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大明江山承平日久,然朝堂内外,亦是诸事繁杂,犹如一张细密的大网,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这一年,僧道之事渐成朝堂热议之焦点,那潜藏于僧道群体中的诸多忧患,犹如暗处的暗流,正悄然影响着大明的国计民生,引得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南京礼科给事中彭诚等上言,指出旧制僧道各有定额,但如今僧道数量远超旧额,建议查照旧额,将十年一度事例停止等,孝宗下其奏于所司。”此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当时僧道发展已然背离常轨,其数量的过度膨胀,已然对大明的赋税、土地、民风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也预示着一场围绕僧道之患的风云变幻即将拉开帷幕。
且说在南京城中,有一位名叫徐长卿的年轻画师,年方二十有二,生得眉清目秀,身姿修长,气质儒雅中透着一股灵动劲儿。他自幼便对绘画痴迷不已,师从城中一位颇有名望的老画师,习得一手精湛的丹青技艺,尤擅描绘市井百态与山水风光。徐长卿为人热忱,心地善良,对世间万物都怀着一颗好奇与探究之心,平日里最爱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作画的灵感,也因此对这城中的大小事儿颇为了解。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那雕花的窗棂,洒在徐长卿那摆满了画具与画卷的屋子里头。他早早起身,简单洗漱过后,便坐在画案前,端详着昨日未完成的一幅描绘南京城庙会盛景的画作。正准备提笔继续勾勒那庙会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屋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邻家的几个孩童在巷子里嬉笑玩耍,追逐打闹着。徐长卿嘴角泛起一抹微笑,心想:“这市井间的热闹,倒也是作画的好素材呀。”
待他稍作整理,便携着画具出门,想着去城中的寺庙附近转转,看看能不能捕捉到些别样的景致,也好为画作增添几分神韵。走在南京那繁华的街道上,只见街边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随风飘舞,小贩们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一幅热闹的人间烟火图。徐长卿一边走,一边留意着街边的人和物,心中构思着画面的布局,时不时停下脚步,快速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勾勒几笔。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一座颇为宏大的寺庙前。只见寺庙大门敞开,香客们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寺庙前的广场上,有几个僧人正摆着摊子,售卖些开过光的小物件,还向过往的行人宣讲着佛法,劝人向善,引得不少人驻足聆听。徐长卿在一旁找了个合适的位置,支起画架,准备将这场景画下来。
就在他专注作画之时,耳边传来了两位路人的交谈声。一位老者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这寺庙是越修越多,和尚道士也越来越常见了,咱这城里的地啊,都被占了不少去建寺庙道观了,也不知是好是坏哟。”另一位中年人附和道:“谁说不是呢,我听说有的人家为了逃避赋税,干脆把自家的子弟都送去出家了,这风气怕是不太对啊。”徐长卿听着,心中微微一动,抬眼望向那寺庙里进进出出的僧人们,暗自思忖:“这僧道的事儿,听着确实有些不妥呀,难怪平日里总觉得这城里的寺庙道观好似比以往更多了呢。”
待他画完画,便收起画具,往回走。一路上,他越发留意起这僧道相关的事儿来,发现城中好几处原本是民居或者商铺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寺庙道观,而且不少僧道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看着也不似那般清心寡欲、严守戒律的模样。徐长卿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想着这僧道之患,怕不是个简单事儿,说不定会对这南京城乃至整个大明都有不小的影响呢。
回到家中,徐长卿还在想着白天所见所闻,连晚饭都吃得有些心不在焉。家中的老仆见他这般模样,便打趣道:“少爷,您这是怎么了?莫不是今日出去作画,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莫不是画得不如意呀?”徐长卿回过神来,笑着摇摇头说:“哪是画的事儿呀,我今日在寺庙前,听闻了些僧道的事儿,觉得有些不妥,心里正琢磨着呢。”老仆听了,笑着说:“哎哟,少爷,那僧道的事儿咱老百姓哪管得着呀,您还是安心画画吧,那些都是朝廷该操心的事儿呢。”徐长卿却不以为然,说道:“这天下事儿,哪有和咱们完全不相干的呀,我瞧着这僧道之患,怕是得有人管管才好呢。”
而在朝堂之上,南京礼科给事中彭诚等一众大臣,正为这僧道之患之事心急如焚。彭诚手持奏疏,神情严肃地站在大殿之中,向孝宗皇帝进言道:“陛下,臣等翻阅诸多典籍,又经实地查访,方知如今这僧道之况已严重偏离旧制。《大明会典》中早有规定,僧道各有定额,旨在使其有序发展,不致扰乱民生,亦利于朝廷管理。然当下,僧道数量远超往昔所定之额,四处扩建寺庙道观,致使大量田地被占,众多百姓为避赋税、劳役而投身其中,并非真心向佛修道。长此以往,我大明赋税锐减,百姓不事生产,且僧道之中良莠不齐,不乏借其名行不法之事者,如此必乱我朝纲,坏我民风啊。故臣恳请陛下查照旧额,将十年一度事例停止,严整这僧道之事,以安社稷,保我大明之昌盛呀。”
孝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皱眉,手轻抚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后说道:“彭爱卿所言,朕亦有所察觉,此事确非小事,关乎我大明诸多方面。只是这僧道之事,由来已久,且牵扯甚广,关乎宗教信仰,贸然行事,恐生事端,还需从长计议啊。朕且将你这奏疏下到所司,令他们仔细商讨一番,再做定夺。”
那些寺庙道观之中,听闻了朝廷有意要整治僧道之事,也是人心惶惶,各自盘算着应对之策。在南京城一座颇有名气的道观里,观主清虚道长召集了道观中的道士们,在那三清殿内,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同门,今日闻得朝廷要对咱们僧道动手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咱们这道观的生计,向来靠的是四方香客的供奉,若是那十年一度的事例停了,日后怕是难以为继呀。大家且说说,可有什么法子?”
