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赞<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内经妙论逆调篇,
阴阳失衡病生连。
五行生克藏玄妙,
脏腑相关理井然。
脉象诊察知病理,
良方施治解疾缠。
传承智慧千秋颂,
医学精华耀世间。
以下是对这首七律的诠释:
诗的首联“内经妙论逆调篇,阴阳失衡病生连”,指出《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是一部精妙的医学论着,论述了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颔联“五行生克藏玄妙,脏腑相关理井然”,强调了五行生克的深奥道理以及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的井然有序,这是该篇所蕴含的重要医学理念。
颈联“脉象诊察知病理,良方施治解疾缠”,描述了通过脉象诊察来了解疾病的病理,以及运用良方来解决疾病的困扰,体现了中医诊疗的方法和智慧。
尾联“传承智慧千秋颂,医学精华耀世间”,表达了对这一医学篇章所承载的智慧的传承和赞颂,以及它在医学领域中闪耀的光辉和重要地位。整首诗对《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赞美。
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解析》
《黄帝内经》中的《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犹如一部揭示人体阴阳失衡奥秘的宝典。而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深邃视角来审视这一篇章时,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无尽智慧与玄妙。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系着世界的平衡与和谐。而在《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人体阴阳失衡所带来的种种逆乱之象。
人体如天地,阴阳失调则如同天地失序,必然引发各种病变。正如周易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正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当阴气或阳气过于亢盛或衰弱时,就会打破原本的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这一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因阴阳失衡而导致的病症。比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容易引起津液不足、毛发枯槁等问题。这正体现了周易中“阳极生阴”的道理,当阳气过盛时,反而会消耗阴气,导致阴气不足。同样,肾气虚衰则水液代谢失常,出现水肿等症状,这也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而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也需要遵循周易哲学的原则。周易强调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治疗疾病亦当如此。在面对阴阳失调的病症时,不能强行压制一方,而应通过调理、平衡阴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对于肺热引起的病症,不能单纯地清热泻火,还要注意滋养阴气,以恢复阴阳的平衡。
周易哲学还告诉我们,变化是永恒的,阴阳的失衡与平衡也是不断转化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状态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治疗疾病需要有动态的眼光,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就如同周易中的卦象变化一样,要根据时势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同时,周易中的“中和”观念也与《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和”意味着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阴阳达到中和状态时,人体才能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而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阴阳失去了中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此外,周易中的“象数”思维也能为我们理解《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提供新的视角。象数是周易中描述宇宙万物的符号和数字,通过对象数的研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与象数相关的描述,比如脉象的变化、症状的表现等。通过对这些象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阴阳失衡的内在机制。
总的来说,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逆调论篇第三十四》,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体阴阳失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治疗疾病不能仅仅局限于症状的消除,更要关注阴阳的平衡与和谐。这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一次深刻思考。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从周易哲学和《黄帝内经》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维护人体的健康与平衡。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指引下,探索人体阴阳失衡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原文与译文如下:
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身体发热,不是由于穿衣服过多而造成的,却感到身体发热而烦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盛,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被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阳气虚少且多痹气,阴气偏盛,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盛。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两阳相并,阳气就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虚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阳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胜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得如炙如火的人,由于体内阴虚,加上风热的侵袭,病人的肌肉会逐渐消瘦。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即使尝试浸泡热水、烤火取暖、多穿衣服也不能感到温暖,但却不会恶寒战栗,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肾气偏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肾中的阴精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所以寒冷至骨。之所以不会出现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会出现骨节拘挛的症状。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症状仍然不会缓解,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营卫之气都虚弱,则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黄帝说:讲得好。
