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这品是《法华经》从一个高潮又推向另外一个高潮。所谓〈从地涌出品〉呢,佛在〈见宝塔品〉大会上登坛点将,诸大菩萨、阿罗汉信誓旦旦,于佛灭后,弘扬《妙法莲华经》。在此前提之下,娑婆世界大地开裂,涌出了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我们下面看这段经文。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这里是「他方国土」,为下面的「从地涌出」做铺垫。由于他方佛土的菩萨请命,所以引起本方佛土的菩萨应召前来。八恒河沙,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大数。
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这里的「听」作为批准,同意或者命令;或者作「让」,「如果让我们这些人」。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佛灭度以后,我们就不走了,你给我们安顿。这是表菩萨的诚恳之义。当于此土而广说之:我们发愿留在娑婆世界,哪里都可以去——不管这个地方是通达还是闭塞,是富贵还是穷乡僻壤,我们都去,没有选择权。这是针对以上阿罗汉和学、无学人发愿只到他国土弘法之下劣心。那么在当时有针对性,现在有没有针对性?有多少人愿意到穷乡僻壤,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弘法?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婉言拒绝,为什么?这里有些文章要做。有些修行人呢,一则出于一些好奇心,二则出于一些误解:菩萨有国土之界限吗?为什么其它国土的菩萨不能在此国土啊?
根据祖师大德的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虽然菩萨没有国土之分,但是因缘利益不可忽略:一者,佛法不离世间法,本乡本土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二者,最关键的是佛在这里要说一个大法。《法华经》前十四品是通过「开权显实」,开示大乘佛法之因。这后十四品是通过「开近显远」,也叫「开迹示本」,来开示大乘佛法之果,以此使修行人打开智慧。三者,也要利用众生的一种情执,显示出娑婆世界众生的这种气氛,不要让他土的菩萨看到我们国中无人,是不是啊?四者,显示出一尊佛成就的不可思议之丰功伟绩。
佛讲了有六万恒河沙菩萨,每一个人还有六万恒河沙的学生,六六三十六——那前面是八恒河沙,这里是三十六亿恒河沙——这个气派是不是不得了啊?此地的人力物力不能浪费呀!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这不是地震。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神通无碍,已经证到无量色身三昧,这是一种气氛表达而已。是震而不震,不震而震。你说不震吧,他从地上冒出来了;你说震吧,山河大地完好无缺。初住位以上的菩萨所具备的无量色身三昧与佛不分上下,只是力量有大小之分。连鬼神都可以从地下冒出来。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是表述这些菩萨的境界和道行。
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这两句话很值得回味。因为后面弥勒菩萨和法会大众起疑也即在于此。怎么起疑法?我们读那段经文再解释。对这段经文我参考了藕益大师的解释:这个国家不属于娑婆世界,因为它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不属于娑婆世界,还又没有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还又不属于其它的国界,就是这么玄。大概是世间法的两国国界。藕益大师把这段国土说为「常寂光净土」,圆教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可以在那里静修道行,破除无明微细烦恼直至生相无明。「常寂光净土」一般视为圆教中道之义,叫「圆中」;别教的中道叫「但中」,仅仅讲个中道而已。圆教的中道,无法不中。
也可以把这段经文解释为住于「如来藏」,住于秘密藏。没有佛力加持,没有特殊的情况,这个「如来藏」谁也解不开。只有在关键的时候通过佛力加持,「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开近说远」,我们能够相见。
也可以比照前面大通智胜佛示现成佛那一段,他一成佛,彼土众生什么天人鬼神都有了,而且天人鬼畜互相不干涉,那可好玩了。这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可思议的妙境。也有对于不信佛法的人往往在这里产生怀疑。他用世间凡夫的心态来诽谤不可思议的佛法。注意,这不是在讲神话传说,都是在讲真实。
从下发来:应本师释迦牟尼佛号召而来。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这里讲大菩萨一个人就带有六万恒河沙数的眷属;还有些中等菩萨、小菩萨有带五万的,有带四万的,有带三万的,有带二万的,不等。下面还有带一个人的,我们再读下去。还有单枪匹马的。看这里,好好用心观照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是不是天地之别啊?这就看各人发心大小啊!同样在这里听师父讲经说法,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等级,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等级,各人心量大小不一样。修行人忌讳打别人的妄想。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众生的习气往往是自高自大,你就会给自己造障碍。乐远离行:阿兰若乐于修清净处,远离热闹;就包括阿兰若听到佛的感召都前来弘法。