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青海省——仵姓、颉姓、摆姓、别姓、达姓、黑姓、禽姓、
青海省,这片位于中国西北的广袤大地,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区域。在这里,各民族的姓氏犹如繁星,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除了常见姓氏,仵姓、颉姓、摆姓、别姓、达姓、黑姓、禽姓等罕见姓氏,也在青海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们的起源、变迁与分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青海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仵姓(wu)
(一)起源
仵姓起源说法多样,充满神秘色彩。一种说法认为,仵姓源于春秋时期楚公族。据《路史》记载,楚公族中有仵氏,这表明仵姓可能与楚国的贵族血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或许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种说法与明朝时期的人物仵璪相关。明时凤阳的仵璪,本姓午,起初担任英山县令,因其才华出众,后升迁为翰林学士,获皇帝赐姓仵,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这一赐姓事件,不仅改变了仵璪个人的姓氏传承,也为仵姓增添了新的分支。
(二)变迁
在历史的演进中,仵姓的发展历经波折。早期,仵姓可能主要集中在其起源地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流动与迁徙活动逐渐增多,仵姓也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在古代,由于战乱、灾荒、政治因素等,人们常常被迫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之地,仵姓族人也不例外。他们有的因躲避战乱,从原住地迁往相对安定的地区;有的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踏上了迁徙之路。在迁徙过程中,仵姓与其他姓氏相互交流、融合,其文化与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同时,不同地区的仵姓家族,也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传承方式。
(三)分布
在宋代,湖北襄阳地区是仵姓的一个重要聚居地。如今,仵姓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分散。在青海省,西宁等地有仵姓人口居住。此外,福建莆田、台湾、山西汾阳、平陆、陕西、山东济南、北京、辽宁丹东等地,也都能寻觅到仵姓族人的身影。虽然仵姓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他们在不同地区生根发芽,为当地的文化多样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颉姓(xié)
(一)起源
颉姓的起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支。其一,与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紧密相关。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左史,他创造了文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字圣”。仓颉的后裔中,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于是便有了颉姓。这一支颉姓,承载着对古代先人的敬仰与传承,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二,源于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羽颉。羽颉在郑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一时,其后代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了另一支颉姓。这两支颉姓,虽起源不同,但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发展、传承。
(二)变迁
随着历史的发展,颉姓在不同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畅,不同地区的颉姓家族,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一些颉姓家族在迁徙过程中,与当地的其他姓氏相互融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使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另一些家族则坚守着传统的家族文化,保持着相对纯正的血统与文化传承。在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颉姓家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例如,在战乱时期,一些家族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四处迁徙,寻找安全的栖息地;而在和平时期,家族则得以稳定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
(三)分布
在当代,颉姓人口虽然相对稀少,但分布范围却较为广泛。在青海省,虽无确切的大规模聚居地记载,但也有颉姓人口散居。在甘肃,甘谷颉家村是颉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这里的颉姓人口众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村落,基本都姓颉。除了颉家村,甘谷还有颉家阴坡和颉家山,也大多为颉姓居民,不过人数相对较少。此外,河北万全、邯郸、衡水,山西汾阳,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呼图壁,以及台湾的台北、台南、南投等地,都有颉姓分布。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颉姓家族,虽相隔甚远,但都因共同的姓氏,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摆姓(bǎi)
(一)起源
摆姓起源主要与少数民族相关,有两个重要渊源。其一,源于回族。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西域回部人唐兀·摆都尔的来到中国,在长安子午巷(今陕西西安化觉巷)担任当地伊斯兰教掌教,其家族融入回族后,世居宁夏贺兰地区,被蒙古人称作唐兀氏。元朝初期,唐兀氏族人随蒙古军队南下,屡立战功,且世代为官清正。明朝神宗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唐兀·摆都尔的后裔唐兀·明安出任河套回部首领,其子按汉俗,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摆言太。自此,摆姓在回族中开始传承。其二,源于傣族。元、明朝时期,西南摆夷族中有以古氏族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摆氏。古摆夷族是“西南夷”的一个分支,后融合古泰族形成傣族。
(二)变迁
摆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受到民族融合、政治局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回族摆姓在形成后,随着回族的迁徙与分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在不同地区,回族摆姓与当地的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在与汉族聚居的地区,摆姓家族在保留自身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的一些生活方式与文化元素。傣族摆姓同样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摆姓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也因人口流动、社会变迁等因素,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三)分布
在青海省,西宁市等地有摆姓人口分布。此外,在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兰州市、武威市、张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犁市,以及湖北省枣阳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均有傣族摆氏族人分布。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摆姓家族,构成了摆姓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反映了摆姓与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交融。
四、别姓(bié)
(一)起源
别姓起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别成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别成子是楚国的贵族,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地位,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形成了别姓的一支。二是源于仡佬族,出自秦、汉时期古夜郎国濮部别领,属于以首领称谓为氏。在古代,夜郎国是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权,其内部的濮部别领,在部落发展过程中,以其首领称谓为姓氏,逐渐形成了别姓的另一支。
