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推荐剑南判官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
“哦!这个严武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值得杨爱卿如此推荐。”
本来李隆基是有意让现任剑南副节度使崔光远,接任杨国忠的位置。
毕竟杨国忠常年不在剑南主持工作,都是由崔光远代为执行,至于席元庆则在不在李隆基的考虑范围之内。
虽然席元庆以前在安西军中干的不错,也算是一名军中的老将,可是毕竟对方刚刚升了副节度使的位置。
现在就直接提拔,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再加上对方现在在昌都实行军垦也是干的卓有成效。
再加上现在牢牢的挡住了吐蕃人的进攻,乃是将吐蕃人困在雪域高原上的重要节点。
现在席元庆的位置暂时不宜擅动,再加上昌都现在可以说是真正的面对吐蕃的第一道防线。
在年轻将领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可以说席元庆现在是不能动的。
如果现在任命席元庆为剑南节度使,对方肯定要到成都上任,但是换一人到他的位置,不一定有他做的好。
以至于席元庆根本就不在李隆基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说为什么会选择崔光远,一是因为对方一直都在剑南代为执行节度使的职责,对各项的事情十分的了解。
虽然从各项收集到的消息来看,崔光远虽然不是最佳的人选,但绝对是最适合的人之一。
虽然之前几次对南诏国的战争大唐都处于失利的状态,但如果只需要稳住剑南的局势崔光远完全足够了。
毕竟现在的吐蕃完全被大唐限制住了,如果真的想剿灭南诏国,只需要派出一员大将率领精锐大军征讨即可。
本来之前对南诏的战争失利后,现任的南诏国君,甚至大放厥词的说是永不朝贡。
但是随着大唐对吐蕃战争的全面胜利,就在今年,南诏国已经派出使者恢复了朝贡。
并且承认了之前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且进贡了大量的奇珍异宝,算是对之前的错误赔礼道歉。
现在已经好大喜功,不负年轻时的锐意进取的李隆基,见到此情况后,也就没有打算再追究对方。
虽然剿灭一个国家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可是万国来朝的局面同样是李隆基所希望看到的。
听到李隆基的问话,杨国忠此刻仿佛化身了刚正不阿的宰相。
“回禀陛下,我推荐严武并非有私心,而是对方确实是有能力。
上次对南诏的战争失利后,也是对方带兵挡住了南诏国的进攻,最终,南诏见势不可违才退了回去。
而且严武此人,在军中刚正不阿,治军十分的严格,从来不攀炎附势。
为了大唐着想,微臣也不怕说出来丢人,微臣在剑南的时候便以此人不对付。
可是不得不承认,严武此人能力确实不错,就能力而言,并不比崔光远差。”
杨国忠停顿片刻后,接着说道:“所以,微臣愿意放下私人恩怨,强烈推荐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
其实,杨国忠所言不差,他与严武以前确实是有过节,主要是严武看不起杨国忠的小人行径。
但是对方在大唐与南诏国的战争中,挡住了南诏国的进攻,可以说是间接的帮了杨国忠一把。
不然的话,以当时李林甫追着不放的局面,再加上如果当时南诏大军无人可挡,攻入大唐的境内进行一番烧杀抢掠,那杨国忠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虽然现在崔光远带他执行剑南节度使的职责,可是杨国忠却很看不起对方。
毕竟要不是当初他的无能,也不会致使自己被李林甫抓住把柄,从而狠狠的被出手整治了一番。
至此,杨国忠也恨上了崔光远的无能,所以现在有机会杨国忠肯定是要报复一番,更别说让对方接任自己的节度使位置了。
而一直在默默旁听的李雄,在听到杨国忠推荐严武的时候,也是不由得多看了对方两眼。
没想到杨国忠居然也有慧眼识人的一天,要知道,自从鲜于仲通开始接任剑南节度使到杨国忠这一段期间内。
剑南能拿得出手的文武就两人,一人就是现在杨国忠推荐的严武,另一人就是未来的四朝元老李泌。
至于其他人,可以说是一个不如一个,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甚至放任了南诏国的做大,成为了大唐的另外一个心腹大患。
甚至后来发展到联合吐蕃一起进攻大唐,让大唐整个西南地区不得安宁。
要不是南诏国也是一帮菜鸡,并且南诏国的皇室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不然绝对会成为另外一个雄踞西南的霸主。
虽然严武上台时间较短,可是他确实是做到了西御吐蕃南压南召,确保了大唐西南地区的和平稳定。
李隆基听到杨国忠的解释后微微点了点头,虽然李隆基对严武此人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能做到判官之人应该能力也不会差。
再加上此人乃是杨国忠推荐,自己也需要给对方一点面子,在心中权衡一番后。
“既然宰相极力推荐,肯定也有你的道理,再加上现在西南地区局势不是很稳定。
而南诏国又反复无常,严武既然能抵御外敌,又为人正直,确是合适之人选。
只是朕若这般决定,崔光远那边又当如何?
对方虽然是进攻不足,但是守城有余,就算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
杨国忠见此连忙道:“陛下,崔光远虽代行职责,但多次作战失利,实难担当大任。
严武接任,定能重振剑南军威,稳定西南局势。
至于崔光远,可另行安排职位,想必他也不敢违抗圣意。”
李隆基沉思片刻后道:“那就传旨下去,命严武接任剑南节度使,崔光远继续任剑南副节度使辅佐严武处理好剑南的事情。”
杨国忠见局面已定,虽然自己卸任了剑南节度使的位置,可是也推荐了自己认可之人接任,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而崔光远得知此事,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默默接受,毕竟自己之前确实是对南诏国战争失利也怪不得别人。
严武到任后,大力整顿军纪,选拔贤才,也借着人员轮换之机,一边加强席元庆麾下实力,一边抽调精锐人员屯兵于大唐与南诏国的边境形成威压之势。
南诏听闻严武上任,再加上对方种种举动,也逐渐息了联合吐蕃再一次进攻,大唐的想法。
毕竟严武的能力他们还是知晓的,再加上现在,对方已经上任节度使能够调动的人员更多,这时候再去挑战对方,明显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