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面带微笑,引领着李渊漫步于文学馆内,逐一介绍着馆内的陈设和收藏。李渊饶有兴致地观赏着,不时点头称赞。
参观完毕后,李世民领着李渊来到了自己的书房。书房布置得简约而不失雅致,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些尚未完成的手稿。李渊环视四周,心中对李世民的坦荡感到欣慰,原本的疑虑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了一半。
待仆人为他们奉上茶水后,李渊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忧虑,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李世民见状,赶忙关切地问道:“父皇为何事而叹息呢?”他的语气中透露出真诚的关怀。
李渊放下茶杯,目光直视着李世民,缓缓说道:“二郎啊,河北如今的局势令人堪忧啊!刘黑闼几乎收复了窦建德在河北的所有地盘,这对我大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李世民略微沉思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目光凝视着李渊,缓声问道:“父皇,那您对接下来的行动有何具体部署呢?”
李渊见状,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李世民刚刚攻下洛阳,军队需要时间休整,但河北的局势却日益严峻,不容有丝毫耽搁。于是,他小心翼翼地试探道:“为父也知道你才刚刚平定洛阳,将士们都颇为疲惫。然而,如今河北的形势异常险峻,刘黑闼的势力日渐壮大,对我大唐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为父想让你再次挂帅出征,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刘黑闼,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父皇,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儿臣义不容辞!”
李渊见李世民如此果断地应下这一重任,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微笑着说道:“好,非常好!这才是为父的好儿子!只要你能将刘黑闼彻底击溃,为父必定会重重地奖赏你!”
李世民连忙拱手施礼,感激地说道:“多谢父皇!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这一天,李世民比往常更早地回到了秦王府。他的步伐显得有些匆忙,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处理。在他的身后,紧跟着长孙无忌和一个大约五十岁左右的男子。这个男子仪表堂堂,气宇轩昂,一看便知非等闲之辈。
李世民一行人刚刚踏进府门,他的目光便落在了长孙无艳的侍女春喜身上。他径直走向春喜,开口问道:“春喜,秦王妃在哪里?”
春喜见秦王殿下来问,赶忙躬身行礼,然后回答道:“回秦王殿下,秦王妃正在陪着大公子和二公子玩耍呢。”
李世民点了点头,接着对春喜说:“你去把她叫出来,就说有位重要的客人来访。”说完,他又转头吩咐其他仆人去准备茶水。
不一会儿,长孙无艳牵着已经能够稳稳走路的大儿子和刚刚学会走路的二儿子来到了大厅。她的步伐轻盈,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然而,当她的目光触及到那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时,她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惊愕和难以置信。
长孙无艳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她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发不出声音。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连忙将两个儿子交给了春喜,然后快步走向那男子。
长孙无艳走到男子面前,突然像个孩子一样扑进了他的怀里,紧紧地抱住他。原本还面带微笑的男子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但很快他就反应过来,也伸出双臂将长孙无艳紧紧地拥入怀中。
长孙无艳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出眼眶,她抽泣着,声音哽咽地说道:“舅舅,你终于回来了?我好想你啊!”
原来这个男人竟然是长孙无忌和长孙无艳的舅舅高士廉!高士廉看着眼前的长孙无艳,不禁感慨万千:“观音婢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短短几年不见,你竟然已经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温柔贤惠的母亲了。”
长孙无艳听到舅舅的话,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她一边用手擦拭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道:“是啊,舅舅,自从您被贬到岭南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您不知道,母亲和舅妈她们一直都非常想念您啊!”
高士廉看着长孙无艳伤心的样子,心中也一阵酸楚,他连忙安慰道:“好孩子,别哭了,舅舅也很想念你们啊。等我跟秦王殿下商量完重要的事情,就立刻回去看望她们。”
这时,李世民注意到了长孙无艳的情绪,他快步走过去,将长孙无艳轻轻地拉进自己的怀中,温柔地帮她擦拭着脸上的泪珠,柔声说道:“观音婢,舅舅刚刚回来,旅途劳顿,你先让他休息一下,好吗?”
长孙无艳感受着李世民的关怀和体贴,她乖巧地点了点头,轻声说道:“嗯,好的,二郎,谢谢你!”她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李世民精心安排,舅舅恐怕很难平安归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世民、长孙无忌和高士廉三人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着丰盛的晚餐。酒足饭饱之后,他们一同移步到李世民的书房,准备商讨一些重要事务。
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交织。李世民坐在书桌前,长孙无忌和高士廉分坐两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世民终于开口道:“舅舅,父皇近日下旨,命您巡按岭南诸州。待您归来之后,本王有意任命您为雍州治中。”
高士廉微微颔首,表示明白。李世民接着说道:“本王过几日便要率军出征,攻打刘黑闼。在此期间,长安城中诸多要事,还需仰仗舅舅您代为处理。您作为雍州治中,将代表我这个雍州牧,全权负责长安的事务。”
长孙无忌在一旁补充道:“太子府和齐王府近来颇为活跃,他们暗中招收了大批流民,并收留逃亡罪犯充当死侍。若他们趁秦王殿下出征之机,在长安城布局势力,恐怕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麻烦。”
高士廉认真倾听着两人的话语,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待长孙无忌说完,高士廉说道:“秦王殿下的意思,我已然明了。殿下放心,我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李世民看着高士廉,眼中闪过一丝信任与期待。他知道,高士廉为人正直、稳重,必能妥善处理好长安的事务。而有了高士廉在长安坐镇,他也能安心出征,无后顾之忧。
李渊在得到李世民的同意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迅速起草诏书,在李世民原有的众多官职之上,又加封其为天策上将,同时兼任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一系列的加封,无疑意味着李世民将拥有更广泛的权力和更重大的责任。
尽管李渊内心深处并不十分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他也明白,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毕竟,在众多子嗣和大将中,能够承担起如此重任的人,恐怕也只有李世民了。
然而,李渊并没有就此罢休。他深知权力的平衡至关重要,决不能让李世民的势力过于庞大。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制衡的办法——特意召回了之前被他派往河北招安却以失败告终的李元吉。
在出征之前,李渊特意设宴款待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宴会上,气氛异常融洽,李渊趁机对李世民说道:“二郎啊,元吉上次随你出征,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父认为,他此次若能再次随你一同出征,必能从你身上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二郎,你意下如何呢?”