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等比」就是如是等类。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黙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黙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佛法不离世间法,这是正常的礼节,对老古佛、对现在佛、对分身佛行菩萨的礼节。右绕三匝:是用心绕一下子而已。如果那么多人绕的话,我怕绕到现在两千年都绕不下来。刚才对这段经文呢,随文入观,观照一下这个数量之多,拓宽心量。佛讲一个「大」,讲一个「多」,讲一个「长」,用种种不可思议的天文大数来表达,充满着艺术渲染,这还是其次;我们以此拓宽心量,即使很深妙的《法华经》《楞严经》法义,很容易明白。乃至平时待人接物,本来我们心量很小,好记怀于人,你不知不觉烦恼习气破除,就是这样。这不仅是妙用,也体现出佛的智慧——他就知道凡夫的心量小,专门搞一个大数字来给你对治。
经常读《法华经》,是不是也在调心?你不明白这个道理,按照小乘修行法,你越调心量越小,越调心越沉重。因为你总是在为自己修行:我要成佛,我要往生,我的老爸身体要好、要长寿,我的儿子要找个好工作,我的女儿要嫁个好婆家……
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这又是一段很奇妙的经文。菩萨从地涌出来礼拜佛陀就有五十小劫;每一个小劫少说也好几亿年呐!五十小劫就等于是多少?佛当年出世到现在也没有一亿年呐,怎么那个法会就五十亿年?
在《维摩诘经》中讲,维摩诘居士为了招待文殊菩萨带领的菩萨大众开法会,居士从娑婆世界往东过三十六恒河沙国土的须弥相世界,借来三万二千狮子座,每一个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这么多狮子座放置在一个房间内,都没有任何妨碍。这就是佛法里面的「芥子包虚空」。那么空间上可以这样,那时间上呢?前面讲了「一时」。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无所不能,无量百千万亿年可以容于当下一念。所以通过佛的神通法力加持,无量的空间可以包含于一个微尘;过去、现在、未来百千万千万万劫,可以融入当下一念。
这就是一个妙法:时间、空间、黑夜白天、大小多少、轻重、长短,都是我们的妄想。可是我们都在当真,所以就不得解脱。包括我们这个肉团身,它是肉团吗?它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看你怎样用心。这一杯水——天人看它是石头,鬼看它是火。你认为的这个墙壁,鬼进进出出无所障碍。外道修气功的「穿墙术」,就可以做到。
这五十小劫人家感觉是半天,有没有怀疑啊?这是真实语。另外,我们在梦中梦到往事不足为奇;往往梦到未来几天、几个月、几年的事情,是不是经常有啊?再次证明,人类对这时间的感受是不是一种错觉啊?《法华经》《楞严经》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发智慧。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徧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注意,是「以佛神力故」,以佛的神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帮助我们开天眼天耳,并不是众生本身成就的道行。在几百几千年以前的农业社会,因为当时物质文明比较糟糕,修行人不得不靠一些神通道力来摄取自然界的能量以生存下来。后来由于这种神通道力比较好玩,比较容易得到某种程度的自在,乃至健康长寿、肉身飞天;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把这种对色身的调理与对法理法义的观照分开,变成单纯地追求神通感应。像这些情况,在佛法里叫「附法外道」。
但是现代人又走了一个极端,由于过分地依赖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医学技术,使我们本有的一些正常功能丧失了。所谓正常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跟自己的皮肉筋骨、五脏六腑沟通,自己调理身体,并不需要什么神通。人体就是一个最精密的生物仪器,它有无量的潜能有待于开发。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这个四行菩萨很有意思。万变不离其宗,讲来讲去还是「开示悟入」。
「一名上行」:怎么「上行」呢?「开」佛知见,顿超九界。超了九界到哪里啊?到了佛界。一「开」就见佛,或者「开门见山」也对,见涅盘山。
「二名无边行」:这就是「示」佛知见。心地法门,全性起修——一行一切行,一戒一切戒,一见一切见,一证一切证。无量法门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教,不立阶梯,一步登天,见道成佛。一个念就是「无边行」,十方虚空一念而即,不动而至。它当下就遍及虚空法界!一起念就是超光速。它没有速度,没有距离可言。我们一念到扬州火车站的速度,跟一念到北京火车站的速度一样不一样?好好想。距离不一样,但时间也是一样的。这个一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十方虚空空间,一念就到。这就是不可思议的本来面目。
「三名净行」:这是「悟」佛知见。一「开」,开门就见涅盘山;一「示」,我这个一念十方虚空三世古今,一念而已。「无边行」,「一行一切行」,你见道了,然后呢?再一悟,有三个「如来藏」,有十法界森罗万象。那么这么一「开」一「示」,知道了万法就是一个念呐,理事圆融,性相不二。果真明白,你感慨万分啊!可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这个世界这么奇妙啊!你再看看一个泥巴疙瘩、一片树叶、一根草,它是一片树叶,是一根草吗?你悟到了自己,当下悟到了我们周边的环境,耳闻目睹身受都是谁啊?世界上谁不是谁啊!