一位年长的道士叹了口气,说道:“观主啊,咱们这道观里,虽说平日里都是诚心修道之人居多,可也不乏有几个是为了躲事儿才来的呀,如今朝廷若是一查,怕是那些个事儿都要被翻出来了,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年轻的道士则愤愤地说:“朝廷这不是断咱们的生路嘛,咱们道士又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凭什么整治咱们呀。”清虚道长瞪了他一眼,说道:“休得胡言乱语,朝廷既有所动,定是掌握了些情况,咱们得想想怎么应对,可不能莽撞行事啊。”众人听了,都愁眉苦脸,一时也没了主意。
徐长卿这边,自那日听闻了僧道之患后,便越发好奇,决定要深入去了解一下这其中的详情。他先是去拜访了城中一位颇通古今之事的老学究,想着从他那里打听些过往关于僧道的规制以及如今变化的缘由。老学究见他有心了解,便热情地接待了他,引经据典地说道:“长卿啊,这僧道之事,古已有之,原本僧道修行,是为了弘扬佛法、道法,劝人向善,于世间也是有益之事。可如今呀,这规制乱了,人心也跟着乱咯。往昔那《大明律》中对僧道的管理也是有诸多细则的,比如出家得有凭证,寺庙道观的修建得经过官府准许,人数也有定数,就是怕出了乱子呀。可如今,你瞧瞧,这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新建的寺庙道观,那僧道的人数,就跟那春笋似的,蹭蹭往上涨,这里头的门道可就深了呀。”
徐长卿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又问道:“那老先生,您可知这僧道人数增多,除了百姓为避赋税劳役,还有别的缘由吗?”老学究捻着胡须,缓缓说道:“这缘由嘛,自然还有。有些寺庙道观的住持、观主,为了扩充自家的势力,多收些香火钱,便放宽了收人的门槛,也不管来者是否真心,只要给了钱,便都收入门下了。还有啊,这市面上有些不法之徒,觉得披上僧道的外衣,行事更方便些,便也混了进去,这一来二去,可不就乱套了嘛。”徐长卿听了,心中越发觉得这僧道之患必须得整治了,不然这南京城的安稳怕是都要受影响。
从老学究那儿离开后,徐长卿又去了几处偏远些的寺庙道观,佯装成香客,与那些僧道们攀谈,暗中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在一处小寺庙里,他发现有几个僧人在禅房里偷偷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全然没了出家人的样子。徐长卿心中气愤,却也不好当场发作,只得暗暗记下。在另一处道观里,他看到有道士在和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称兄道弟,似乎关系颇为密切,徐长卿心想:“这道观怕是和这些人有什么勾结呀,难怪百姓对僧道有些怨言了。”
经过这一番查访,徐长卿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想着要找个办法把这些告知朝廷,也好让朝廷能更清楚地知晓这僧道之患的严重性。可他只是个画师,平日里与朝廷官员并无往来,如何能将这些情况递上去呢?他为此愁眉不展,茶饭不思。
一日,徐长卿在城中的画馆里与人交流画作时,偶然结识了一位在官府当差的小吏,名叫赵六。两人聊得颇为投机,徐长卿见他为人正直,便试探着将自己了解的僧道之患的情况说了出来,还拿出自己记录的本子给他看。赵六看后,大为震惊,说道:“徐兄,你这收集的情况可太重要了呀,我在官府当差,也听闻朝廷有意整治僧道,可具体情况还了解得没你这般详细呢。我看啊,你可以把这些整理成一份文书,我帮你试着递到上司那儿去,说不定能帮上大忙呢。”徐长卿一听,大喜过望,连忙道谢,说道:“那就劳烦赵兄了,若能借此让朝廷整治好这僧道之患,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呀。”
于是,徐长卿赶忙回家,精心整理了那份文书,将自己所见所闻,以及从老学究那儿听来的关于僧道规制的事儿都详细地写了进去,还附上了自己画的几幅描绘寺庙道观乱象的画作,希望能让官员们更直观地了解情况。赵六拿到文书后,便通过官府的渠道,层层往上递,最终递到了负责商讨僧道之患整治事宜的官员手中。
那些官员们看到徐长卿的这份文书后,都十分重视,觉得这来自民间的一手资料详实又生动,对他们了解情况很有帮助。当下,便决定依据这些情况,再派出更专业的人员,去各地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查访核实。
这一查,果然发现了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有的寺庙道观打着慈善的幌子,暗地里却放高利贷,剥削那些穷苦的百姓;有的僧道借着做法事的机会,骗取百姓的钱财,还蛊惑人心,宣扬一些歪理邪说;更有甚者,一些寺庙道观竟然私藏兵器,仿佛有着不为人知的野心。朝廷得知这些情况后,大为震怒,决心要严厉整治这僧道之患,绝不姑息迁就。
随着朝廷整治行动的展开,南京城的僧道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有问题的寺庙道观纷纷想办法遮掩,有的销毁账目,有的转移私藏的财物,还有的试图贿赂前来查访的官员。但朝廷此次是下了大力气,派出的官员皆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人,对这些行为一概严词拒绝,并且加大了清查的力度。