(二)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别姓经历了诸多变迁。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爆发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别姓的分布范围与家族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别姓家族或因战乱而迁徙,或因政治因素而分散,在迁徙与分散过程中,与其他姓氏相互交流、融合,其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同时,不同地区的别姓家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传承方式。
(三)分布
在青海省,别姓人口虽不集中,但也有分布。在全国范围内,别姓在湖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这些地区的别姓家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例如,湖北的别姓家族,可能在当地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家族文化;而河南的别姓家族,则可能因地处中原,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家族传承与文化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五、达姓(dá)
(一)起源
达姓起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源于子姓,出自商末贤人达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达奚在商朝末年是一位备受尊崇的贤人,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形成了达姓的一支。其二,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元顺帝大臣玉里伯牙吾·达什帖木儿,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元朝时期,回族与其他民族交流频繁,玉里伯牙吾·达什帖木儿的后代在汉化过程中,以其名字中的“达”字为姓,成为回族达姓的重要来源。其三,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族达尔充阿氏、达斡尔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蒙古族和达斡尔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部分部落以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形成了达姓的不同分支。
(二)变迁
达姓在历史变迁中,受到民族融合、政治变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达姓的不同分支在文化、习俗等方面逐渐相互影响。例如,回族达姓与蒙古族达姓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元素,在姓氏的书写、读音以及家族传承方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姓家族因政治局势的变化,也经历了迁徙、分散等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家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分布
在青海省,达姓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布。在全国其他地区,达姓在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以及内蒙古、黑龙江等蒙古族、达斡尔族聚居地,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此外,在一些汉族聚居地区,也能发现达姓人口的踪迹。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达姓家族,共同构成了达姓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反映了达姓与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
六、黑姓(hè或hēi)
(一)起源
黑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在汉唐时期,突厥族是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其内部的突骑施部黑氏氏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汉化,以部族名称中的“黑”字为姓氏,形成了黑姓的一支。二是源于回族,出自明朝亲军指挥黑资哩,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明朝时期,回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黑资哩作为亲军指挥,其后代在汉化过程中,以其名字为姓,成为回族黑姓的重要来源。三是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喀喇沁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喀喇沁部在历史发展中,部分成员以部落名称汉化为姓氏,形成了蒙古族黑姓。
(二)变迁
黑姓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过程。不同起源的黑姓家族,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例如,回族黑姓与蒙古族黑姓在与汉族的交往中,逐渐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姓氏的使用、家族的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黑姓家族因各种原因迁徙、分散,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在一些地区,黑姓家族与当地其他姓氏相互通婚,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三)分布
在青海省,黑姓有一定的人口分布。在全国范围内,黑姓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区较为集中。其中,河南是黑姓人口相对较多的省份之一,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黑姓聚居的村落或社区。此外,在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有黑姓人口分布。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黑姓家族,共同构成了黑姓在全国的分布格局,展现了黑姓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
七、禽姓(qin)
(一)起源
禽姓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禽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禽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禽父是鲁国的重要官员,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形成了禽姓的一支。另一种说法认为,禽姓与远古时期的官职有关。在古代,有负责管理飞禽走兽的官职,担任此官职的人,其后代可能以“禽”为姓氏,以纪念先祖的职业。
(二)变迁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禽姓的变迁相对较为缓慢。由于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禽姓家族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战乱、迁徙等因素的影响,禽姓家族也逐渐分散到不同地区。在不同地区,禽姓家族与当地的其他姓氏相互交流、融合,但其独特的家族文化依然得以传承。例如,在一些地区,禽姓家族在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将自身的家族文化传播给其他姓氏。
(三)分布
在青海省,禽姓人口虽不多,但也有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禽姓分布较为分散,在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等地,都有少量禽姓人口。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禽姓家族,虽然人数较少,但都在各自的地域内,传承着禽姓的文化与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仵姓、颉姓、摆姓、别姓、达姓、黑姓、禽姓等在青海省的起源、变迁与分布,是青海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这些姓氏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民族融合的印记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它们不仅是家族传承的符号,更是研究青海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的重要线索 ,为我们深入了解青海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