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杂智部小慧卷》是冯梦龙所着《智囊全集》中的最后一卷,收录了许多充满生活智慧的小故事。以下是详细介绍:
故事内容
- 机智应变类:如《陈子昂》中,陈子昂初入京城无人知晓,他通过高价买胡琴,当众摔琴并分发自己文章的方式,一日之内名声大噪。
- 巧妙处世类:像《严震》里,严震的下属请求资助,严震既不想轻易答应,又不想伤了下属的心,便巧妙地以自己的俸禄有限为由,委婉拒绝,既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又避免了与下属的冲突。
- 生活智谋类:《陵州盐井》讲述了陵州盐井因井壁损坏,无法正常生产,工匠们利用巧妙的方法,用一个大木盘和绳索,将工人送到井中进行修复,体现了工匠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智慧。
故事特点
- 贴近生活:故事素材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如人际交往、家庭琐事、工作生产等,让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 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的小智慧、小计谋,反映出大的道理和处世哲学,展现了古人在生活中应对各种问题的巧妙方法。
- 趣味性强: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充满趣味性和戏剧性,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古人的智慧。
思想内涵
- 强调智慧的实用性:告诉读者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应对困难。
- 体现处世之道:许多故事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如要懂得变通、学会委婉拒绝、善于观察和利用环境等,教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人相处。
- 反映社会风貌: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智囊全集》杂智部小慧卷中,诸多故事短小精悍,展现出古人日常生活里的机灵与聪慧,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深受启发,以下为你详细讲述其中几则:
- 《陈子昂》:初入京城的陈子昂无人知晓,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当时,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售卖胡琴,豪门富商们传看此琴,却无人能辨别它是否真的值百万。陈子昂灵机一动,突然站出来表示愿出一千缗钱买下这把琴。众人十分惊异,陈子昂称自己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他弹奏一曲,他便邀请大家第二天到宜阳里。次日众人赴约,陈子昂准备好酒菜,将胡琴置于桌上。酒足饭饱后,他捧着琴说自己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文章,来京城许久却无人赏识,而胡琴是低贱乐工弹奏之物,不值得花时间钻研。说完,他举起胡琴摔碎在地,接着把自己写的文章分赠给在场宾客 。就在这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轰动了整个长安城。他巧妙利用人们对高价胡琴的好奇心理,先以重金买琴吸引众人关注,再借摔琴分发文章,成功让自己的才华被人看到。
- 《黠童子》:一个童子跟随主人四处求官,他所骑的马十分劣质,便想换一匹好马。有一天,他远远看见有人骑着一匹骏马疾驰而来,便心生一计。他手握缰绳,在马上假装哭泣。来人看到后,询问他为何哭泣。童子说自己的马跑得极快,是匹好马,但他担心自己无法驾驭而受伤 ,不知如何是好。来人见童子年幼,看起来天真无邪,便相信了他的话,又贪心认为童子的马更好,于是下马表示愿意交换。童子得到骏马后立刻策马离去,等那人骑上童子原来的驽马,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可此时已经追不上童子了。童子正是抓住了人性中贪婪的弱点,利用对方的贪心成功换到了好马。
- 《谢生》:长洲的谢生酷爱饮酒,经常去张幼于先生家做客。张幼于好客,却因家境贫穷,没办法让客人尽情畅饮。有一天,张幼于得到一坛美酒,便邀请客人来喝,童子给客人倒酒时都只倒半杯,谢生觉得喝得不过瘾。于是,他借故出去上厕所,用纸包了个土块,回来后把童子叫来,将纸包悄悄交给童子,并嘱咐说自己内脏有病,不能多喝酒,现在给童子几文钱,希望童子倒酒时少倒一点。童子打开纸包一看是土块,十分生气,之后每次给谢生倒酒都倒得满满一杯 。所以当天只有谢生喝得最多。谢生用一个小计谋,巧妙利用了童子的情绪,满足了自己多喝酒的愿望 。
商太宰治市
商太宰派遣少庶子去市集巡视。少庶子回来后说没看到特别的。太宰便引导他再想想,少庶子于是说看到市场南门外牛车很多,堵塞了道路。太宰叮嘱他不要把自己问过这事说出去。之后,太宰召见管理市场的官吏,说听说市场南门有“牛屎之患”。官吏大惊,以为太宰暗中察访了,从此不敢懈怠,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太宰通过关注细节,巧妙地促使官吏尽责,体现了治理的智慧。
江西术士辨贵贱
五代时,赵王李德诚坐镇江西,有个术士自称能一眼分辨人的贵贱。赵王让数名舞伎与王妃同着华服立于庭院,让术士分辨。术士说夫人头顶有黄云缭绕,众舞伎闻言皆抬头仰望,术士便指出她们所看之人就是滕国君。术士利用众人的心理暗示,以巧取胜,展现了察言观色的敏锐。
周玄素画殿
朱元璋命画家周玄素在宫殿墙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周玄素担心难以画得让皇帝满意,便说:“我没走遍天下,不敢乱画。请陛下先勾勒出草图,我再为陛下润色。”朱元璋便亲自画了个大概,让周玄素加工。周玄素又说:“陛下山河已定,我不敢再改动。”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没有再勉强他。周玄素通过巧妙的言辞,既避免了可能因画得不好而获罪,又夸赞了朱元璋,体现出他的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