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宫女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诸位娘娘,皇上有旨,召见诸位。\"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有何吩咐。于是,她们纷纷整理衣裳,随宫女前往寝宫。
在寝宫中,杨起正坐在龙椅上沉思。见众人进来,便微微点头。
\"诸位,朕今日召唤你们前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宣布。\"杨起淡淡地说道。
众人立即行礼,\"臣妾恭听陛下圣旨。\"
杨起扫视了一圈,\"朕知道,太子之位你们都很关心,可是,朕现在不想立太子,朕还很年轻,如今也只有景儿和象儿两个儿子,你们不觉得,
现在就讨论立谁为太子,为时尚早么?所以,朕决定五年之内,绝不会立太子,你们听懂了吗?\"
众人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各有各的打算,大多数都是庆幸的,如此一来,大家都有了机会!
\"臣妾、臣妾听懂了。\"众人纷纷应声。
\"很好。\"杨起点点头,\"那你们可以退下了。\"
众人只得一一起身退出寝宫。
走出寝宫,陈皇后已经被放了回来,正站在门外等候。
见众人出来,她急忙上前,\"诸位,发生了什么事?陛下为何不封太子?\"
刘冰清叹了口气,\"皇后娘娘,陛下已经决定五年内不立太子,大家都听到了。\"
\"什么?!\"
陈皇后顿时气得脸色涨红,\"这怎么可以?大皇子乃是陛下的长子,理应当先封为太子。难道陛下要另立他人为太子?\"
白贵妃赶忙劝说:\"皇后娘娘,请息怒。相信陛下定有他的考量。我们只管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就是了。\"
\"可是......\"陈皇后还想说什么,却被梅太后打断。
\"皇后,不要再说了,陛下既然这样说了,我们照办就好!\"梅太后慈祥地说道。
\"母后,可是......\"陈皇后欲言又止。
\"皇后娘娘不必太过焦虑。相信陛下自有安排。\"薛宝钗忽然开口,温婉地安慰道。
众人在梅太后和薛宝钗的劝导下,终于平复了下来。只有陈皇后心中仍有些许担忧。
就在这时,一声稚嫩的童音传来,\"娘亲,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着急?\"
只见大皇子杨景牵着妹妹杨曦走了过来。
陈皇后连忙上前,\"景儿,娘亲没事!\"
杨景有些奇怪地看着眼前这群妃嫔,\"可是,为什么爹爹还没有给我册立太子呢?爹爹是不喜欢景儿么?\"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良久,梅太后才开口,\"景儿啊,这件事还要慢慢来。你不要太担心,总有属于你的好日子。\"
杨景不解地看着梅太后,\"奶奶,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当太子呢?\"
梅太后微笑着摸了摸杨景的头,\"这要看你爹爹的决定了。总之,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
杨景点点头,\"我知道了,皇祖母。\"
陈皇后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红了眼眶。她原以为今日就可以顺利让杨景册立太子,哪知道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
大秦昭宁三年,春寒尚未褪尽,京城却已热闹非凡。春闱会试这一关乎天下士子命运的盛事,在万众瞩目中拉开了帷幕。
清晨,天色还未完全放亮,礼部贡院外已聚满了参加会试的考生。
秦钟身着一袭藏青色长衫,身姿挺拔,神色中透着自信与期待。
身旁的康近贤则微微皱眉,时不时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物,看得出他内心有些紧张。
万子墨双手抱臂,目光坚定地望着贡院大门,似在思索着什么。林羽轩、周逸飞、苏沐阳三人站在一起,小声交谈着,互相打气。
车玉堂、练九安、赵听涛、贾芸和贾兰也在人群中。贾兰年纪虽小,才十四岁,却一脸沉稳,丝毫没有怯场之意;
二十四岁的贾芸则显得有些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赵听涛微微仰头,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样。
随着一声响亮的锣声,贡院大门缓缓打开。考生们在差役的引导下,有序地进入考场。考场内,一排排号舍整齐排列,每个号舍仅有几尺见方,里面摆放着简单的桌椅。
秦钟走进自己的号舍,坐下后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
他看着面前的试卷,题目“如何处理与邻邦诸国之间的关系,若是发生矛盾,是战是和?”映入眼帘。
