孙建勋激动地说,“这套连环画真是太精彩了,特别是里面的战斗场面,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那你知道这套连环画是谁画的吗?”顾子易笑着问。
“难道……是你小师弟画的?”孙建勋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顾子易得意地点点头,“没错,就是我小师弟画的。”
“哇,真没想到!原来他就是画出《父亲的抗战》的大师啊!”
“你什么时候把你小师弟带出来让我见见呗!
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父亲的抗战》里打小鬼子的情节,实在是太过瘾了!”
“这样吧,下班后跟我我去我家吧!直接带你见见我的小师弟,我小师弟这今天都在和我父亲学画画,一般都不出门。”
随后几天后,在顾炳鑫一众众好友的见证下江卫民正式完成了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