聪明的李世民心中自然明白这背后隐藏的深意。他知道父亲正在暗中盘算着什么,也许是想通过李元吉这次随他出征来平衡他和李建成之间的势力。
然而,李世民选择了隐忍不发,他并没有将这层窗户纸捅破,而是以一种顺从的态度回应李渊:“儿臣尊随父皇的安排!”
李渊听到这句话后,心中十分满意,他大笑道:“如此甚好!”似乎对李世民的回答非常满意。
而李建成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早已波涛汹涌。他对李世民的加封感到不满,对李渊的安排也心存疑虑,但他同样选择了隐忍不发,不想在这个时候与父亲和弟弟发生冲突。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开始着手战前准备事宜。他特意命人去文学馆传唤房玄龄、杜如晦和薛收前来议事。然而,当房玄龄和杜如晦应召而来时,却唯独不见薛收的身影。
李世民见状,不禁心生疑惑,连忙问道:“玄龄,为何不见薛记室前来?”
房玄龄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回秦王殿下,您近日忙于出征之事,可能有所不知。薛收他突然病倒了,而且病情来势汹汹,异常凶猛。据大夫所言,恐怕已无力回天了。”
李世民闻听此言,心中猛地一紧,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仅仅因为筹备出征的相关事宜而几天未能前往文学馆,竟然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故。他的眉头紧紧皱起,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喃喃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房玄龄见状,连忙出言安慰道:“殿下,您先别着急,事情或许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严重。等我们把要事商议之后,您再亲自过去探望也不迟。”
然而,李世民却摇了摇头,沉声道:“不行,本王必须要亲自去看看。文学馆对本王来说意义非凡,那里的学士们都是本王的良师益友,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本王怎能坐视不管?”
房玄龄见李世民态度坚决,心知无法劝阻,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殿下,您快要出征了,此时身体最为重要。还是派人过去探望为好,这样既能表达您的关心,又不至于影响您的行程。要以大局为重啊!”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道:“好吧,那就依你所言。本王叫无忌代表本王去探望他,务必要找个医术精湛的大夫为其治病才行。”
说罢,他转身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随即回归正题,道:“之前我们已经在文学馆跟众学士有讨论过何为治国之道。但据本王所知,这次河北刘黑闼复叛,原因恐怕并非仅仅是因为杀了窦建德这么简单。父皇对河北的高压政策,恐怕也脱离不了关系。你们两位对此有何看法?”
房玄龄深以为然地点头,表示完全同意李世民的观点,接着他详细地分析道:“隋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其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杨广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一味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并且残暴地施行暴政。而此次陛下派遣到河北地区任职的官员,其中多数都是大隋的前官员,他们依然沿袭着大隋时期的那一套做法,对待河北的百姓极其严苛,稍有不如意便动辄施以酷刑。不仅如此,陛下还下达旨意,征召窦建德的将领们返回长安,实际上这无异于对他们进行追捕。这些将领们因为担心被诛杀,所以纷纷选择支持刘黑闼。”
房玄龄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整理思绪,然后继续说道:“更为严重的是,如今河北地区已经有十几个州县公然宣布要脱离我们大唐的统治,他们不仅驱逐了我们大唐的官员,还积极响应刘黑闼的号召。刘黑闼如此频繁地东征西讨,已经成功地将河北地区的大唐势力汇聚到了一起。现在,他甚至在河北那边称帝,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严峻。”
李世民眉头微皱,满脸忧虑地看着房玄龄,追问道:“难道我们大唐在河北地区真的已经完全失去民心了吗?”房玄龄沉重地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事实也感到十分无奈。
一旁的杜如晦一直沉默不语,但他的心中却在飞速地思考着当前的局势。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说道:“如今的形势远比打胜仗要复杂得多啊。我们不仅需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要重新赢得民心。否则,即使我们此次暂时扑灭了这场战火,但它还是会很快就死灰复燃。不是长久之计!”
杜如晦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李世民和房玄龄的思绪,让他们瞬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的确,要想收拢民心并非易事,这需要精心策划和巧妙实施。
正当他们苦思冥想之际,杜如晦突然眼前一亮,仿佛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微笑,接着说道:“不过,要想说服这些河北的名门望族,我们这里恰好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说完,杜如晦的目光缓缓转向房玄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微笑着继续说道:“这个人就是来自河北望族清河房氏的房玄龄。玄龄,你出身于名门世家,家族在河北地区享有崇高的声誉。再加上秦王殿下的威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借助这两者的力量,成功地说服一部分或者分化河北的氏族。”
杜如晦的话语让房玄龄心头一震,他不禁对这个提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
李世民听了杜如晦的建议,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喜。他充满期待地看向房玄龄,说道:“玄龄,你意下如何?”
房玄龄感受到了李世民和杜如晦的信任,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殿下,放心!玄龄一定会不辱使命,把此事办理妥当!”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种决心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