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盐场的海风格外咸涩,叶明站在新砌的晒盐池边,看着工人们将浓盐水引入过滤槽。
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传统的灶煎法盐场,如今已完全按照他的设计改造——宽阔的蒸发池、多层过滤装置、活性炭吸附塔,组成一条高效提纯流水线。
\"大人,这是本月账册。\"盐场管事恭敬地递上簿子,\"出盐六千石,比上月又增两成。盐质上乘,商贩争相抢购。\"
叶明快速浏览数字。莱州盐场原本年产盐不过三万石,税银八万两。采用新法后,仅两个月就产出两万石,预计全年可达八万石。更妙的是,由于盐质提升,售价提高了三成,而成本反而降低。
\"税银呢?\"
\"已按大人吩咐,七成解送户部,三成...\"管事压低声音,\"通过'海味斋'的渠道运走了。\"
叶明微微点头。\"海味斋\"是太子暗中控制的商行,专门负责将军费秘密转运至兴农庄。这两个月来,平均每月能有八万两白银流入军工体系,总算能解决了一点军费危机。
\"那些世家的人最近可有动静?\"
\"回大人,崔氏盐铺的掌柜前日来参观过,还买了十斤样品回去。\"管事面露忧色,\"小的担心他们偷学技术...\"
叶明轻笑:\"无妨,关键在活性炭配方和温度控制,他们学不会。\"
这是他特意留的后手——提纯装置可以模仿,但核心的炭粉经过特殊处理,吸附能力是普通木炭的五倍。
离开盐场,叶明登上等候多时的马车。车内,李天宝已经准备好了江南盐务的图册。
\"少爷,按您吩咐,已经摸清了江淮十大盐场的底细。\"李天宝展开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家盐场的背景,\"六家还是崔氏控制,三家属于其他世家,只有一家是官营。\"
叶明手指轻叩窗框。江南盐税占全国四成,却被世家瓜分殆尽。如今莱州模式成功,李云轩已授权他整顿江南盐务,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先从这家官营的下手。\"叶明指向扬州盐场,\"以'推广新法'为名进驻,摸清周边私盐渠道。\"
\"崔家那边...\"
\"我亲自去谈。\"
三日后,扬州最豪华的酒楼\"醉仙居\",叶明独自坐在雅间,面前摆着一壶明前龙井。当崔氏家主崔昊踏入时,他起身相迎,仿佛对方不是政敌而是老友。
\"崔公别来无恙。\"
崔昊年约五旬,面容清癯,一双眼却锐利如鹰。他径直入座,开门见山:\"叶大人好手段。莱州盐场一立,我崔家在山东的盐利少了四成。\"
\"崔公言重了。\"叶明亲手斟茶,\"下官此来,正是想与崔公商量个两全之策。\"
\"哦?\"崔昊挑眉,\"叶大人要与我崔家合作?\"
\"不是合作,是置换。\"叶明推过一份文书,\"江南盐场,下官只要扬州一处。作为交换,山东的私盐渠道,下官可以睁只眼闭只眼。\"
崔昊扫了眼文书,冷笑:\"叶大人好大的胃口。扬州盐场年出盐十万石,占我崔家江南盐利三成。\"
\"但山东的私盐渠道,占崔公北方收益五成。\"叶明不慌不忙,\"下官若严格执行盐法,崔公损失的恐怕不止这个数。\"
雅间内一时寂静,只有茶香袅袅。崔昊突然笑了:\"都说叶家三郎是商业奇才,果然名不虚传。不过...\"
他眼中精光一闪,\"我如何相信叶大人会守约?\"
叶明从袖中取出一枚印章:\"这是下官私印。盖在此文书上,便是凭证。他日若下官违背承诺,崔公大可持此向朝廷告发。\"
这是一招险棋——若崔昊真拿这文书去告发,叶明私纵私盐的罪名足以丢官。但叶明赌的是,崔家更看重实利而非一时意气。
果然,崔昊收起文书:\"叶大人痛快。不过江南不止我崔氏一家...\"
\"其他家,就劳崔公代为沟通了。\"叶明意有所指,\"听闻王尚书在淮北的盐场最近产量不佳?\"
崔昊会意,举杯一饮而尽。
离开醉仙居,李天宝急忙迎上:\"东家,谈成了?\"
\"成了。\"叶明长舒一口气,\"崔家会让出扬州盐场,其他世家也会适当退让。作为交换,我们在北方对他们网开一面。\"
\"这...会不会养虎为患?\"
叶明冷笑:\"放心,等军工准备就绪,这些私盐渠道...\"他做了个斩首的手势。
有了崔家的默许,叶明顺利接管扬州盐场。他故技重施,引入新式制盐法,同时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招募寒门士子和退役军官组成盐务稽查队。
表面上看,这支三百人的队伍负责查缉私盐。但实际上,叶明亲自训练他们侦查、绘图、传递密信等技能。
这些人身着盐丁服饰,却暗中绘制江南水系、道路图,记录各世家私兵调动情况,成为一张覆盖江南的情报网。
\"大人,这是扬州附近驻军的布防图。\"稽查队长张毅——原叶秋麾下斥候,递上一卷绢布,\"按您吩咐,重点标注了粮仓和武库位置。\"
叶明仔细收好。这些情报将通过特殊渠道送至李君泽手中,为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盐务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费也源源不断流入军工体系。叶明还创造性地设计了多种\"合法\"提取盐利的方式:
\"损耗补贴\"——新法实际损耗低于定额,差额部分转入秘密账户;
\"运输费用\"——虚增运输里程和成本,截留部分运费;
\"设备修缮\"——夸大维护开支,实则购买军工原料...
每月初八,都会有看似普通的商队离开扬州,车上装着\"海味\"和\"土产\",夹层里却是白花花的银子。这些商队绕道而行,最终目的地永远是兴农庄。
随着时间的流逝,叶明的盐政改革初见成效。接管的三处盐场税收翻倍,朝廷上下交口称赞,连王振都不得不表面上肯定\"叶副使能干\"。而暗地里,军工基地已经储备了足够武装两万精锐的装备。
六月十五,叶明正在扬州官署核算账目,周瑾匆匆闯入:\"东家,出事了!崔家突然在江南抛售二十万引盐引,套现近百万两白银!\"
\"什么时候的事?\"
\"就这两日。更奇怪的是,他们同时在边境大量收购战马和铁器。\"
叶明手中的毛笔一顿。盐引是盐商的特许经营权证,相当于现代的商业牌照。崔家突然抛售核心资产,除非...
\"边境可有异动?\"
\"刚收到消息,突厥可汗在集结各部,号称二十万大军。\"
叶明猛地站起,脑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崔家要变卖资产资助外敌?或者更糟,他们准备在边境生事时,同时在京城发动政变?
\"立刻传信给太子和父亲,就说...\"叶明快速写下密信,\"'盐价波动,建议增储'。\"这是他们约定的暗语,意味着局势危急,需要加强戒备。
\"另外,通知兴农庄,加快破甲箭生产,特别是特制钨钢箭头的。\"
周瑾领命而去。叶明走到窗前,望着运河上往来的商船。
盐政改革本是为筹措军费,却意外让他发现了世家可能与外敌勾结的蛛丝马迹。如今风暴将至,他布下的盐务稽查网络,或许将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