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在王振身上感受到那种尊重,不同于其他内侍和宫女的谄媚,畏畏缩缩。
也不同于徐闻给自己的那种压迫感。
这种感觉使得朱祁镇很舒服。
所以当没了徐闻,他第一时间就把王振接出来。
有王伴伴在身边,朱祁镇内心都安定不少。
确定徐闻不在京师,接下来小皇帝马上任命王振为司礼监掌印。
金英已经如愿以偿,去帮宣德守陵,再没有人去通风报信。
也没有另外一个人,敢压着当今的天子,逼着他认错。
当今的首辅杨士奇都不行!
作为三杨之首,他能做的极限,也就是不让朱祁镇在朝政之上乱来。
爬上这个自己三年前就应该坐的位置,王振第一件的事情,就是先去张太后面前道谢。
当年确实因为她的一席话,自己才保住性命。
而且现在后宫也是这位老太太做主,自己哪怕是内臣之首,也不敢造次。
把这位太后惹恼了,作为两位辅国之一,一样可以要自己的小命。
张太后当然清楚自己乖孙的那些主意,都是谁出的。
皇帝能有个伴,她不介意,但是并不喜欢王振。
就是因为这人的主意,把徐闻给逼走了。
没了越王,老太太才反应过来,这个大明的定海神针有多重要。
对于这位新任掌印太监的拜见,太后不冷不热地敷衍了过去。
王振也乐得这样,毕竟自己是朱祁镇的人,讨好皇帝就够了。
应付完太后,王振就开始自己的复仇计划。
小人报仇,从早到晚,徐闻都要自己的命了,那自己也不会让他好过!
他深知内臣的所有权力来源,都是天子。
于是王振便找到朱祁镇,以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建言献策。
“陛下,我在浣衣局闲来无事,把资治通鉴又看了一遍,现在朝中情况不妙啊。”
这番话说到朱祁镇心坎上了。
那当然不妙了!
这些臣子领着大明的俸禄,居然不听自己这个大明皇帝的指挥,各行其是,把自己当成孩童看待。
朱祁镇道:“说说,哪方面不妙?”
王振回道:“皇朝之中,理应是陛下一言九鼎,乾纲独断,而且以陛下的英明,治大国若烹小鲜,轻而易举。”
“可是看看现在的朝堂,大家结党营私,私相授受,唯独不听陛下的,这种行为极为不妥,古往今来,此等乱象一出,朝中必生事端!”
听对方的语气,朱祁镇知道王振有了想法,便催促道:“快点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改善这种局面?”
见皇帝都问计于自己,这个没了蛋蛋的前举人,觉得自己又硬了起来。
王振开始一本正经地给还不到十三岁的小皇帝定计。
“这些人在朝中结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他们之间盘根错节,哪怕是陛下英明神武,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铲除,所以我们要一步步地来,首先要有自己的人,在朝堂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朱祁镇连连点头。
他自己就是这种感觉,每次朝会,自己就是一个吉祥物,坐在上面什么话都不用说,大臣们互相商量完就行了。
而身为皇帝,只需要按照他们拟定的方案用印。
以前是徐闻递方案,现在换成杨士奇,但都是换汤不换药,自己还是没法做决定。
哪怕是有人问下自己的意见都好啊,可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都被人无视了。
“另外既然有一名辅国退休,那朝廷中必须保持一名辅国坐镇,我提议让张太后垂帘听政,这样陛下才会有话语权。”
小皇帝眼神一亮。
没错啊,不管怎样,祖母天然就是站在自己这边的。
她能上朝,自己也能有个帮手。
王振也是想了半天,才憋出这个主意,要对抗权臣靠什么,史书上说得很清楚。
皇帝能掌握最靠谱的力量,不是外戚就是宦官。
把这个统一起来,那就不是张太后么?
把她抬出去,自己受到的火力就会小很多,还能从外戚和朝臣中的斗争中火中取栗,给自己谋一点小小的福利。
朱祁镇双手一合,欣然道:“果然是王伴伴,你的想法很不错,你放手去做,需要什么,直接从内库支取。”
王振的心中开心地在欢呼,他早就对被各种奇珍异宝塞满的内库垂涎欲滴了。
现在终于有插手的机会,还是皇帝放开给自己的。
表面上,王振还是得感动地说道:“能为陛下效力,是奴婢八辈子修来的荣幸啊!”
你要说王振别的方向不行,但是玩这种小花招,他还是很拿手的。
司礼监掌印这个招牌,在内阁大学士和各部尚书这里不好用,但是对于一般的官员,那就是金字招牌。
天子近臣,内相可不是说说的,能够坐稳这个位置,那都是皇帝最信任的。
当今天子虽然还年幼,可距离成年亲政没有几年了,现在烧冷灶简在帝心,肯定要比亲政以后再去巴结要好。
靠着自己的认下的义子,还有司礼监掌印的光环,王振很轻松地笼络了不少底层官员。
这些大多殿试三甲同进士出身,终其一生,也赶不上三杨这些天选之子。
他们想要往上爬,就只能另辟蹊径。
现在有一条路摆在自己面前,那不得好好的把握。
经过周密的策划后,他们率先在朝中发难,提出让张太后垂帘听政。
这些人准备一大堆说辞,朝中什么人说什么话,自己该如何应对,都已经想好了。
洋洋洒洒准备了数万字,以防万一,还进行过预演。
他们自认如此充足的准备,哪怕是以聪慧闻名的徐谦,也一定会被打得措手不及。
到时候自己这几个人有拥立之功,太后还不得给自己往上提提位置。
野心勃勃的计划,最终被徐谦一顿胖揍给破坏了。
内阁次辅让他们见识到了,什么叫作一力破万法。
管你有的没的,站在道德和朝廷法理的制高点上,徐谦打起人来毫无负担。
后宫议政这根红线,你可以默默地去做。
徐闻走后,一些重要的治国方略,都是张太后点头后,才能实施,所以老太太才会怀念徐闻。
可这种事情不能宣之于口,你想通过投机获得政治资本,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