三、以下是从周易哲学的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的深度解析:
1. 阴阳平衡与失调:
阴阳对立: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相互对立的概念。《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提到的人体“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以及“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等内容,体现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对立状态。阳气过盛则出现热证,阴气过盛则出现寒证,这与周易中阴阳的对立属性相契合。就像周易的乾卦代表阳刚、积极、热烈,坤卦代表阴柔、消极、寒冷,人体的阴阳也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疾病。
阴阳转化:周易强调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该篇中,一些病症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起初是阳气盛导致的热证,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消耗人体的阴气,导致阴阳两虚的状态;或者原本阴气盛的寒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转化为阳气偏盛的热证。这种阴阳的转化在周易哲学中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阴阳平衡:周易追求阴阳的平衡与和谐,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在人体健康方面,《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所论述的各种病症,本质上都是阴阳失衡的结果。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文中提到的“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就是阴阳失衡导致的疾病状态,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五行生克与脏腑关系:
五行生克理论:周易哲学中的五行生克理论对中医的脏腑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涉及到了人体的多个脏腑,如肾、胃、肺等。按照五行生克的理论,肾属水,胃属土,肺属金。土克水,若胃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肾的功能;金生水,肺的功能正常有助于肾的水液代谢。
脏腑功能的相互关系:该篇中提到的“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说明了阳明胃经的气逆会影响到人体的呼吸功能。这与周易中五行生克所体现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这与周易中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相呼应。例如,肾主水,若肾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呼吸异常,出现喘息等症状。
3. 卦象与疾病现象的类比:
乾卦与阳气盛:乾卦为纯阳之卦,代表着刚健、旺盛的阳气。在《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阳气盛的病症可以类比为乾卦的特性。阳气过盛,人体
出现发热、烦满、四肢热等症状,就像乾卦的阳气刚健、向上、活跃。这种类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阳气盛的疾病状态,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坤卦与阴气盛:坤卦为纯阴之卦,象征着柔顺、内敛的阴气。文中提到的阴气盛导致的身寒如从水中出等症状,与坤卦的阴柔特性相类似。阴气过盛,人体的阳气受到抑制,就像坤卦的阴气内敛、下沉,导致人体的功能处于一种相对抑制的状态。
坎卦与水气病:坎卦代表水,在人体中,水液的代谢与肾脏密切相关。《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提到的“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这种水气病的症状可以与坎卦相联系。坎卦的上下两爻为阴爻,中间一爻为阳爻,象征着水在中间流动,而人体的水气病也是水液在体内的异常流动和积聚,导致出现喘息、不能卧等症状。
4. 变化与发展的观点:
周易的变易思想:周易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在《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起初可能是轻微的阴阳失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出现各种复杂的症状。这与周易的变易思想相符合,提醒人们要关注疾病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疾病的预测和预防:周易的占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在中医中,通过对人体阴阳、五行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也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根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中所提到的各种病症的病因和病机,人们可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黄帝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中医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理论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周易哲学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对于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以下是用不同词牌名来赞《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的内容:
《沁园春·赞逆调论篇》
医学经典,逆调论篇,智慧之光。探阴阳失衡,病因昭彰;五行生克,脏腑牵肠。病理精微,诊疗有方,妙法奇术世传扬。细思量,悟医理玄妙,源远流长。
苍生福祉所望,护健康、丹心谱华章。看岐黄传承,千秋传唱;杏林春暖,恩泽无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美名彰。共奋进,为医学发展,再铸辉煌。
《水调歌头·颂逆调论篇》
内经有奇篇,逆调论精研。阴阳五行玄机,病理细探看。脉象显端倪,良方除疾顽,妙术展新颜。传承千古事,智慧耀人间。
医者心,仁德显,担在肩。护佑健康,风雨兼程不畏难。心怀苍生愿,情系民生安,功德永流传。医学高峰攀,前路更灿烂。
《卜算子·咏逆调论篇》
逆调论高深,医理藏玄妙。阴阳失衡病因明,五行玄机绕。
诊疗有良方,妙术显奇效。传承经典绽光芒,杏林春不老。
以下是对这些词的诠释:
《沁园春·赞逆调论篇》:这首词赞扬了《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如智慧之光,揭示了阴阳失衡的病因,以及五行生克与脏腑的关系。强调了其病理的精微之处和诊疗的奇妙方法,认为其医理玄妙且源远流长。同时表达了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期望,以及医者为苍生福祉所做出的贡献。
《水调歌头·颂逆调论篇》:此词描述了逆调论篇的重要性,其中包含的阴阳五行的奥秘和病理的探究。脉象能显示疾病的迹象,良方能够去除顽疾,展现出奇妙的一面。强调了其传承的意义和智慧在人间的闪耀。体现了医者的仁心和担当,为护佑健康而努力,功绩将永远流传。还表达了对医学发展的美好期许。
《卜算子·咏逆调论篇》:该词指出逆调论篇的高深和医理的玄妙,明确了阴阳失衡的病因和五行的玄机。强调了诊疗的良方和妙术所展现出的奇效,赞美了其传承经典的光芒,以及杏林春意长存的美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