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补遗卷故事:孙伯纯拒办盐场
在《智囊全集》的补遗卷里,藏着许多闪烁着古人智慧光芒的故事 ,“孙伯纯拒办盐场”便是其中之一,读来颇受启发。
北宋时期,孙伯纯以史馆修撰的身份出任海州知州。海州临海,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当时,有提议在海州设置三个盐场,发运使觉得这是个增加财政收入的好办法,亲自来到州郡,态度坚决地要求推行此事。百姓们听闻能设盐场,想着能增加就业、带来经济利益,也集体到县府请愿,满心期待着盐场的设立。
然而,孙伯纯却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耐心地向众人解释:“你们这些百姓,目光不够长远。设置盐场,官府短期内或许能从卖盐中获利,但官盐最怕的就是卖不出去,而不是产量不够。一旦盐产量过多却滞销,三十年后,留下的灾祸就会显现出来。” 可在当时,众人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根本听不进他的劝告。
孙伯纯深知,盐场的开设涉及诸多复杂因素。盐的生产、销售受市场供需影响极大,海州虽有产盐的条件,但后续的销售渠道、市场饱和度都未可知。若盲目开设盐场,大量生产食盐,一旦市场饱和,盐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经济亏损。而亏损带来的债务,最终可能会转嫁到百姓身上,让无数家庭破产。
后来,孙伯纯任期结束离开海州 ,官方还是按照原计划设置了三个盐场。起初,盐场的运营看似一片繁荣,百姓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些短期利益。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沿海一带因为盐场的管理不善,犯人、盗贼、差役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社会治安变得混乱。同时,三个盐场所产的盐越来越多,却找不到足够的销路,堆积在仓库里。运到远方去卖,又面临运输成本高、市场竞争大等难题,根本行不通。许多参与盐场经营的人,因亏损欠债,最终倾家荡产。这时,人们才想起孙伯纯当初的告诫,不禁感叹他的深谋远虑。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孙伯纯的远见卓识。他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而是从长远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地预见了盐场设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面对发运使的坚持和百姓的请愿时,他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不为短期利益所动,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很多时候,眼前的利益看似诱人,但如果缺乏长远的眼光,就可能陷入困境。孙伯纯拒办盐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多想想未来的发展,避免因短视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智囊补遗:张齐贤妙断家产纠纷案
在《智囊全集》补遗卷里,还有许多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故事,其中“张齐贤断案”的故事十分经典。
北宋时期,有一户人家的两兄弟因为家产分配不均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闹到了皇帝面前。这两兄弟都认为对方多分了财产,自己吃了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宋真宗听闻此事,十分重视,委派朝中多位大臣前去调解。大臣们苦口婆心,又是劝和,又是重新核算财产,忙得焦头烂额,却始终无法让兄弟俩都满意。兄弟俩依旧争吵不休,坚持自己的诉求,这场纠纷陷入了僵局。
时任宰相的张齐贤得知此事后,主动向宋真宗请缨处理。他胸有成竹地对皇帝说:“陛下,此事交给臣,臣定能妥善解决。”
张齐贤将两兄弟传至跟前,严肃地问道:“你们都坚称对方分得的财产比自己多,对吗?”两兄弟连连点头,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大人,他确实比我分得多,这不公平!”张齐贤微微点头,随后宣布:“既然如此,为了公平起见,你们就将各自的财产明细列出,然后互相交换,哥哥搬到弟弟家,弟弟住进哥哥家,所有财产也一并互换,不得再有异议!”兄弟俩听后,顿时目瞪口呆,本以为会重新分配财产,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但这是宰相的命令,他们也不敢违抗,只能乖乖照办。
第二天,兄弟俩交换了房屋和财产。过了一段时间,两人都发现,其实对方的财产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丰厚,自己原本的财产才是最熟悉、最顺手的。而且,交换之后,生活中还出现了许多不便之处。两人心中懊悔不已,却又不好意思再去找张齐贤。
张齐贤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方法,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棘手的纠纷。他深知,兄弟俩之所以争吵不休,并非是真的财产分配不公,而是心中的贪念和攀比在作祟。让他们互换财产,既能满足他们追求“公平”的心理,又能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面对复杂的纠纷时,不一定要遵循常规的解决思路,换个角度,抓住问题的本质,往往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 这种智慧,不仅在古代断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时,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 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不妨学习张齐贤,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或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