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杨元之死与李如松之死
【杨元早年以武举人出身,在辽东地区任职多年,曾担任辽东游击,协守蓟镇西路副总兵等职务。】
【其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被后世人,认为是大明王朝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奈何却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有人说,杨元之死,是大明朝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指挥体系矛盾的牺牲品。】
【也有人说,杨元乃是大明的将帅之才,本大有前途何为,却仅仅因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当中没能守住城池,死的实在是冤枉。】
【也有人问,麻贵是大明西北军的将领,曾经也是李如松的部下副将,为何要将东北军的杨元置于死地。】
【也有人认为,杨元之死乃是,是大明文官集团,因主和派一味的想要与倭寇议和为由,在打压着李如松与明神宗朱翊均。】
【在李如松重新掌握兵权之后,害怕李如松之威势,将会超过以往,于是借杨元之死,将李如松逼入死局之中。】
【关于杨元之死,在后世产生了诸多联系与猜测。】
【毕竟,杨元是以不足五千人的兵力,抵挡十倍于自的攻城倭寇,能在朝鲜那些小城之中,顽强的抵挡四天已是,相当不错的战绩了。】
【有人怀疑,这是因为麻贵的军事部署,被倭寇的右路大军迷惑了,以为倭寇的右路大军会在北打攻打庆尚道之中,会直接攻打京畿道,直逼朝鲜王京(汉城)。】
【所以麻贵把兵事力量,都部署京畿道与庆尚道的重要的军事要点上,没能在短时间内,弄清楚倭寇大军的具体数量与倭寇的战备目标。】
【结果导致了南原城被倭寇左路大军,连续攻打了四天,都没有任何支援来到,导致了南原城被倭寇攻破。】
【麻贵不得不依军法处理杨元,同时也让大明的文官集团,找到了除了李如松的策略,所以杨元才会被押回辽阳斩首。】
【毕竟,在杨元被押送回辽阳之时,麻贵曾感叹的对杨元说出了“南原之败,非战之罪”的话。】
【也有人认为,这是麻贵在推卸南原城破的责任的同时,对朝鲜明军立威的一种手段。】
【毕竟南原城距离汉城,也才四百多里的距离(200多公里)。】
【若是麻贵的军事部署得当,完全是可以出兵救援南原城的。】
【然而麻贵,并没有出兵救援南原城。】
【所以他麻贵,要给朝鲜的朝廷与大明的朝廷一个交代,才不得不为之。】
【弃城而逃的游击将军陈愚衷,被麻贵在汉城斩首之后,麻贵为了严肃军纪,稳定军心,向全体将士表明在这场战争中不胜即死的决心,也不得不依军法处置杨元。】
【毕竟,此时的杨元以是大明王朝的副总兵兼都督佥事(正二品武官),而麻贵同样是都督佥事,在担任备倭总兵后,升为右都督(从一品)。】
【麻贵在前线处置了杨元,就更能在这场战役更中,立下震慑他人军威。】
【而麻贵没有像斩杀游击将军陈愚衷一样,在朝鲜前线处置杨元,反倒是押回大明的辽东辽阳进行斩首,他麻贵是想斩首给谁看?】
【是想让,他麻贵曾经的上级李如松看的吗?】
诸天万界大明朝代。
民间:
百姓甲诧异:“以那后世杨元的表现,以不到5000人,抵制了五万人以上的倭寇的猛攻城四天的时间,这样的战绩,也能被斩首?”
“斩首那名不战而逃的游击将军陈愚衷,是罪有应得,并且也够他麻贵立威了。”
“他麻贵,还要把那随时都有可能与自己平级的杨元给斩,是真叫人看不懂了。”
百姓乙:“还能看不懂吗?大明的援朝大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没有被倭寇击败过。”
“结果到了他麻贵手上,直接就是战败又丢城,这么大的责任与过错,总是要有来扛的吧?”
“况且从一开始,明朝联军就被倭寇的两路大军,牵着鼻子走了。”
“他麻贵再不斩人立威,那么这些进入朝鲜的大明军队,他麻贵都不用再带了。”
但百姓丙仍然没有想明白的问道:“可是,他为什么要把杨元押回辽阳斩首?他麻贵想立军威,想镇住军心,在前线斩首就不行了。”
百姓乙:“这或许有真的是有点阴谋算计的味道,阵前斩将,一般是斩给阵前士兵看的,押回后方再斩,那就是斩给后方人看的。”
......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后世的大明武将,自己都不能像那后世的那些腐儒文官集团那样抱团,也难怪他们在天道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权势,会被腐儒文官集团压的死死的。”
明成祖朱棣在听到南军,北军,西北军,东北军这些名词的时候,就已经猜测到,后世各地方的军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严重派系争斗。
即便李如松在西北边镇当过总兵,并担任过麻贵的上级主帅,但李如松终究是东北军李家势力的第一继承人。
即便是明神宗朱翊均,非常看重李如松,有想法想要扶持李如松来抗衡大明的儒生文官集团。
但是各边镇,各地区的武将,都要驻守在各地,难以抱团,也是事实。
想要让一个王朝的所有武将,都只听令于,并且也只忠心于天子皇帝一人的情况,往往是在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情况才有。
否则在非战乱时代下,想要做到这一点的皇帝,那绝对是要拥有非常的智慧与政治才能才行。
否则,真是出现所有武将都抱团,只听令一人的情况,恐怕害怕的就不是腐儒集团,而是皇帝本人了。
因为在华夏千古历史中,出现这样情况的事情并不少,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
【万历二十五年,第四任的辽东总兵王保,被调往江浙地区的海州担任海防总兵。】
【王保虽是官职平调,实际上却是朝堂政治下放的一种操作。】
【而关键的是,王保被调往江浙地区的海州。】
【最终,王保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巡视海防的途中去世。】
大明神宗界。
江浙民间:
百姓:“好啊,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这王保居然被调往咱们江浙的海州任职,是那位江湖义士出的手吗?”
......
【王保被调离辽东后,李如松被任命为第五任辽东总兵官,重新掌握大明的军队实权。】
【万历二十六年(1598),辽东副总兵杨元,因“战败之罪”被押解到辽阳斩道示众,杨元死后,其的牌位被朝鲜供奉于平壤城的武烈祠中。】
【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月,北方的的蒙古土蛮部举兵侵犯辽东地区。】
【李如松采取“分兵捣巢”的策略,令部将李平胡,张玉等率部正面牵制敌军,自己则带三千骑兵绕道敌后数百里,直捣敌军巢营,伺机腹背夹击歼敌。】
【然,李如松的“分兵捣巢”的策略,以及其行军路线,皆遭到了泄露,也又因对蒙古土蛮部的兵力部署的情报不准确,以及判断失误的情况下。】
【李如松与三千辽东精锐轻骑,在辽东抚顺浑河一带,遭遇蒙古土蛮部的伏击。】
【最后,李如松与三千辽东精锐轻骑没能冲出蒙古人的重重包围,力战而死,享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