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布局分为大童区和幼童区,分别放置上下铺。
每间房配以必要的储存空间以及洗浴设施,以应对四季更迭中的不同生活需求。
整幢宿舍楼长265米宽4000平方米,两排楼房加上辅助用地也才占用了全部地皮的十分之一。
为确保冬季取暖、锅炉澡堂都需要一些建设。
除此之外,还需一个大型公共厨房以提供数万人用餐的需求。
每天每个小孩大约1.6斤食物,则每日需求约近三万六千斤一年累计一千多万千克的口粮。
玉米作为最主要粮食供应来源,平均亩产大约五百余斤,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储备。
经过粗略计算,约需2.4万亩耕地的产出才能勉强支撑起三万人的生活,刨除部分损耗后,大致是一亩地养活一个孩子。
常青觉得这根本算不清楚,一想就头疼。
自己这边可耕地满打满算也就3万亩。
万一人数超过了怎么办?去河对岸开荒吗?那肯定有些人不愿意。
其实,如果稍微紧一点安排的话,两万亩耕地也差不多可以满足3万个孩子的需求。
实在不行还可以在周边的山上开垦梯田,种些蔬菜。
至于院落其他的地方,还需规划出菜园、养殖场和训练场地等,包括读书娱乐场所都不能落下。
这样下来,五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完全可以在院内学习和生活,不需要再去别处上学。
此外,上面应该也会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吃穿用度的补助,不可能让赵常青独自承担所有费用,还需找些赞助和社会善心人士的帮助。
就在常青思考的时候,技术员李伟成已经初步拿出两套框架设计方案,严格按照赵常山的要求标注重点,住宿区中间分隔,前有大片空地可供晾晒衣物和被子,并且还有花圃和池塘。
两边宿舍相似,之后则是食堂、仓库和地下储藏室,接着是图书与训练场地,最外围才是养鸡、养猪、饲料加工等地,最终甚至希望能设立榨油坊和磨面粉的地方以方便日常所需。
面对这个方案,赵常青不得不佩服专业就是专业。
第 215 章 困难求助
下午4点半,所有的实地测量终于完成了,所有人上车回家再商量对策。
正值十月十五日,北风凛冽得让人感觉透骨奇寒。
回到家每人冲泡一杯由奶粉、可可粉、麦乳精配以一块巧克力调制成的温暖饮品,妻子非常喜欢这种喝法。
端着这份奇特却好闻的饮品,大家都忍不住尝了一小口,秦文丽这位已大学毕业并约二十来岁的女同志,轻轻抿了一口便眼睛微眯,显然是满意这甜香的味道。
赵常青跟着大家试饮了一下,确认美味后,众人头脑似乎更活跃了,继续审核绘制好的蓝图并提出修改建议。
西北角设为住宿区,三排各三栋间隔60米共计九栋楼房容纳人。
宿舍面积宽300米长840米,配置医务室、浴室等基础生活设施,足以提供大量粪肥回田使用;其东南方向设有教学楼十七座供小学及中高等教育之用,并留有巨大活动场所,整个校园占地面积广阔可达七十五万平方米。
下方即食堂可容纳2万人次就餐。
剩下的四千亩用于规划其他生产生活用地,如畜牧养殖厂和其他小型加工厂,赵常青认为必须实现自给自足而非依赖个人供养。
然而看到成本预算——总建设造价一百多万(仅含建材),不包含水电安装及后期设备采购至少还要再追加四百万左右时,他感到非常震惊。
这些还仅限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未计入未来的生产器械花费。
孟伟泽提出先期贷款建造部分项目以减轻压力或考虑分期实施计划,并强调重要物资同样可以通过向上级请求获得援助,但现阶段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而且涉及金额庞大。
现在只能静待上级指示决定下一步行动了。
夜幕降临,晚上他们一起吃了晚饭并安排住处。
接下来的日子将在现场持续工作直到事情有了眉目为止。
次日凌晨赵常青独自驾车前往鹤岗联系省府官员寻求支持与解决途径。
电话沟通后对方答应积极向高层反映这一情况并且尽快给予回应。
回到家中后赵常青只能耐心等待结果。
对于这样的大项目来说,时间至关重要,任何耽搁都有可能引发更多复杂的问题。
李青云思考着,如果国内的资金申请不到,就只能考虑国外的支持。
他相信国际上不少有爱心的人士愿意为这些孩子们贡献力量。
回家后,吴建国和其他几位团队成员正忙于优化设计图纸,主要目标是节省开支。
大家一致认为不需要保留的东西就去掉,同时有人提出可以增加楼层高度来减少建筑数量。
例如,把原有的三层住宅楼加到五层甚至六层,这样只需建六栋楼房。
但考虑到当地用水的问题,这个方案可能行不通——五层以上的水压不足,并且北大荒的极寒天气(冬天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十多度),也使得在屋顶建造水塔不现实。
最终,大家决定在地下室设置水塔,或者在水塔上方盖个带供暖的小房子以防止水冻结,这是杨柳的想法。
经过计算,建设八栋五层的建筑可以住下超过五万人,比原来的设计足足多了近万人。
前期只需满足三万三千人的需求,实际上只建六栋楼房就已经能够容纳接近三万八千四百人,还减少了五十多万元的成本,省下的资金足够完善配套设施。
接下来如何决定则全看李青云的选择,他们只要将所有的设计方案及数据提交给他即可。
第二十三章 送往支持
团队忙碌了一整个下午,反复修改图纸和计划。
晚餐时,李青云做了顿丰盛的菜,用大铁锅炖了只从别处买来的鸡,并配了一些玉米饼。
大家都吃得很饱,之后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闲聊、听广播。
这个地方让他们感到无比舒适,以至于这几天大家都不想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