当我们的心态得到了这种解放,那种自在的法味不可言喻。你没有办法表述。当初开智慧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现在有些人变成了——不能叫「老油条」,该叫「老佛条」了。无所谓了,是老智慧了。所以要检点一下,你开了智慧以后有没有起到菩萨的责任?有没有行使菩萨的义务?
「四名安立行」:这是「入佛知见」,再进一步地来表述见道即是证道。怎么「安立行」呢?心安身安,自安他安。这个「开示悟入」分述有四,其实是一。「开」的当下即是「示」,即是「悟」,即是「入」。它没有先后次第,但是用世间法来表达必须有先后次序。其实他是一念而成就。这就是圆顿大法一步登天。虽然你是一步登天,你在表达的时候要一步一步地来表达,这是佛法表达的一种困难。
菩萨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也好,六十个圣位也好,讲了这么多,给我们这么个印象:「噢!要一步一步地修,一步一步地证。」这是误导自己。别看那么多位次,修行人可以一念成就,一时成就!这是心法。你可不能把它当成次第。诸佛菩萨怎么样讲都很难讲清楚,唯有智慧者能够悟到。
为什么劝大家来听经闻法呀?你别看这一本经书写的多少多少次第,你一念就能成就。就跟讲「戒定慧」一样,分述有三,实际上是一念!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戒」当下是不是就是「慧」?没有智慧的人说我要守戒干什么?别人好吃好喝,我怎么不能好吃好喝啊?所以开了智慧的当下是不是就是「定」啊?所以「戒」当下就是「定、慧」。「定」当下是不是「戒」和「慧」啊?定在那里不做坏事了,不做坏事是不是就是「戒」?那没有智慧的人他还定在那干什么?所以一定要明白「次第圆融」,大大地解放我们的思想。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菩萨见佛,学生见老师,首先要请安,问讯。佛法不坏世间法,这是成就我们的恭敬心。虽然是在老生常谈,也还要强调一下。这吉祥的问候也是对尽虚空遍法界的一种吉祥加持,在行善道。按照佛的教导,在日常生活中,举止庄严,就会为世界增加一份吉祥的气氛。你这一念心发出,对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具有普遍的影响。我们这里这么手摆一摆,那太平洋的水浪动不动啊?那银河系的虚空在不在振动啊?都在振动。因为我们的心是超光速,它的力量特别特别大,我们却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就是因为它速度太快了。我们现在披着一张人皮,用隔阴之迷一隔,所以我们的能量连万分之一都没开发出来。
不要看那简单的日常问讯,一定要懂得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为什么会地震呢?为什么会有种种的什么水涝干旱?都是我们自己在造业。贪嗔痴的念一旦发出来以后,就跟旋风一样,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波动,何况你无休无止地在发。到了一定时候,必然毁坏世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量变引起质变。我们一念心是善还是恶,是真还是伪,就是质量。
所以这个心发出来就形成了数量,人越多、你发的次数越多,数量越大;数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引起质量的变化。比如烧水一开始发了一个气泡,然后两个三个、八个十个、五十、一百;然后一半、三分之二……到最后那个水全部发起来的时候那就是开水,是不是质量发生变化了?没有开之前只是热水,没有热之前就是冷水。所以我们要懂得量变引起质变。
对于整个虚空世界的天灾人祸,存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一个人修行证果,也存在量变质变的关系。你善念量多,你得人天善报;真理量多,你就得佛菩萨这种智慧解脱的果报。所以命自我立,好好把持好自己啊!
