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璧堂乃是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从太医院辞官归乡之后所创立的堂号。这位心怀苍生的医者回到故乡后,便毅然决然地开设诊所,坐堂行医。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各类药物的深入考察与精心研究之中。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内,李时珍以其表字“东璧”作为堂号,正式创立了东璧堂。
在长达数十年的行医生涯里,加上广泛涉猎众多古典医籍,李时珍逐渐察觉到古代本草书中竟然存在诸多谬误之处。这些错误不仅可能导致误诊误治,更会延误患者的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面对如此严峻的状况,李时珍下定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精准无误且详尽完备的本草书籍。于是乎,在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的时候,李时珍满怀壮志地着手启动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这部巨着是以宋代唐慎微所编着的《证类本草》作为重要蓝本,并参考借鉴了多达八百余部其他相关书籍的宝贵资料。而自嘉靖四十四年起始,李时珍更是不辞辛劳,屡次背井离乡,外出进行实地考察。他的足迹遍布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无数名山大川,不畏艰险,风餐露宿,只为能够彻底查清那些困扰医学界已久的疑难杂症。
然而,在整个编写《本草纲目》的漫长历程当中,最为令李时珍感到棘手和头疼的难题,便是由于各种药名纷繁杂乱、混淆不清,从而常常使得人们难以准确辨别出药物的真实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具体的生长环境等关键信息。这无疑给李时珍的编撰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他始终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一步步攻克重重难关。
过去那些众多的本草书籍,尽管其中的作者们已经对各种草药作出了一次又一次详尽的阐释说明,然而因为部分撰写者未曾亲身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调查探究工作,仅仅只是一味地在各类书本之间相互抄袭转录,如此一来,对于这些草药的解释非但未能变得清晰明了,反而愈发让人感到混乱不堪、迷惑不解,甚至还出现了诸多自相矛盾之处,以至于让人们在面对这些繁杂的解释时完全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才好。就拿药物远志来说吧,南北朝时期声名远扬的医药大家陶弘景曾经描述它乃是一种体型娇小的草本植物,外形酷似麻黄,只不过其颜色呈现出青翠之色,并且会绽放出洁白素雅的花朵;可是到了宋代的时候,马志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坚称远志长得跟大青叶颇为相似,同时还毫不留情地指责陶弘景压根儿就不认得真正的远志究竟长什么模样。再比如狗脊这味药材,有的人声称它与萆薢颇为相像,还有人觉得它和拔葜如出一辙,更有人断言它简直就是贯众的翻版,诸如此类关于狗脊形态特征的描述可谓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毫无统一的标准可言。正是在自己父亲的启发引导之下,李时珍深刻地领悟到,“阅读成千上万卷书籍”固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过“走遍千山万水亲自实地考察”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他一方面广泛搜集整理百家学说,另一方面则不辞辛劳地四处走访探询,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当中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活动。”悠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