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跟朝堂不同,虽然也有弯弯绕绕,可一旦立功没几个人敢不升迁。
这也就意味着,徐闻的个人实力以及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会再度有一个惊人的提升啊!
他们甚至不敢去想徐闻将来会达到怎么样一个高度。
不夸张的说,恐怕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而这个一人,也就是当朝的皇帝。
所以哪怕是一直看不上徐闻的南方官员,此时都想要上前示好,想要巴结一番了。
徐闻的未来已经是不可限量了。
听着众人的恭维,徐闻却是神色平静的笑了笑说道:“大家说笑了,都是为陛下分忧解难,没有什么功劳不功劳的,不过如果诸位真想要让亲朋好友进入皇明军校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招生情况,今年应该会扩大招生。”
“不过丑话我说在前头,要是审核不过关,谁来求情都没用!”
众人一听,皇明军校要招生一个个顿时就来劲了啊!
现在要是能进入皇明军校,那就等于是身份的象征啊!
只是众人还来不及说感激的话,午门便已经缓缓打开。
徐闻一马当先走了进去,众人只能一脸激动的跟在后面,却是不敢再多说了,要是冲撞了朱棣,那后果可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十日后。
奉天殿。
晨曦初露,金銮殿上已是文武齐聚。
永乐大帝朱棣端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殿内群臣。
徐闻立于文官之首,神色淡然,对此阵仗习以为常。
今日大朝会,主要是对此番北征的文武官员进行论功行赏。
\"此番北征,皇太孙功居第一,徐华、徐谦兄弟二人功居第二!\"
朱棣洪亮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顺着朱棣的目光,徐闻回头,只见长子徐华身着盔甲,英姿勃发的站在殿门处。
次子徐谦一袭青袍,儒雅沉稳,文官打扮。
一名身着蟒袍的老太监缓步走上殿前,手中捧着明黄圣旨。
他清了清嗓子,尖细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越国公徐闻长子徐华,骁勇善战,北征有功,特授京卫羽林左卫正三品指挥使,兼东宫詹事府司经局洗马。
越国公次子徐谦,才学出众,谋略过人,特授吏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郎中,兼东宫詹事府右春坊大学士。钦此!\"
\"臣徐华,叩谢皇恩!\"
\"臣徐谦,叩谢陛下隆恩。\"
两人上前领旨谢恩,朝气蓬勃。
殿内群臣神色各异。
文官们看着徐谦,眼中难掩羡慕之色。
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虽只是正五品,但掌管官员考课,权柄甚重。
更何况还兼着东宫右春坊大学士,这可是储君近臣。
武将们则盯着徐华,目光炽热。
羽林左卫指挥使,那可是京卫精锐中的精锐,直接负责皇宫安危。
更不用说还兼着东宫司经局洗马,这是何等信任?
徐闻站在文官首位,面色平静,心中却暗自思量:陛下这是要将徐家与东宫牢牢绑在一起啊...
朱棣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在徐家父子三人身上来回扫视,嘴角含笑。
\"越国公,你可是教导出了两个好儿子啊!虎父无犬子,在你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朕甚是欣慰,他们就是我大明王朝的未来与希望。\"
徐闻连忙上前,躬身道:\"陛下谬赞了,保家卫国乃男儿本分,他们不过是尽了应尽之责。\"
\"好一个骄而不躁!\"
朱棣拍案而起,环视群臣,\"尔等可都看见了?这便是为何国公能教导出如此英才!若人人都能如此,何愁我大明后继无人?\"
徐闻默不作声,心中却是明白。
这份恩宠背后,又何尝不是一道枷锁?
徐家已然成为东宫最坚实的后盾,从此徐家与太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接下来,继续论功封赏。
出征的文武官员,都有封赏,多是官升一级,立下大功的,官升两三级不等。
个个笑容晏晏。
封赏大典结束后。
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出列奏道:
“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全是陛下之功劳,这功劳之大更是千古罕有,今日微臣斗胆请陛下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顿时眼睛一瞪,都被周讷这话给震惊了啊!
古往今来,有资格有能力去泰山封禅的也不过秦皇汉武等寥寥数位啊!
这若是封禅,那可是名垂千古的大事啊!
不过震惊之后就是懊恼了。
暗叹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件事呢?
一旦朱棣泰山封禅,那周讷的功劳可就大了去了啊!
甚至连带着他的后人都要跟着享福啊!
“这周讷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没想到竟然如此奸诈!”
“是啊,这么好的事情让他想到了,真是该死啊!”
“你们看这狗东西的眼睛,黑漆漆的,怕是昨天一晚上都没休息,就在琢磨这个事情了啊!”
不少官员在背地里暗暗嘀咕道。
徐闻一听,也忍不住眉头皱了一下。
朱棣的勤政放眼历朝历代也极为罕见的,可要谁封禅,似乎还差那么点意思。
毕竟他的老爹都没去,他去的话,可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
尚书吕震见状也急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跪在地上,一脸诚恳的看着朱棣劝说道:“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讷之请,封禅泰山正好可以显示咱们大明的国威,让陛下的名声流传千秋万代。臣等恳请陛下答应。”
此时文武百官也都回过神儿了,纷纷上前一步,齐刷刷的跪地请命。
“请陛下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百官简直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整齐有力的高声喊道。
朱棣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才却抬手阻止了众人。
他神色平静的说道:“诸位莫要再说了,虽然现在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亦间有之,朕每每听说到郡县上奏,未尝不惕然于心,岂敢谓太平之世?”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却是不敢再说什么了。
毕竟这才刚刚北伐,如果不是周讷上言,根本没几个人敢去说这件事啊!
周讷和吕震也互相看了一眼,都老实的闭着嘴巴没有吭声。
朱棣才继续说道:“封禅的事,不用再提了,朕只希望天下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这些大臣能尽心尽力做事,这才是朕的心愿,你们都要记住这一点,一起努力。”
“况且圣经未曾言封禅,唐太宗亦不为封禅,魏徵常以尧舜之事劝谏太宗,你们欲使我居于唐太宗之下,与魏徵爱君之道迥异,你们应以古人自勉,不负宗伯之责任。”
别看朱棣看似粗人一个,其实自幼也是在皇宫大本堂里读过书的,懂的文化不比在座的少。
那时候老朱对子女教育十分注重,天天趴在学堂外看谁上课偷懒,课后一顿啪啪揍,属朱棣被揍的最多。
被揍多了,道理也懂得多,知道这封禅看似风光,实则一点好处没有,甚至可能遭后人骂。
他本来就是靠篡位得天下的,再去没脸没皮的去泰山封禅,岂不是......
朱棣根本不敢想,百年之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百官闻言,心里也明白皇帝这是真的不想封禅了。
否则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引经据典的来教导他们,来跟他们讲道理,当即纷纷齐声道。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