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的开始
自遗传性血色病患者开始接受放血治疗与药物辅助排铁后,疑难杂症科病房里的氛围逐渐有了一丝轻松的迹象。患者原本蜡黄的脸色开始泛起了些许红润,乏力感减轻,食欲也有所恢复。家属脸上的愁容渐渐褪去,时常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对岳阳和医护团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岳阳并未被眼前的初步成效冲昏头脑。每日查房时,他总是格外仔细,不放过患者身体的任何细微变化。在一次常规检查中,岳阳发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出现了轻微下降,虽然尚未达到危险范围,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放血治疗与药物联合作用下产生的潜在副作用。回到办公室,岳阳立即召集科室医生,再次针对患者病情展开深入讨论。
“大家都看到了,患者血小板计数有波动。虽说现在情况不严重,但我们必须重视起来。放血治疗和去铁胺的剂量都需要重新评估,” 岳阳神色凝重,一边指着检查报告一边说道。李医生推了推眼镜,点头赞同:“没错,遗传性血色病的治疗本就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小的变化都可能是大问题的前奏。”
赵医生却不以为然,靠在椅背上,撇嘴道:“不就是血小板稍微降了点嘛,说不定过几天就恢复了,没必要这么大惊小怪吧。咱们这段时间为这患者耗费了太多精力,也该松口气了。” 孙医生面露难色,犹豫着说:“可是万一真出问题,患者家属那边不好交代啊。” 岳阳目光坚定,扫视众人:“咱们是医生,患者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从今天起,密切监测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放血频率和药物剂量暂时调整,具体方案我来拟定。”
岳阳一头扎进对遗传性血色病治疗的研究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与同行专家线上交流,甚至联系了国外在该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学者。经过几日的努力,他制定出一套更为精细的治疗调整方案:适当减少放血频率,避免短时间内失血过多对身体造成额外负担;同时,调整去铁胺的用药时间和剂量,使其在有效排铁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其他血液成分的影响。
在实施新方案的过程中,岳阳和护士们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每一次放血,岳阳都亲自操作,眼睛紧紧盯着患者的面色、血压和心率。放血结束后,他会耐心询问患者感受,仔细记录。护士们也加大了巡查力度,每隔一段时间就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确保及时发现异常。
然而,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患者在调整方案后,体内铁含量下降速度变缓,黄疸有再次加重的趋势。家属得知情况后,焦虑情绪再次蔓延,找到岳阳询问:“医生,怎么感觉孩子情况又不太好了?是不是治疗出问题了?” 岳阳耐心解释:“阿姨,您先别着急。治疗方案的调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目前的变化都在我们的监控范围内。我们会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优化方案,一定能让他好起来。” 安抚好家属后,岳阳回到科室,与团队成员重新梳理治疗过程,寻找问题根源。
就在岳阳和团队为患者病情反复而焦头烂额时,医院邀请了国内着名的血液科专家张教授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张教授听闻了岳阳治疗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的情况后,提出要参与会诊。在病例讨论会上,岳阳详细汇报了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以及目前实施的治疗方案。
张教授听完,眉头紧皱,直言不讳道:“岳阳医生,我理解你积极探索的精神,但你这个治疗方案存在很大问题。放血频率降低会导致铁排出不及时,加重肝脏负担,而药物剂量调整也缺乏足够的临床依据。我认为应该恢复最初的放血频率,加大药物剂量,快速控制病情。” 岳阳听完,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认真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张教授,您的观点我明白。但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之前的方案已经对患者血小板等血液指标产生了影响。如果贸然恢复原方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调整方案也是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障患者的整体健康。”
赵医生在一旁附和张教授:“张教授经验丰富,他说的肯定有道理。岳阳,咱们还是听专家的吧。” 孙医生和李医生则面露犹豫之色,不知该如何抉择。岳阳看着众人,语气坚定:“我知道张教授在血液领域造诣深厚,但每个患者情况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常规经验。我对这个患者的病情有深入了解,新方案虽然有挑战,但目前是最适合他的。我愿意承担责任,继续按照调整后的方案治疗。” 张教授有些不悦:“年轻人,不要太固执,医学不是儿戏。” 岳阳笑了笑,带着几分痞气却又不失尊重地说:“张教授,我对医学充满敬畏,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判断。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也相信患者能在我们的治疗下康复。”
尽管面临权威质疑,岳阳依旧坚持按照调整后的方案为患者治疗。他和团队成员日夜坚守,密切观察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慢慢出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逐渐稳定,开始回升,而体内铁含量也在新方案的作用下,缓慢但稳定地下降。黄疸症状逐渐减轻,肝功能指标持续向好。
在又一次复查后,岳阳看着检查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患者各项指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方案成功了。” 科室里的医生们纷纷围过来查看报告,李医生激动地说:“岳阳,你这次又赌对了!” 孙医生也笑着说:“是啊,多亏了你坚持,不然真不知道会怎样。” 赵医生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岳阳,之前是我不对,小看你了。”
家属得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岳阳的手久久不放:“医生,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岳阳笑着安慰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能好起来,比什么都重要。”
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进入了康复期。岳阳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定期复查、饮食调整和适度运动。他还建立了患者随访档案,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其身体状况。
在一次科室总结会上,岳阳感慨地说:“这次治疗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独立思考和坚持真理的勇气。每一个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李医生点头表示赞同:“没错,这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紧跟医学前沿,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疑难杂症科依旧忙碌,新的患者带着新的挑战不断涌入。岳阳和科室的医生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继续在医疗道路上前行。他们知道,每一次治愈患者,都是一次新生,不仅是患者的新生,也是他们作为医生职业生涯的新生,激励着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而岳阳,将继续带着他那独特的风格,在医疗领域书写更多关于 “新生”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