在一座大寺庙里,住持见朝廷查得越来越严,自己平日里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怕是要被全部揭露出来了,竟心生一计。他召集了寺庙里一些不明事理的僧人,蛊惑他们说:“朝廷这是要灭我佛门啊,咱们若是不反抗,往后就没活路了,大家都跟着我,一起去和朝廷理论理论,让他们知道咱们也不是好欺负的。”那些僧人平日里对住持言听计从,一听这话,也没多想,便跟着住持一起,在寺庙门口聚集,阻拦朝廷官员进入查访。
徐长卿听闻了这事儿,心急如焚,赶忙赶到那寺庙前。只见寺庙前一片混乱,僧人们手持棍棒,与官兵们对峙着,气氛十分紧张。徐长卿挤进人群,对着那些僧人喊道:“诸位大师,你们这是做什么呀?朝廷整治僧道,是为了去除乱象,让真正修行之人能安心修行,让那些不法之徒受到惩处,你们这般抗拒,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啊,快放下棍棒吧。”可那些僧人此时被住持煽动得情绪激动,哪里听得进去徐长卿的话,依旧与官兵们僵持着。
就在这时,带队的官员见劝说无果,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便下令官兵采取行动,强行驱散了那些闹事的僧人,将寺庙住持及相关涉事人员一一擒获。经过一番彻底的清查,这座寺庙的种种恶行都被公之于众,百姓们得知后,纷纷拍手称快,都说朝廷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经过这一番大力整治,朝廷根据各地查访的结果,重新制定并严格执行了僧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旧额对僧道人数进行了严格管控,关闭了一大批违规的寺庙道观,对那些违法乱纪的僧道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同时加强了对僧道日常修行、经济收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徐长卿看着南京城的这一番变化,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画师,但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这大明的安稳出了一份力。此后,他依旧穿梭于南京的大街小巷,用画笔描绘着这世间的美好与变化,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画作中一段别样的故事,时常被他讲给旁人听,让人们记住这段整治僧道之患的过往。
明朝
明朝乃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创立。政治上,皇权高度集中,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管理地方,同时推行八股取士选拔人才。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如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多国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彰显了大明国威。
朝鲜
当时朝鲜处于李朝时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正统,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政治上是封建君主制,注重发展农业,开垦大量农田种植水稻等作物,手工业如陶瓷、纺织等也有一定特色,与明朝保持密切的朝贡贸易关系,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
日本
处于幕府时代,将军掌握实际统治权力,天皇多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其独特的武士文化盛行,武士遵循忠诚、荣誉等严格准则,在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经济方面,农业是基础,同时商业、手工业不断发展,与周边国家有贸易往来,吸收外来文化后形成了茶道、能剧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越南
彼时越南处于后黎朝,有着完善的封建统治体系,君主掌控国家大权,重视农业生产,凭借红河三角洲等肥沃土地,水稻种植颇为发达,且在水利灌溉方面建设成果显着。文化上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使用汉字,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说、歌谣等,对外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外交和贸易往来。
琉球
琉球王国在东亚地区有着重要地位,与明朝等周边国家交往频繁,通过朝贡贸易等形式互通有无。其文化融合了中国、日本等多方特色,航海业较为发达,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在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融合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