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
让我们现在暂时把画面,从略微荒凉的西北,拉回纸醉金迷的京师。
弘德殿玉华堂中,春节的气息仍在。
太子朱标一身簇新的大红色绣金龙袍,坐在宝座之上,看向眼前的诸位朝廷重臣,开口道,“刚过了年,国库就没银子了?”
站在距离朱标最近位置的,是他的岳父,曾经的东阁大学士。因户部侍郎郭桓案爆发,牵连户部尚书被杀之后,而荣升户部尚书的吴沉。
“回太子爷,国库还是有些压库银的!”
吴沉低声道,“但....没有活钱了!”
说着,他顿了顿,“这次北征,朝廷一共调用了军饷折合白银...”
“军饷,是当初曹国公在京时筹措的,还有光禄寺的内廷银子,户部也只是出了一部分,而且还多是米粮!”
朱标忽然皱眉,摆手道,“怎么就闹得户部没银子了?”
“这...”吴沉尴尬的笑笑,“朝廷北征用了银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皇上大喜,犒赏三军,拿出了一大笔,大概是六十万。而后朝廷定制,还有安置诸海西侯以及北元旧臣,北元皇亲郡王国公等一百七十二人,又用了二十万两!”
“赶上春节,给藩王赏赐了一万两。这又差不多没了十万!”
吴沉说着,看了一眼朱标的脸色,“这么几项下来,国库用来周转的活钱,就所剩无几了!是以,工部在京师西郊的工城大工,就得暂缓!”
“因为国库留的钱,是为了预留应对天下各州府春耕的。咱们大明这么大,说不准哪个地方就要闹灾。”
“另外,山西移民,湖广移民,也都要大笔的安置银子。”
耳听得一串串数据,朱标的眉头皱得越发的紧了。
他看向工部尚书徐本,“工城的大工,不是留了四十万的银子吗?”
“回太子爷!”
徐本垂手道,“那四十万银子,已经用以支付去年的各项开支了。”
说着,他也看了下朱标的脸色,“而且....”
“堂堂尚书,话都说不利索了吗?”朱标不悦道,“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
“太子爷恕罪!”
徐本忙道,“而且当时曹国公管着工部的工城大工的时候,定下了工匠们分等发饷,尤其是火器铸造局还有火药局,而后又有新兴的造币局。”
“整个工城大工,有匠户约十万人。且不说建城之事,就这十万户的开支,都是天文数字!”
“另外,还有各种原料的采买。”
朱标闻言,心中更气。
他心里清楚,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辞背后,定然有许多的上下其手。
大明工城这个概念最开始就是曹国公李景隆提出来的,集合匠户,为国打造国之重器,乃至各种手工制品,用来卖给那些取得了各种边贸专卖权的商人。
铜器银器金器漆器,造纸印刷书籍,乃至织造染色等等。
李景隆管着这些事的时候,用的是匠人管匠人,每个月只是对账,虽没有太多进项,但尽量做到了收支平衡。
可刚把权柄交给工部,就闹出了饥荒,闹出了缺口!
钱呢?
荒唐!
右都御史汤友恭上前一步,“太子爷,臣有话说!”
“说!”朱标揉着太阳穴,真是开年就不顺。
汤友恭大声道,“曹国公当初执意修建工城,用以包罗匠户,臣当时就是反对的!”
“自古以来,朝廷都不与民争利!”
“所谓制造牟利之事,乃是商道。商,乃顺其自然之道也,行无为之治!朝廷不能过多的干涉。”
“按照曹国公的想法,朝廷建设工城,其一损的是民间商人乃至百姓的利益。其二,朝廷连年大笔的金银用在这个上头,而回馈的才有多少?”
“其三,重工商而轻教化,实乃国之大忌!”
说到此处,他略微停顿片刻,“据臣所知,从建工城开始,朝廷投入已不下百万,这些钱若是用在修官学,修水利之事上,会造福多少百姓呀?”
朱标的额头,微微跳动。
这更是屁话!
京师之中那十万的匠户,本来就是专门给皇家给京师六部干活的。
按照当初李景隆的话说,工部和户部养着这些人,让这些人吃不饱也饿不死。皇家的东西他们不敢怠慢,可造出的其他东西,十成之中能有五成合格就是烧高香了。
不如给他们薪饷,让他们优制多得。
工城的建设暂时看是朝廷投入不少,可将来五年时间之后,就足以养活这些匠户,而不让朝廷出一分钱。另外火器乃至火药兵械,更是国之重器,每年浪费的钱加起来,都足够抹平建城的钱了。
这工城的钱本就是曹国公到处筹措来的,大头都用在了北征军饷,还有陕西赈灾的事上。
还有脸说修官学修水利,当初拨给河南官学的钱,还不是被地方上直接给挪用了?
“那你的意思...”
朱标面色不善,开口道,“这工城就不建了?”
“呃...”汤友恭一顿,“臣倒也不是这个意思!”
“话,你说了!”
朱标冷笑,“可你又不认?”
说着,他的目光忽然一扫,落在众人身后的一人身上。
年前从陕西赈灾回来,连升七级当上吏部侍郎的李至刚。
“李爱卿!”
李至刚本来站在吴沉等人的身后,他身材不算高大,因为怕太子爷看不到他,故意踮着脚尖,尽量露出半个脑袋。
同时心中骂道,“一群蠢才蠢货,占着茅坑不拉屎,干啥啥不行,就知道挑毛病!你们那尚书的帽子,早晚是老子的!”
此时猛听朱标叫他的名字,顿时跟打了鸡血似的。
一个箭步出列,“微臣在!”
“大工的事,你当初在曹国公名下奔走,也是筹备工城的老人了!”
朱标叹口气,“你说说!”
“臣以为,工城大工,岂有半途而废之理?”
李至刚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声开口道,“朝廷已投入了那么多,难不成要虎头蛇尾吗?”
“再者说..”
他根本不给其他人开口的机会,又大声道,“诸位部堂大人,只挑着工城需要花钱的地方说,可进项却是绝口不提!”
而后,他看向朱标,“工城大工,并非只是为了建城开设各种作坊,乃是跟当初,太爷子您允许的,边贸专权连为一体的!”
“京师大工作坊之中制造的各项器皿,手工制品,在朝鲜东瀛等国供不应求。发往广东宁波,贩与色目商人,转手就是几倍的利!”
边上徐本再也听不下去了,开口道,“可这几倍的利,却没进国库!”
李至刚直接针锋相对,丝毫不让,“可是专卖拍卖的几百万银子,却是进了大明的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