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中的术智部权奇卷,主要展现了古人在面临复杂局势和困难时,运用奇谋妙计、灵活权变来解决问题的智慧。以下是对该卷的一些故事及解读:
- 孔子遭遇蒲国叛乱,智解困境赴卫国:孔子途径蒲国时遇叛乱,被蒲人拦住要求立誓不去卫国才肯放行。孔子不得已立誓,但一出东门就掉头前往卫国。子贡不解,孔子解释被强迫的誓言神灵不会听。孔子在此以权宜之计应对,坚守内心要去卫国的信念,不为表面的誓言所束缚,体现了智者的灵活应变。
- 司马懿装病骗曹爽:曹爽专权,司马懿想除掉他又怕走漏风声,便装病示弱。河南尹李胜去荆州前看望司马懿,司马懿让丫鬟扶着出来,手抖洒粥,还故意说错话,装出神志不清的样子。李胜回去告诉曹爽司马懿快不行了,曹爽放松警惕,结果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干掉了曹爽。司马懿通过伪装隐忍,迷惑对手,为自己争取到了时机和优势。
- 狄青百钱定军心:狄青征讨侬智高时,在桂林为稳定军心,与神约若大捷则百钱皆面。不顾将领劝阻,他一挥手百钱皆面,举军欢呼。狄青又取百钉将钱钉住封好,说凯旋后谢神取钱。其实是用了两面钱,他利用南方人迷信鬼神的心理,假神道以坚士心,鼓舞了士气。
- 公孙申“另立新君”救“旧君”:鲁成公时,晋人扣留郑伯,公孙申建议出兵围许,示将改立君,晋国怕扣留郑伯无用,就伐郑归还郑伯。后来明朝土木堡之变,也先挟朱祁镇要挟,于谦说已有新君,也先无奈放还朱祁镇,这与公孙申的计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权奇”的智慧,即人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要善于突破常规思维,运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手段来达到目的,同时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以下是《智囊·术智部·权奇卷》中的其他典故:
- 淮南相欺王保国:汉景帝三年,七国叛乱,吴王使者到淮南,淮南王想响应。淮南相说愿为将带兵,拿到兵权后却据城坚守,不听从淮南王,而效忠汉朝。最终淮南王因相国之举在七国之乱后得以保全性命。
- 王敬则杀贼祭神:南北朝时王敬则任南沙县令,当时兵荒马乱,县中有劫贼聚于山中为患,官府捕之不得。王敬则派人告诉劫帅,若自首会向上面求情,并在庙神前盟誓不会负约。劫帅来了之后,王敬则当场将其收押,说已禀告神明,若负誓就杀十头牛谢罪,于是杀牛祭神后杀了劫帅,余贼逃散。
- 宋太祖杯酒之外的谋略: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担心将领们积蓄过多财富。他赐地让每人盖房,花费数万。又一次赐宴,将领们喝醉后,太祖送他们到殿门,对其子弟说他们的父亲答应给朝廷十万缗钱。第二天,将领们都按数上表进献。
- 宋太宗的明智之举:宋太宗即位初,京城有个富人被乞丐纠缠,乞丐不满给钱少辱骂不休,有司判富人杀人罪。太宗查看凶刀后将其带回宫中,告诉判官刀是自己的,乞丐是自己所杀,不该冤枉好人,释放了富人并处罚了失职的官员,还下令今后审案要谨慎。还有一事,金城夫人受太祖宠爱,太祖让她摘花时,晋王拉弓射死她,然后抱着太祖脚哭说皇上刚得天下应重社稷,不该沉迷女色。
- 曹冲智救马夫:曹操的一副马鞍在马厩中被老鼠咬了个洞,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想主动认罪请死。曹冲知道后,让他等三天再说。曹冲用刀把自己衣服戳了个洞,装作被老鼠咬的样子去见曹操,说担心衣服被老鼠咬会倒霉。曹操大笑说这是迷信。之后马房小厮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没有追究。
《智囊·术智部·权奇卷》中诸多典故蕴含着以下底层逻辑:
灵活应变
- 突破常规:面临复杂棘手的状况时,突破常规思维与行为模式,像孔子面对胁迫立誓,不受表面约定束缚,以对“王道”的大信超越对蒲人的小信,灵活调整行动方向。
- 因势而变:依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如淮南相在七国之乱时,根据局势变化,拿到兵权后立刻转变立场,坚守城池效忠汉朝,而非盲目跟随淮南王。
利用人性
- 把握弱点:洞悉他人心理与弱点来制定策略,狄青征讨侬智高时,深知南方人迷信鬼神,便利用这一心理,以两面钱制造百钱皆面的“神迹”,稳定军心。
- 激发情感:胡松为筑城御倭,利用百姓对自己的感恩之情,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激发百姓的保护欲,从而顺利动员百姓筑城。
借势谋事
- 借助外力:公孙申围许救郑伯,是借助晋国担心扣留郑伯无用的心理,制造郑国将另立新君的态势,迫使晋国放还郑伯,巧妙利用外部压力达成目的。
- 制造形势:王敬则杀贼祭神,利用山贼对神明的敬畏,先以盟誓诱捕劫帅,再以祭神之名杀之,借助迷信观念制造威慑,成功平定山贼。
权衡利弊
- 全局考量: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担心将领财富过多生乱,赐地让他们建房消耗财富,又设计让他们进献钱财,从巩固统治的全局出发,平衡各方利益。
- 风险评估:司马懿装病骗曹爽,是对自身实力与风险进行评估后,选择以装病隐忍的方式迷惑对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以最小风险换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