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京城有个叫姜玉璇的太史,这人学问大,还特别喜欢跟人讲些稀奇古怪的事儿。有一回,他跟一群好友在府中喝茶闲聊,几杯香茗下肚,姜玉璇清了清嗓子,说起了一段在龙堆的离奇经历。
“诸位,你们可曾听闻龙堆这个地方?”姜玉璇目光扫过众人,见大伙都一脸好奇,便接着讲,“那龙堆,在西北边陲,荒无人烟,风沙漫天。当地流传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只要在龙堆随便找一处地方,向下挖个几尺,便能挖出大量龙肉。”
众人一听,纷纷露出惊讶之色,有人忍不住插嘴:“龙乃神物,世间真有龙肉?”姜玉璇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起初我也不信,可到了龙堆,亲眼所见,才知所言非虚。那挖出的龙肉堆积如山,当地人对这龙肉早已习以为常,随意割取食用。但这其中有个极其严苛的禁忌——绝不能提‘龙’这个字。”
“这是为何?”又有人忍不住发问。姜玉璇神情严肃,压低声音道:“一旦有人不慎说出‘这是龙肉’,刹那间,天空就会响起炸雷,那说话之人必定遭雷劈,绝无活路。”众人听得毛骨悚然,屋内一片寂静。
姜玉璇顿了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继续讲:“我在龙堆时,好奇心起,便跟着当地人割了些肉,煮来吃了。那龙肉的滋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起初我也小心翼翼,不敢提‘龙’字,可日子久了,就有些松懈。有一回,差点脱口而出,幸亏身旁的老者及时制止,才让我逃过一劫。”
众人听了,皆是唏嘘不已。有人半信半疑,问道:“姜太史,此事当真?莫不是您酒后胡言。”姜玉璇一脸正色,说道:“我姜某以性命担保,所言句句属实。那龙堆的经历,让我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这场茶会过后,姜玉璇讲述的龙堆异闻,便在京城悄然传开。有人信以为真,惊叹世间竟有如此奇事;有人则付之一笑,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不管怎样,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龙堆异闻,为那个平淡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神秘色彩 。
潞城县令的报应
在山东东平,有个原本靠教书糊口的穷酸文人,名叫宋国英。这人肚子里没多少真学问,却一心想飞黄腾达。眼瞅着科举这条路走不通,竟一咬牙,掏出多年积蓄,又四处借了些银子,买了个山西潞城县令的官职。
刚到潞城上任,宋国英就露出了狰狞面目。催交赋税时,他手段狠辣,丝毫不把百姓的性命当回事。县衙大堂上,时常能听到百姓的惨叫,被他用棍子活活打死的人,尸体堆积如山。
有一天,来自作者家乡的徐白山路过潞城。看到宋国英如此作威作福,实在忍不住,当场嘲讽道:“宋大人,您身为百姓的父母官,这威风都耍到天上去了啊!”宋国英不但不知羞耻,反而得意洋洋地炫耀起来:“那是自然!我当官才短短一百天,就处死了五十八个人,这些刁民,就得用重典!”
时光匆匆,半年时间转瞬即逝。这天,宋国英像往常一样坐在县衙里办公。突然,他瞪大了眼睛,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手脚胡乱挥舞,嘴里不停地喊着:“我该死!我该死!”衙役们见状,吓得赶紧上前,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回后堂。可没过多久,宋国英就断了气。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潞城,百姓们拍手称快。在作者看来,幸好阴间的阎罗王还兼管着阳间的善恶,否则,像宋国英这样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说不定还会被上级评为“政绩突出”,那老百姓可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蒲松龄感慨道:“潞城这地方,自古以来民风就很彪悍,连鬼都透着一股硬气。如今,每当有新官上任,总有那么几个无耻之徒,像哈巴狗一样围着官员溜须拍马。当官的得势时,他们就充当爪牙,帮着压榨百姓,连老百姓的棺材本都不放过;当官的要是失势了,他们又假惺惺地替贪官求情。不管官员是贪是廉,上任时总会碰到这两种人。只要当官的还在任上,老百姓就只能敢怒不敢言。这种歪风邪气越传越广,都成了官场的惯例,恐怕连潞城的鬼,都要笑话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