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看着跪在地上的武三思,眼中满是愤怒和失望:“你这逆子,朕待你不薄,你为何要做出这等背叛朕、背叛大周的事?”武三思低着头,不敢直视武则天的目光,嗫嚅着说:“陛下,臣……臣一时糊涂,被皇位冲昏了头脑,还望陛下饶臣一命。”武则天冷哼一声:“哼,你犯下如此大罪,国法难容,朕若饶了你,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最终,武三思及其党羽都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经此一事,武则天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她深知狄仁杰的忠诚如同钢铁一般坚不可摧,其远见卓识更是常人所不及。她明白,唯有将皇位传于李显,方能保大唐江山社稷之安稳。于是,武则天当机立断,正式宣布立李显为太子,将其视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随着立嗣之事的尘埃落定,武则天的身体却如残阳西下般每况愈下。长期的操劳和沉重的精神压力,如两座大山一般压在她那曾经坚如磐石的身躯上,让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女皇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尽管身体已不堪重负,武则天却依然心系天下苍生。她时常强忍着病痛,支撑着那如风中残烛般的病体,亲自处理朝政。狄仁杰忧心忡忡地看着日益憔悴的武则天,心中的忧虑如阴霾一般挥之不去。
他屡次苦口婆心地劝谏武则天要保重身体,将一部分政务交予太子和大臣们去处理。然而,武则天总是面带微笑,温柔地对狄仁杰说道:“狄卿啊,朕知道你是真心为朕着想。只是这锦绣江山乃是朕亲手打下的,朕又怎能轻易放下心来呢?”
时光荏苒,如今的武则天已卧病在床,意识也在病痛的折磨下逐渐模糊。在那半梦半醒之间,往昔与狄仁杰一同共事的点点滴滴,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那是狄仁杰初入朝堂之时,正值朝中为是否开疆拓土一事争论不休。主和派与主战派各执一词,僵持不下。狄仁杰从容出列,他先细数边疆战事对百姓生计的影响,又剖析当下国力在持久战中的利弊,言辞恳切且条理清晰,提出应先稳固内政、休养生息,待国力更为强盛时再做谋划。其一番见解,令武则天眼前一亮,心中暗叹觅得良才。
之后,狄仁杰被外放到地方任职。在地方上,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领导能力,政绩斐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地方上的各项事务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发展。当他回朝复命时,武则天亲自召见了他。
在朝堂之上,狄仁杰详细地向武则天汇报了地方治理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他毫不避讳地指出,某地存在豪强勾结官府、鱼肉百姓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狄仁杰言辞愤慨,对这种腐败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并主动请缨彻查此事。他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还百姓一个公道。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勇气和决心深感赞赏,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狄仁杰回到地方后,迅速展开了调查。他雷厉风行,毫不留情地打击豪强势力,严惩贪官污吏。在他的铁腕整治下,当地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百姓们拍手称快。
当狄仁杰再次回到京城复命时,武则天看到他面容消瘦却眼神坚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她对狄仁杰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的才能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还有那一次,朝中举行官员选拔,本应是公正、公平的竞争,但却有一股舞弊之风在暗中悄然滋生。这股不正之风如瘟疫一般蔓延,威胁着朝廷的公正和清明。
狄仁杰临危受命,肩负起彻查此事的重任。他毫不畏惧权贵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展开调查。他深入官场的黑暗角落,一路追查到底,毫不留情地揪出了数位参与舞弊的重臣。
在朝堂之上,那些被揭露的大臣们妄图狡辩,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然而,狄仁杰早已准备充分,他将如山的铁证一一罗列出来,让这些大臣们无法抵赖。他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在那些大臣们的心上。
武则天坐在龙椅上,默默地看着狄仁杰据理力争的身影。她深知,此人乃是大周朝堂的中流砥柱,他的公正无私和对江山社稷的忠诚,是朝廷得以稳定的重要保障。
狄仁杰一生举荐贤能无数。有次,武则天为宰相之位人选发愁,狄仁杰思索后,举荐了一位出身低微却才学出众之人。旁人质疑声起,狄仁杰却坚定道:“陛下求贤,当唯才是举,出身何碍?”此人上任后果然政绩斐然,朝堂众人对狄仁杰的识人之明钦佩不已。
然而,狄仁杰终究还是先她而去。想起狄仁杰离世那日,满朝缟素,百姓皆自发哀悼。武则天那时便觉,自己失去了一位最为得力的股肱之臣,此后朝中诸事,再无人能如狄仁杰般让她毫无保留地信任与依靠。
如今,武则天在这病榻之上,每回忆起与狄仁杰共事的点滴,心中便五味杂陈。“狄卿啊,若你尚在,朕又何至于在这立嗣与朝堂诸事上如此艰难……”她轻声呢喃,泪水顺着脸颊缓缓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