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师孟,字公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景佑元年(1034年)文科进士。他历任多职,福州的知府、江西转运使、广州知府等,政绩斐然,广受百姓爱戴。熙宁元年(1068年),他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兴修水利,建设学校,被誉为“治行最东南”。然而,宦途辗转,三年后他又调任广州知府。离闽之际,他途经水口,夜宿牛头寺,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闽地的深深眷恋。
宿牛头寺
前日都闽旧长官,穷冬从此据征鞍。
牛头寺里千峰月,水口村边万石滩。
竹叶烬来堂少暖,荔枝无处地多寒。
来朝出境重回首,已约三山马上看。
这首诗,写于程师孟离任福州知府,途经水口牛头寺时。他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牛头寺的夜景,也抒发了对闽地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前日都闽旧长官,穷冬从此据征鞍”,开门见山,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即将离任的福州知府,以及启程的时间——深冬时节。他即将离开闽地,踏上新的征途,但心中满是不舍。
颔联“牛头寺里千峰月,水口村边万石滩”,以宏大的景致勾勒出牛头寺的夜景。千峰之上的明月,万石之畔的江滩,构成了一幅高远而幽静的画卷。诗人以景抒情,将内心的留恋寄托于月光与江滩之中。
颈联“竹叶烬来堂少暖,荔枝无处地多寒”,转而描写寺中生活的细节。他烧竹叶取暖,却仍觉寒意侵人;想到荔枝的甘甜,却发现闽地的温暖已远去。这两句诗,既写实又抒情,将离别的凄凉与对闽地的眷恋融为一体。
尾联“来朝出境重回首,已约三山马上看”,以展望未来收尾。他即将离闽,却已约定未来重返三山(福州)。这种约定,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闽地的深情告白。
程师孟的诗,不仅是景物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抒发。他以牛头寺的夜景为背景,将离闽的凄凉、对闽地的留恋、对未来的期许层层递进,展现出一位官员对一地的深情厚谊。
诗中,“千峰月”与“万石滩”构成了一幅宏大的景致,象征着闽地的壮丽与美好;“竹叶烬”与“荔枝无处”则写出了离别的凄凉与对温暖的怀念;而“重回首”与“马上看”则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许与对闽地的深情。
程师孟的这首诗,虽写于九百多年前,却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流传至今。牛头寺虽已荡然无存,但诗中的墨迹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诗,不仅是对牛头寺的记录,更是对闽地的深情告白。
时至今日,当我们翻开这首诗,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离别的凄凉与对闽地的留恋。程师孟的这首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牛头寺的夜空,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牛头寺夜宿:程师孟的别闽情怀》,不仅是一部宦途人的心灵史,更是一幅离别与眷恋交织的画卷。程师孟的这首诗,如同牛头寺的千峰月,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诗魂,如同水口村的万石滩,永远伫立在闽地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