修行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质变就是我们要明心见性,要知道我们现前当下及其周边环境万相万法的来龙去脉怎么回事。明白以后,我们怎么样放下,怎么样去除烦恼习气,这就是数量的问题。修行人质量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一个真实,那么与真实相应的就是行善断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惓。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虽然是问讯,也是妙法呀。不是说说客气话而已啊!我们开口讲话就是在宣传,就是在加持——不是吉祥加持就是污染加持。不要信口开河。
那个牛呞尊者,就是憍梵波提,一句并没有多少恶意的玩笑使自己受五百世做牛这种畜生之报。我们可不能麻木不仁。你更不要动不动对别人去生瞋恨心,说恶毒语,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起一个念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在动!当我们知道自己现在起心动念都是真,你成佛了,根本不用怀疑。当你感觉到一个恶念都不能生起,你成大菩萨。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不是凭你能读多少经,拜多少佛。没有用,没有用就是没有用。你的心调整了没有?这是真实。
表面上是向佛问安,实际上是告诉修行人要尊重、关心、爱护老师,这也叫旁敲侧击。世出世间法教育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是否尊师重道。不尊重老师的人是不可能成就的,即使成就也是邪鬼邪神。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其实他一点点都不快乐,经常头疼脑热,还要阿难给他捶背。其实那些众生一点点都不好度,还想害他的命。六群比丘、五百比丘、比丘尼还另立炉灶,跟他分庭抗礼。但他只有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哪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哎呀!这些东西可把我伤心透了。在客人多的时候有没有哪个老爸老妈讲自己儿子媳妇不孝顺的?没有,都是打肿脸充胖子。看了这个问候啊,凡是将来当老师的,你们都会感慨万分。有的人看到老师:啊!真了不起!出门前呼后拥、个个恭敬……这是他只看到这一面。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苦也好,不苦也好,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学生,有这个责任啊!有这个义务啊!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这叫「开佛知见」,赞叹这些众生。「始见」:一开就见到「我身」。是见到释迦牟尼身,还是见到自己的身,还是见到泥巴瓦块身呐?一切都见到了。「闻我所说」:明白佛所说,「见我身」即见万法之身。「如来慧」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如来」二字,讲「阿弥陀佛」四个字,讲「如是我闻」四个字,是一个意思。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小乘者」也是「如是我闻」,也是「阿弥陀佛」,只是他在迷惑颠倒之中,还不知道自己就是「如是」,就是「阿弥陀佛」。「我今」就是现在的机缘已经成熟,就是我正让他们来听这个《法华经》。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既赞叹佛,也赞叹四众弟子:哎呀!佛,经过您这么一说,我们随喜您老人家的功德,随喜这些师兄弟们的功德。能问诸佛,甚深智慧:「能问」者必是机缘成熟之人,必是追求真理之人,必是真诚恭敬之人。这不是恶问,恶问是问难、刁难。「甚深智慧」,这是所问。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所以诸大菩萨发一个「随喜心」,佛都赞叹「善哉善哉」。我一定要明白,我们发一个善念,佛法里叫什么「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何况是正念?一人果真发真心,十方何处不加持!这是真的。我们要学会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专门有「发心功德品」讲发心的功德。那发心谁不会发啊?穷人、富人、健康的人、长寿的人......不都是用心吗?我们用心了,这个肉团身都能飞到天上去,问题是我们现代人对于物质文明依赖太多,对医学依赖太多,把我们许多在人道就可以发挥的智慧德能都已经忘记了,退失了,很可惜。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这里弥勒菩萨作为当机,代表法会大众向佛请法。其实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他对在常寂光净土修行的这些大菩萨一目了然。这里是作为代众请法,示现而已。他自己又不好解释——你不能抢在佛前面开口。