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理解这是杨老想要锻炼他的自主能力,检查完韩娟身体后就做出了决定,等她服完之前的药后就换药方。
事后他也向杨老汇报了自己换方的事情,并把换方原因和思路向杨老做了阐述。
杨老让他放手去做,韩娟病情看起来虽然严重,但是正气未散,表现出来的问题其实还是身体营养不够没有激发自身抵抗力,只要胃气恢复就还有治。
之前的十副药吃完之后肿瘤肯定会得以抑制,但不能总是功而不守,所以换方是正确的。
张三得了杨老肯定后也是信心倍增,所以才会有了想尝试独立治疗癌症的心思。
治疗结束后,张三告诉鲁宁周夫妇,这次药剂吃完之后会再次换方攻坚,思路还是以毒攻毒。
留下两瓶药膏后他才离开。
回到家中张三异常困乏。一夜没睡的后果显现,只觉得头昏脑涨,吃了两个路上买的包子后倒头就睡。
可翻来覆去却是始终不得入眠,索性起床从枕头下拿出那本他有些不太想看的书册缓慢打开。。。。。。。。。
天色刚起微亮,张三就爬出被窝在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又是一夜未睡,昏昏沉沉的脑袋被室外带有寒意的空气一激,马上精神了起来。
活动一下手脚后做起了养生操。
身子虽然还很年轻,可是以他现在的工作量如果再不锻炼早晚会垮,他自己都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做这套养生操了。
昨天本来是想翻看几页然后再睡,可没想到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越看越是精神,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整整看了一夜。
书册后面几页不知道是胡老还是胡教授专门写了书册里面内容的来历。
上面说胡家祖辈行医,这书册里的东西是其祖上无意中救助的一位道士感念胡家恩德馈赠所得。
道士馈赠胡家的是一本绢册,上面记载了一种针灸之术。
术名不知,但胡家有大医细细查看后确定此术中针灸用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体经脉有四套体系,即“经、络、溪、谷”。这四套系统的经脉经纬人身阴阳,使荣卫气血上下浇灌,共同护卫人体健康。
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现在得以流传下来的仅存“经”一个系统,即通常所称的“经络”三百六十五个穴位。
其他三套系统“络、溪、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已经湮没无迹。
而现代医书上很多人自称的所谓“奇穴”,其实就是源自于“络、溪、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
道士不知从哪里继承了上古针灸之术,感恩胡家祖上救助恩德,所以就留下了这套针灸之术以作回报。
遗憾的是绢册上只有“络”穴的针灸之术,其余“溪、谷”的内容却没有在绢册记录。
胡家确认此术后,把绢册定为传家之物。非胡家直系不可学,非具备医学天赋者不可学,非心性坚毅之辈不可学。
就此借助此术胡家事业更上一层楼,先后出了三位御医,奠定了胡家针灸之术在当时当世无双之名。
后来胡家也派人再次寻找那位道士,遗憾一别之后再无踪迹,从此音讯全无。
张三也是看到了书册后面几页的留言才开始真的重视起这本书册,对胡唐月的那点顾虑也被他抛之脑后。
书册中提到,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运也。络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
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谷之窍二百四十有奇,桌椅泽其筋骨也。
针道维生之衷矣,故经病者调之以络,络病者调之以溪。血病者调之以经,气病者调之以谷,气血之病调之于溪谷。
经者,动气之径也,络者经脉之偶也,溪者经络节持之驿也,谷者筋骨气脉经之汇也。
故经有其穴,络有其窍,溪有其脉,谷有其空是也。经输也,络注也,溪交也,谷合也。
故经有十三,奇之有八。络有十六,溪有十四,谷之有七。
络者网也,络于十二经,合其经脉筋肌者也,经之为干,络之为枝,溪之为茎,谷之为页。
故经之所以通滞者也,络之所以消积者也,溪之所以祛瘀者也,谷之所以化气者也。
之后介绍了骨之络,膀胱足太阳之络,胆足少阳之络,肺手太阴之络,肝厥阴之络,心手少阴之络,脾足太阴之络。。。。。
将这些络的起点终点,以及所经之路,主治症状,具体针法都一一做了详尽讲解。
书册后半部分是另一种针法,张三估计这才是胡家真正家学的东西。
针法有名,为《切脉针灸》。
他之所以认为《切脉针灸》是胡家家学,是因为这篇针灸之术全部都是白话文记录,里面还有很多现代词语。
想来是胡老把自己的针灸之学写了下来,有很多个人的理解也在其中。不像之前的“络”书,全部都是古文,一句白话不见。
《切脉针灸》是告诉医家利用切脉指导针灸取穴,可以疏通全身经络脏腑,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及神经系统,以达到提高免疫力,恢复健康的目的。
尤其对亚健康的干预调理有很好的效果。
以浮、沉、迟、数四脉指导临床针灸取穴,并配相应药方。
其中还根据脉象变化列出了一系列的特效穴位。应用时在千变万化的病症面前还可进一步将浮、沉、数、迟四脉分寸、关、尺、分别来应用。
就是书册中的这些内容才会让张三不忍释卷,再一次彻夜不眠。
观看一遍后张三掩书摇头,欲哭无泪。《切脉针灸》是全本,这就不说了。
可“经、络、溪、谷”这可是中医真正的瑰宝,就这样在历史洪流中失传了,四套体系只留下了“经、络”这两套。
严格的说是只留下了“经”这一套体系,“络”是一直在师叔家里珍藏,从不为外界所知。
如果不是师叔摒弃祖训,自己只怕今生都无缘得见这样宝贝,更别说有机会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