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到这里,妙成凤和妙成龙分开已经有半年了,话说妙成龙和盛有亮想着赶紧学完《妙法西域记》,也想去象成国去逛逛,希望女王和何坛主能同意。所以,他们加快了学习进度,并且更加认真了,今天是学习第六记:
我问上师:我如何理解缘起性空?
上师回答:一个池子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它自身有个固定不变的“池子实体”。它的特点是空的,所以才起名叫池子。这种空性圆满周遍,正因如此,池子的大小、形态才能千变万化。人也是如此,众生的本质并非是一个个与色空等孤立的、固定的个体,其实质是菩提妙明觉性,这种觉性遍布一切生命,以根器显性而用,使生命与色空等相,圆满合一。但实际上性觉是空的,唯妙明为然。所以,世间的变化、事物的有无轮替,无不是此六根觉明感知的轮替变化。
我又问:生命的身体一掐就痛,我能理解,那物体,声音,光子等的觉性又如何体现?
上师答言:你要知道一切六根器作、尘相也是六根性体,根尘同源,同为无上菩提妙觉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物体吧,组成它的每一个要素,本质上还是能明者。就好比物体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如果这些分子原子不是菩提那个能明体,我们根本就无法明白他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世间一切事物,从微观粒子到宏观世界,其相体也是菩提清净妙明的性体,就如同芦苇,表面有相无性,实质内空无相,这里的“空”就如同万物的性体,是此“空无”性体的觉明本质才能让我们知见了别他们是什么。正是这种定义万物的根本,其本身无形无相、空无一物的空性,才能使一切因定义而存在并且千变万化,就如同虚空不辞诸相发挥,这就是“缘起性空”。
我继续问道:物相变化是缘起,本质为菩提性体本空是性空,那是谁决定着池子的大小、一切的变化?缘起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上师答言:这一切都源于众生内心的贪求和执着。当我们心里执认大池子,那么看见的就是大池子,空间怎么会有大小呢?我们的心先有了对前尘的执着,才产生了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定义了各种事物,才引发出各种行为和现象,这些行为和现象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缘起”。就像心里有爱恋,就认为自己遇到相爱的人了;心里有怨恨,就以为自己碰到讨厌的人了,然后把这种自己心里的知见妄说成外界因缘变化。世间的各种关系,本质上都是因人们定义而有的因果报应,都是我们内心念头和行为的结果。比如前面的关于心里有爱的例子,依此就会引发父亲,父子,母子,亲戚等等的定义关系。
我又问道:如此说来,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是众生执心定义造就的缘起,其本质还是众生的明了性,恒真空寂明湛,那现在人把它当真理花一生去学去求,岂不是徒劳?学习还有用吗?
上师回答:世间的变化是无量众生共同定义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人能决定的,这种共同作用也造就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对个人而言,不必执着于改变外在的一切,只要坚守内心的清明,不要被别人无明定义的一切给骗了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万物的本质皆是无上菩提,缘起性空,守住内心的清明,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迷惑,就能获得自在。学习本身并没有错,但要以符合“道”为根本,不盲目追求,不陷入别人定义的偏执(pua)。这样的学习不仅有用,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安顿内心。
我继续问:那我如何教育孩子,到底学不学这些所谓的知识呢?
上师回答: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事习惯。任何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做起,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我们可以观察时代的特点,引导孩子从当下能做的小事、容易的事做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不仅能在社会上立足,养活自己、成家立业也不成问题。
我继续问道:圣人常言“性净妙明”“菩提妙明觉性”“性觉必明”,这“觉”和“明”我如何理解?
上师回答:“明”就像我们内心的“明白之性”,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明白”,我们才能正常生活、工作。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具备这种“明白之性”。它没有具体的形象,也不分你我,不受生死的影响。“觉”和“明”是菩提自性的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觉”是内在的本质,是驱动我们认知的力量;“明”是外在的表现,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根本,常常以识性展现。没有“明”,菩提自性就无法显现出世间万物;而没有“觉”,“明”也无从谈起。所以说,“觉”和“明”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说法不同。
我继续问道:“念起性觉,性觉必明”应当何解?
上师回答:当我们产生任何一个念头时,“觉性”就已经开始作用了。比如有人公园等人,看花明花,突然想起等人,开始忆思,紧接着听有人喊,又循声而去,这每一次心念的转变,都是先有“觉”,后有“明”。我们同一时间只能专注于一件事,就是因为“觉性”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当下“明白”的对象也是唯一的。这就是“性觉必明”的体现。虽然念念流发,万物万物流转不息,但本觉妙明不动,众生明识而变,得道者随缘不变。如果众生本觉摇动,那也就不能正常生活工作了。
我最后问道:那觉与不觉,依何驱动?
上师回答:“觉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它于有无圆满自在,超越一切有形的相状,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就是无的状态也是“在”,既不能简单说它是“觉”,也不能说它是“不觉”。这种“觉性”就像寂静、空明的湖水,当念头产生时,就如同有风吹过,“觉性”会立刻感知到而起涟漪,并由此产生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形成世间的一切现象 。
他们读完合上《妙法西域记》泛黄的书页,烛火突然爆开一朵灯花,在宣纸上投下细碎的暗影。“”你说...”妙成龙忽然开口,声音惊破凝滞的空气,“上师讲缘起性空,可这书中每句话,感觉清净是清净了,一切无常不住,唯妙明本空,那么这样的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盛有亮正将竹简规整入匣,闻言动作一顿。月光从窗棂斜斜切进来,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镀上银边:“师弟是觉得,既然一切皆空,我们这般苦读反倒成了执念?”
“你觉得呢?”妙成龙猛地起身,袍角扫落案头毛笔,“就像这池子,大小形态不过是人心定义。那我们日夜苦学,想求个通透,这难道不是因定义而有的执求吗”,他踱步时带起的风,将烛火吹得明明灭灭,映得满室经文忽隐忽现。
盛有亮沉默良久,忽然拾起地上毛笔,蘸墨在残纸上画出个圆:“师弟看,这圆圈可算池子?若无人定义,它不过是团墨迹嘛”。笔尖在宣纸上游走,又添上几笔水波和几条鱼,“但当我们赋予它'池子'之名,它便能盛水养鱼,成为实实在在的存在——这便是缘起。”
妙成龙盯着纸上的简笔画,目光逐渐锐利:\"所以你是说,空性并非虚无,而是万物得以显现的根基?就像...\"他突然伸手覆住画纸,\"这张纸若不是空无一物,又怎能承载万千笔墨?\"
\"正是如此!\"盛有亮眼中泛起光亮,\"我们学经求道,不是要否定世界,而是要认清本质。好比旅人赶路,明知终点是虚明空无,却能在行走中感受山川风月,这过程本身便是意义。\"
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沉沉夜色里,妙成龙缓缓坐下,指尖抚过画中\"池子\":\"那去象成国一事...\"
\"或许就是我们当下的'池子'。\"盛有亮将竹简轻轻推到他面前,\"带着菩提性空的觉明性知前行,所见所闻皆成明镜,照见的既是异域风光,更是自心执想。\"
烛火重新稳定下来,暖黄的光晕中,两人相视而笑。那些曾如乱麻的困惑,在这一刻化作墨香,融进了窗外渐白的天光里。盛施圆心里也想起了阿母和妹妹,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