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两足尊:就是前面如来十号讲的「明行足」。哪两足呢?智慧也足了,福报也足了,在如来果地的功德,叫「两足尊」。巨身大神通:前面讲了,这些菩萨最起码都是初住位以上的现量境界,能够证到初住位以上境界的菩萨,他的无量色身三昧可以与佛等同。智慧叵思议:这个「叵思议」是很难思议、不可思议之义。其志念坚固:是指他们的定力。「和光同尘」,「同尘」是现无量色身三昧,「和光」是所证得的「首楞严大定、法华三昧」。比如这个手套,它现一个畜生的时候,它并不是跟畜生那样愚痴。现畜生身叫「同尘」;知道整个全体都是我,就叫「和光」。实际上这三句话,「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就是讲我们的三身功德——「志念坚固」就是法身功德,「智慧叵思议」就是报身功德,「巨身大神通」就是化身功德,「法、报、化」三身。
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有大忍辱力」,这是表教化众生的恩德,加前面三种就是四种德。这样的菩萨已经证得同体大悲,所以为「众生所乐见」。
我们早晚都要走上讲台,早晚都要承担起教化众生的重任,这就是当老师、当领众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功德。以此检点自己,你能不能与众生打成一片?你自己能不能感觉到众生对你的信任程度?要有自知之明。有些人那种自知之明是虚伪的,是自己的误解,因为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自以为人家对他怎么样,可是恰恰相反,人家对他就是不怎么样。有些事情我不好讲明。这个要靠智慧,要靠我们柔和的心,你才能感受到。有时人家为了打发你、应付你甚至畏惧你,惹不起躲得起你,他对你敬而远之,你还把它当成:嗯,我有了道行,这么多人在恭敬我!其实不是这回事。而往往这种心态造成距离越来越大,到最后造成一些不好收拾的局面。
当然这种情况是属于双方的。往往直话直说的人反而来讲得不到人家的信任,忠言逆耳。那是对你真正的关心和尊敬,你却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的话,那换句话,其他人可能就换一个方式来应付你了。既然是这样,人家只能不理睬你,对你敬而远之,或者讲几句恭维的话。这种凡夫的心态对我们修行人障碍极大,我们要当心。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这里前面一段最重要。每一个人能够领六万恒河沙数的众,这是不是大菩萨呀?能领六万恒河沙数这样的大菩萨有六万恒河沙,明白吗?这是第一个数字。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还有二等大菩萨,他领五万恒河沙众。但是这些菩萨比领六万恒河沙的菩萨还要多。大家注意随文入观,就此把我们的心量来调一调,这个可重要了。你不要以为讲到数字这么枯燥无味,有什么意思啊?你好好观照一下。下面:
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从万恒沙、千恒沙、百恒沙、十恒沙到一恒沙;就是一个人领一恒河沙也就不得了的了。半及三四分:半恒河沙、三分之一恒河沙、四分之一恒河沙。亿万分之一:亿万分之一恒河沙。千万那由他:也就是说这个千万个那由他——「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大数,我们看了是不是数字很大呀?——还抵不上亿万分之一个恒河沙。这是衬托一下。你看这恒河沙数有多大?而且万亿恒河沙。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这慢慢小了。一个亿是九位数,那由他是一百多位的数。其数复过上:也就是说下面的菩萨虽然领的菩萨众人数慢慢少,但是这样的菩萨人数很多,可能六万恒河沙、八万恒河沙、十万恒河沙、万亿恒河沙都不止。这是观照一个大数字。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如果说这些不带兵的个体户是不是更多了?那就是万万亿恒河沙都说不清。所以我们看看,一佛出世,他这个丰功伟绩不可思议。前面的分身佛就足以使我们瞠目结舌。至于他的弟子大众又是不可思议。可见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啊!将来成佛每个人都能具足这种功德。想一想,无量的分身佛、无量的这些菩萨大众做你的弟子。可是现在,你不就是能领导你的老爸老妈、夫妻儿女,再领导家里的那些什么沙发、电摩、电脑啊,不就领导这些东西?大一点的领导一个省、领导一个国家。可是你成佛以后,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能跟我们保持同步。这就是叫我们发心,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了,我们就能像诸佛如来一样,成就不可思议的丰功伟绩。
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筹数」就是计算。过去计算用的简略的方法用筹码来作为教学演示。
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你来计算的话,恒河沙数的劫数,一劫少说几十亿、几百亿,多说万亿、千亿,恒河沙数的劫数你都算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