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封疆大臣
于文宏在福建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巡抚吴兴祚的眼睛。吴兴祚将他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679 年的夏天,吴兴祚决定向朝廷举荐于文宏,称他为“闽省廉能第一”。在他的奏折中,详细地描述了于文宏的清廉和才能:“于文宏清操苦节,爱民如子,实为当世罕见之良臣。”
这份奏折很快就被送到了朝廷,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经过一番审议,次月,圣旨下达,于文宏被升任为福建省布政使。
上任的那一天,于文宏并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大摆宴席,而是选择了在藩司紫薇堂立下誓言。这座堂前悬挂着他亲笔所书的楹联,上面的字犹如他的为人一般,刚正不阿,掷地有声: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饶得男盗女娼。”
这副楹联不仅表达了于文宏对朝廷的忠诚,更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他深知这些钱财都是百姓们的血汗,必须倍加珍惜,绝不能有丝毫的侵吞和浪费。
于文宏走马上任后,雷厉风行地开始整顿赋税征收工作。他深知赋税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因此对每一笔账目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核对。
为了确保赋税能够顺利征收,他下令输送官员必须按照计算好的账目进行拨发,不得有丝毫差错。
各路领取官员得知这一规定后,纷纷前来兑取赋税。
由于于文宏的工作做得细致入微,他们都能够随到随兑,而且数额准确无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这一举措使得福建的赋税征收工作变得高效而有序,一时间,福建官场的风气也为之一新。
然而,这位掌管一省钱粮的布政使,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异常清贫。他的衙署里常常连薪米都无法按时供应,生活十分拮据。面对这样的困境,于文宏并没有选择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是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为了维持生计,于文宏不得不典当自己的衣物来购买薪米。
起初,他还能典当一些比较像样的衣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衣物越来越少,最后连可以典当的衣服都没有了。无奈之下,他只好一天只吃一顿饭,勉强维持着基本的生存需求。
有一次,随军出征的满汉大臣和朝廷使臣们来到于文宏的衙署。
当他们踏入衙署时,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几案上布满了蜘蛛网,老鼠的痕迹随处可见,室内仅有一个贮藏官服的竹笥,两口煮饭的锅,以及数十束文卷和书册,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一位满族大臣不禁感叹道:“我走遍大江南北,见过无数官员的府邸,但从未见过如此清廉的官员。”他对于文宏的廉洁奉公深感敬佩,同时也对于文宏所处的困境感到惋惜。
福建濒临大海,自古有市舶之利。
时有外国贡使前来,向于文宏赠送贡品。
一次,一位贡使献上异域香料,香气馥郁,价值连城。
于文宏却只是轻轻一闻,便物归原主。
贡使不解,通过翻译问道:";大人为何不收?这可是稀世珍宝啊。";
于文宏淡然一笑:";本官受朝廷俸禄,已是足矣。这些珍宝,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贡使听后,对翻译人员慨叹:";天朝洪福,我们从未见过如此清官。";这句话很快传遍福建,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美谈。
然而,于文宏的清贫生活并未因此改变。他依然每天只吃一顿饭,依然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官服。
有人劝他:";大人,您掌管一省钱粮,何必如此苛待自己?";
于文宏却正色道:";百姓尚在饥寒交迫之中,我岂能独享富贵?";说罢,继续伏案批阅公文,案头的油灯映照着他清瘦的面容,仿佛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雕像。
康熙皇帝听闻于文宏的事迹后,龙颜大悦。
1680年二月,一道圣旨打破了福建的宁静——于文宏被破格提升为直隶巡抚,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驻地保定府。
这一任命,使他成为了清朝的封疆大臣之一,官职从一品。
直隶,这个特殊的辖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这些地区是京师的直属范围,古称";上谷";,又称";畿辅";。
在清朝初年,直隶不设总督,巡抚即是最高长官。也不设布政使和按察使,由";守道";管理布政使的事务,";巡道";管理按察使的事务。还有通永、霸昌、大名、口北、天津等地的";道台";分管各地事务,向巡抚汇报工作。
作为直隶巡抚,于文宏的职责可谓重大: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标下有参将、游击等官。其三年大比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
此外,他还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掌有监察权。
简而言之,直隶省的军政大事,文武官员,全归于文宏管。
得知这一任命后,于文宏并未立即启程。
他先是拜访了康亲王杰书,向他推荐了几位无论人品还是做事都稳重的官员。随后,他又召集满汉大臣,详细交代未尽之事。
直到所有事情均已安排妥当,他才告别福建,踏上北上的路途。
1680年六月二十日,于文宏抵达保定。
这座古城以它特有的庄严肃穆迎接这位新任巡抚。
直隶虽靠近京师,但问题却一点也不少。
天灾造成的饥荒、社会治安的混乱、驿站负担的沉重、民族矛盾的尖锐、官场腐败的猖獗、民间风气的败坏......种种问题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这片京畿重地上。
于文宏到达保定上任后,立即让卢玉堂等人分赴各地考察实情。
数日后,众人陆续返回巡抚衙门,逐一汇报所见所闻。
";大人,";卢玉堂面色凝重,";赈灾粮至今未能下发,导致每日都有数百人被活活饿死。卑职亲眼所见,城外灾民聚集,饿殍遍野......";
于文宏眉头紧锁。
此事他已有耳闻,原因是前任直隶巡抚突然病故,导致赈灾粮无法按时发放。
短暂的沉默后,于文宏拍案而起:";先斩后奏!";他的声音在堂内回荡,";先放粮救人,再上奏折认罪。无论如何,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活活饿死!";
路玉阳接着汇报:";大人,卑职打听到一些官员在征收赋税时私自加码,滥收';火耗银';。";他翻开账册,";这是卑职暗中查访的记录,一些官员甚至勒索商户,恐吓百姓,简直是无法无天。";
卢玉堂闻言,不禁低语:";没想到这皇城脚下,竟有如此黑暗一幕......";
于文宏站起身,走到窗前。远处,保定城的街巷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说道:";现在灾民为重,卢玉堂、路玉阳,你们二人现在就去调拨赈灾粮,连夜在城外支起锅灶,尽快让灾民吃到嘴里。";
";嗻!";
当夜,于文宏伏案疾书,写下了《请速发赈灾粮疏》。他深知,这一纸奏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想到城外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他的笔锋更加坚定。
于文宏可谓是日理万机,他不仅要全心全意地照顾那些遭受灾难的人们,还要对地方官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接连不断地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令和檄文,包括《严禁火耗谕》、《严禁馈送檄》、《饬查劣员檄》、《严禁赌博谕》、《弥盗条约》以及《请禁讦告以正名义梳》等。
这些法令和檄文的颁布,旨在推行新的“直隶规则”,以整顿地方吏治,改善社会风气。
然而,就在这一片繁忙之中,却有一个名叫赵履谦的知县,公然违背于文宏的命令。
这个赵履谦仗着自己有一些背景关系,对于文宏的话完全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地作恶。他的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慨,但由于他的背景,很多人都敢怒不敢言。
于文宏得知赵履谦的所作所为后,毫不犹豫地在当夜就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封弹劾奏折。
这封奏折详细地列举了赵履谦的种种恶行,以及他对朝廷法令的漠视和违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