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囦关镇的古桥上,桥下闽江与玉田溪的交汇处波光粼粼,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宁静。茗子站在桥上,望着远处的天柱山,心中满是感慨。作为囦关镇党委书记,她深知这片土地的厚重,也明白肩上的责任。
“茗子书记,您又来这儿啦?”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茗子回头,看到镇上的老党员老李正挑着担子走来,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
茗子微微一笑:“老李叔,今天我来这儿,是想看看咱们镇上的新变化。”
老李放下担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感慨道:“变化可不小啊!自从有了‘囦关讲坛’,大家学习的劲头更足了,镇上也更有活力了。”
茗子点了点头:“是啊,‘囦关讲坛’创办一年多,已经举办了40多场讲座,直接受众超过4000人次。大家都说,这是基层干部的‘充电站’呢!”
“可不是嘛!”老李附和道,“以前大家总觉得党的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有了讲坛,专家们把政策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听得懂,也愿意去干。”
茗子心中一暖,她知道,这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为了办好“囦关讲坛”,她亲自策划,还制定了《讲坛活动授课制度》《考勤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确保讲坛的制度化和常态化。镇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宣讲,还邀请了省市县各级党校教授、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让讲坛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制度、有实效的学习平台。
“茗子书记,下一讲啥时候开始啊?”老李好奇地问道。
茗子笑了笑:“下周六,我们邀请了县里的农业专家,来讲讲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大家对这个都很感兴趣呢!”
“那太好了!”老李兴奋地说,“我们村正愁不知道怎么发展产业,这下有专家指导,心里就有底了。”
茗子环顾四周,古桥上行人往来,镇上的生活依旧热闹而平凡。但她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努力,正在悄然改变着囦关镇的未来。
“茗子书记,您看那边!”老李指着远处的金钟湖说道,“那里风景好,要是能开发成旅游景点,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茗子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金钟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湖边的古树随风摇曳,景色宜人。她心中一动,说道:“老李叔,这个想法不错。我们可以在讲坛上安排一场关于乡村旅游的讲座,邀请专家来给我们出出主意。”
老李听了,脸上露出期待的笑容:“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囦关镇有山有水,要是能发展旅游,肯定能富起来。”
茗子站在古桥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囦关讲坛”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更是一个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桥梁。通过这个讲坛,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干部群众的能力不断提升,囦关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茗子书记,我们都很期待下一讲!”老李和其他村民纷纷说道,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茗子微笑着点头,心中默默许下承诺:一定要把“囦关讲坛”办得更好,让党的声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