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中旬这个时候,除了那个中央工作会议,还有一个几乎在同时开的会,是关于知青的会。
这两个会都开出了会议时间上的记录。远远超过了原先预定的会议时间。
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90分钟比赛结束以后,又进行了加时赛。加时赛上半场没有进球,又转入了加时赛下半场,直至120分钟比赛结束后,又进入了点球决胜阶段。
整个社会都在期待着最终的结果。
人们都怀着期待且不安的心情,关注着会议的进行。
各种关于会议的消息都在私下里流传。
季宇宁即便是在校园里,也能感觉到整个社会那种躁动兴奋的情绪。
不过越是这种时候,他反而越踏实,他现在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情来关注,在改变之前,在那个历史时刻之前,整个社会,不同的人们的各种各样的心情。
季宇宁这时有点儿像是一个观察生活、收集题材的小说家。
他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政治的热情,是远远超过他穿越的那个时候。
11月18日,周六。
上午,电影《小花》的成片第1批样片已经出来了。
下午,北影厂在审片室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样片审片会。
参加这个审批会的,不仅仅有北影厂的领导,还有两个委员会的专家,就是艺术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这是厂子里内部的人。
汪厂长还请了一些外部的人员,包括上级领导,以及一些电影评论方面的专家。
“小季啊,今天咱们请来的领导不少,这都是老汪亲自请来的。”
在审片室里,季宇宁和谢添老爷子坐在一起。
谢老爷子不断的和他介绍这次来的一些部里面的领导,和其他地方请来的专家。
“你看,有司徒局长,还有荒煤同志,那都是最早的电影局的局长,现在他们还很长时间管着电影局呢。
而且荒煤同志在剧本审查的时候,他还提出过意见,他对你的剧本,嗯,可以说是赞叹有加。”
季宇宁知道这位荒煤同志,现在是管电影局的副部长。
前世电影《小花》剧本的修改,他出了不少力的,这一世没想到这位陈部长对这个剧本仍然是喜爱有加。
那位司徒局长,啊,现在也是司徒部长,他原本就是负责电影技术方面的领导,这次他的到来让季宇宁也觉得挺惊讶的。
“这次老钟还来了,他以前就是宣传口电影处的负责人。”
这位钟老师季宇宁也知道,他儿子就是后来的那个大名鼎鼎的阿成。
前世电影《小花》的这个名字,就是这位钟老师给起的。
嗯,他当时说之所以起名叫《小花》,是因为这部电影代表着华夏电影的春天。
季宇宁还看到有一些比较年轻的电影影评家和作家,这外面请来的人,加起来已经接近10个人了。
人到齐了以后,厂里技术处的人开始放映。
一开始是一个黑白画面的引子,小花儿片头出现后,演职员表和部队行军,赵小花找哥哥的镜头是在同一个画面上,音乐背景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
这个电影开头的交代,就把很多外面来的专家给吸引住了,季宇宁坐在后面看到那两位部长都频频点头。
电影的演职员表中,王铭和季宇宁的身份由原先的音乐改成了配乐,而演职员表末尾的指挥和演奏两项之后,加上了作词作曲这两项,这两项是季宇宁。演唱者是李老师和朱琳。
而让现场众人更惊讶的是,演职员表中,导演是谢添老爷子和张峥两人,谢老爷子排在前面。后面新出现了执行导演这一项,执行导演是季宇宁。再后面还有副导演,副导演这一项是剧组导演组剩余的两人。
这个演职员表的改变,或者说是创新,谢老爷子跟汪厂长提过,老汪也没什么意见。
他说这事儿由剧组自己定。
于是,谢老爷子这个剧组的老大就把演职员表的内容改成了现在这样,当然这个改演职员表的提议也是季宇宁提的。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放结束后,审片室众人纷纷发表意见。
先发表意见的是外面请来的领导和专家。
两位部长对这部影片非常认可,他们从电影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上进行了评论,这两位实际上也是专家,是华夏电影最早的专家。
其他请来的影评家,也对这部电影评价极高,那位钟老师发言的时间很长,说了很多。
这些人发言之后,厂子里的人反而没什么太多的意见。原先那些对这个剧本,对剪辑成片都有一些意见的人,现在倒不说话了。
这样这部电影基本上就定调了。
最后汪厂长总结性发言,把剧组成员表扬了一通,重点表扬了季宇宁这位执行导演和编剧,另外他还兼着配乐,主题歌的作词作曲。
审片结束,剧组一众人都特别兴奋。
季宇宁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一世,整个电影最终成片效果更好了,而且厂子里受到的非议,也不像前世那么激烈了。
11月20,周一。
下午,季宇宁和几位研究生班的师兄师姐来到杨周翰老师家。
李老师这个月出差在外,指导他们的老师换成了杨老师。
杨老师今天给他们上的小课,是在家里给他们上的。
听课的学生有4位,除了季宇宁之外,还有那位他最早认识的张老哥,他是研究生考试的第2名。这位张老哥是杨老师的研究生,从一入校,他的方向基本上就是研究莎士比亚。
另外还有一位是李赋宁老师的研究生,姓韩,这是位师姐,她是60年代初在京城大学西语系上的本科。她在研究生考试中是排在第3名。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英国文学。
最后一位师兄,同样也是李赋宁老师的研究生,姓胡,今年已经40岁了。他在60年代初就已经本科毕业了。他是这次研究生考试的第5名。他的研究方向跟季宇宁差不多,都是侧重于语言学方面,他后来的研究方向是弥尔顿的诗歌。
杨老师在指导他们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笑。季宇宁觉得杨老师的笑容就像一朵花似的,笑起来有点儿像朱光潜老先生。
他觉得英语系英语专业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特别的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入校前,他听说京城大学中文系被很多人称为“君子系”。
入校后,他觉得真正的“君子系”,其实是他们西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