秦钟沉思片刻,提笔写道:“《论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与邻邦相处,应以和为贵,和平交往,互通有无,方能共兴共荣。
然,若邻邦肆意挑衅,侵犯我国尊严与利益,亦不可一味求和。
如我大秦立国之初,北狄屡犯边境,烧杀抢掠,彼时若不奋起反抗,何谈国家安宁、百姓福祉?故战与和,当审时度势,以国家大义为准则……”
康近贤看到题目后,眉头紧皱。他咬着笔杆,思索良久,才缓缓下笔:“《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乃不得已而为之。
与邻邦矛盾初起,当以谈判、外交手段化解,此为上策。若邻邦执意不从,且我国实力足以抗衡,方可一战。
但战之前,需权衡利弊,不可冲动行事。昔年,楚与齐争地,不考虑后果贸然兴兵,终致国力损耗,为他国所乘。故和为上,战为下,能和则和,不得已而战……”
万子墨目光炯炯,略一思索,便挥毫泼墨:“《尚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处理邻邦关系,关键在于自身德行与实力。
若我国德厚民富,邻邦自然心生敬畏,愿与我交好。
若发生矛盾,应先以德服人,展示我国的宽容与大度。若邻邦仍冥顽不灵,则需以武力威慑。如汉武之时,匈奴屡犯边境,武帝先以和亲安抚,后因匈奴变本加厉,
遂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征,扬我国威,保边境安宁。是以,战与和皆为手段,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与和平……”
林羽轩轻抚下巴,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提笔写道:“古人云:‘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处理邻邦关系,当根据远近亲疏制定策略。
对于远方之国,可与其交好,共同对抗近处的威胁;对于近处的邻邦,若有矛盾,不可轻易言战。
若邻邦有侵犯之意,可先加强自身防御,同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若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国力损耗,于国家发展不利。故应以和为贵,以战为辅……”
周逸飞微微皱眉,在脑海中梳理着思路。随后,他认真地写道:“《左传》有云:‘师直为壮,曲为老。’
与邻邦发生矛盾,判断战与和,关键在于理之所在。
若我国占理,且对方侵犯我国核心利益,此时若不战,必被他国轻视。
如宋与辽之战,澶渊之盟前,辽军屡屡南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士气大振,最终与辽签订盟约,保百年和平。故战与和,要依据正义与国家利益来决定,不可偏废……”
苏沐阳看着题目,心中已有了主意。他写道:“《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国家强大,方能在邻邦关系中占据主动。在和平时期,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若与邻邦发生矛盾,首先要审视自身实力。若实力相当,可通过谈判解决;若实力悬殊,战则需谨慎。但无论战与和,都要以保障百姓生活、促进国家发展为出发点……”
车玉堂咬着笔头,思索片刻后写道:“《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处理邻邦关系,要秉持正义与道德。
若邻邦违背道义,我国应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谴责。若矛盾激化,战亦需师出有名。
如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纣,皆是顺应民心,替天行道。故战与和,要以道义为指引,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练九安皱着眉头,思考了许久才下笔:“《史记》记载诸多国家兴衰之事,可知与邻邦相处,当以史为鉴。
若邻邦友好,应积极合作;若有矛盾,不可急于求成。如吴越之争,起初两国连年征战,皆损耗巨大。
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故处理邻邦矛盾,要冷静应对,权衡利弊,不可盲目行动……”
赵听涛一脸自信,快速写道:“《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在邻邦关系中,我们应主动掌握主动权。
若发生矛盾,若我国实力强大,当果断出击,以战止战。
如我大秦之强,威震四方,若有邻邦敢于挑衅,必以雷霆之势镇压,方能彰显国威,保万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