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洒在茗子的办公桌上。她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一份关于囦关镇文化传承的报告,眉头微微皱起。囦关镇,这个位于闽江边的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尤其是囦关人引以为傲的福州方言。
“德福老师,您能来囦关讲坛讲讲福州方言吗?”茗子拨通了德福老师的电话,语气中带着期待。
电话那头传来德福老师温和的声音:“茗子书记,您这是要我去做‘文化大使’啊?”
茗子笑了笑:“可不是嘛!您是咱囦关镇的‘活字典’,要是您都不讲,还有谁能比您更合适呢?”
德福老师沉默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好吧,我答应你。不过,我可得提醒你,这福州方言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
茗子立刻回应:“您放心,我会安排好时间,让镇上的人都能来听。”
德福老师站在囦关镇的街头,望着熟悉的闽江,思绪万千。他从小在囦关长大,福州方言是他的母语,也是他与这片土地最深的羁绊。然而,如今连他自己都发现,身边能说一口地道福州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德福老师,您准备得怎么样了?”茗子走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德福老师抬起头,微微一笑:“准备得差不多了。不过,我得先和你讲讲,这福州方言可不是简单的语言,它背后是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茗子点了点头:“我知道,这也是我请您来的原因。咱们囦关镇的历史那么悠久,福州方言就是咱们的根。”
德福老师叹了口气:“说起来,这福州方言的历史可比咱们想象的还要久远。你知道吗,咱们的祖先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传承血脉,一直传到今天。这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变迁,可这方言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茗子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那您说,咱们囦关的福州方言是怎么形成的呢?”
德福老师笑了笑:“这可得从头说起……”
讲坛上,德福老师站在台前,台下坐满了囦关镇的居民。茗子坐在第一排,专注地听着。
“福州方言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德福老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解,“咱们的祖先从中原南迁,带来了古汉语的语音和词汇,和当地的闽越族语言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福州方言。”
台下有人插嘴:“德福老师,那为啥现在咱囦关的年轻人说的福州话都不太地道呢?”
德福老师笑了笑:“这就是时代变迁的无奈啊。现在大家都说普通话,福州方言自然就慢慢被边缘化了。不过,咱们不能让它就这么没了。这可是咱们的根,是咱囦关的文化瑰宝。”
茗子在一旁听得心潮澎湃,忍不住站起来说道:“大家一定要珍惜咱们的福州方言。这不仅是咱囦关的文化,更是咱们的乡愁。”
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讲坛结束后,茗子和德福老师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洒在闽江上,波光粼粼。
“德福老师,您觉得咱们能做点什么,让福州方言传承下去呢?”茗子问道。
德福老师想了想:“我觉得可以从娃娃抓起。在学校里开设福州方言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和学习。还有,咱们可以多办一些这样的讲坛,让更多人了解福州方言。”
茗子点了点头:“好主意!我会和学校沟通,争取把福州方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德福老师笑了笑:“那我就先去准备教材了。咱们囦关的福州方言,可不能就这么没了。”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希望。
囦关镇的福州方言讲坛在德福老师的带领下,逐渐成为镇上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福州方言,那些古老的词汇和独特的语音,再次在囦关镇的街头巷尾响起。德福老师成了囦关镇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