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固然仁德为善,可当今大明之局势,无需仁德,需的是杀伐决断,故皇上将监国之权赋予汉王。
北伐在即,安南战乱未平,皇上重武轻文,太子之性格,难以压制那些王侯武勋。
我抽出袖中密信,那是朱棣亲笔写给朱高煦的调兵手谕:杨大人是聪明人。陛下主战,太子沉迷议和,汉王监国这半年,粮草充盈、军备重整,这才是陛下真正想要的。
他忽而大笑,笑声震得牢房铁链哗哗作响:汉王妃,你可知我为何拒见所有说客?
他指向墙角处结满蛛网的孙子兵法残卷,因为真正的谋士,不会为权术折腰。但若有人能让我看到北伐的希望,我杨荣这条命,便是送与丘将军的祭礼!
杨某猜测,若所料不差,北镇抚司之实权怕是掌握在汉王妃手中。张軏自担任指挥使以来,诸多事务皆为汉王府操劳,周全于你。
你这位三兄,实在是尽心尽力为你筹谋。赵王被你巧妙设计,不得不交出北镇抚司的印信,故而皇上将其直接赐予了你。
杨大人乃是聪明之人,我深信大人定能做出明智之抉择。我将糕点置于其手中,转身向昭狱外行去。杨荣于后喊道:张莲,杨某便与你赌此一局。
北镇抚司值房,张軏坐在案前整理着江南卷宗,见我踏门而入,他停下来手中动作:杨荣同意你的建议了?
我随手拿起一卷宗翻阅:明日早朝,指挥使需尽力而为,丘福之事想必已知,北伐在即,务必将太子党压制,汉王方能稳固监国之位。
张軏端茶轻饮,证据确凿,他们逃不掉,倒是陈瑛他那都察院也该发力了,仅凭锦衣卫这些卷宗,恐怕连坐不了他们…
无妨,勾结倭寇之事他们绝难脱身。刘瑾身为太子长史,其罪名之重,不亚于当年纪纲谋反,且涉案官员多为太子党羽。
次日寅时,众朝臣汇聚于午门,待钟声悠扬响起,五更时分,宫门豁然开启。
百官鱼贯而入,经由金水桥,于广场整肃队列,鸣鞭声声,众人依次过桥,行至奉天门丹墀,按文左武右班次,相向而立,谓之“起居”。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名为“金台”,台阶两侧钟鼓司乐队齐备,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
皆着全服铠甲,御道两侧及文武官员身后各有校尉执刀侍立。此时早朝于太和门处举行,是谓“御门听政”。
早朝伊始,百官奏事,朱棣端坐金台之上,威仪凛然。其目光如炬,审视群臣。朱高煦与朱高炽分坐两侧,我立于殿内屏风之后,观朝臣神色,朱棣对此亦予以默许。
众卿可有事奏?朱棣漫不经心,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然百官之中,却有不少人暗自慌张。锦衣卫指挥使虽为正三品之职,平日里鲜少上朝。
今日张軏却破天荒地出现在朝堂之上,加之近日被押解至应天的官员络绎不绝,众人皆心知肚明,今日恐有大事发生。
果然,下一刻张軏出列,臣张軏,有江南贪墨案要奏!张軏将案卷掷于丹陛时,玉阶上响起瓷器碎裂声——方宾的身子抖如筛糠。
经汉王妃与锦衣卫核查,江南织造局,漕运,三年内贪墨银两共计七百八十七万,其幕后主使乃太子府长史刘瑾和户部侍左郎陈文昭!
刑部右侍郎徐清远与倭寇交易!陈文昭私吞漕粮三百万石,硫磺二十万斤。户部员外郎王铎,涉案官员达八十六人!
张軏之声朗朗,每句话都如重锤,撼于金銮殿上。我垂眸而视,见太子朱高炽袖中的手微颤。张軏所提诸官之名,皆为太子党羽,且多为太子所荐。
张指挥使可有实证?王直阴阳怪气追问。
这是刘瑾,王铎亲笔写的分赃账册,还有...张軏从袖中抽出半幅虎符,...江南水师副将私造的虎符残片!
陈瑛缓步出列,启禀陛下:都察院已查明,锦衣卫指挥使所奏之事属实。陈文昭,多次与苏州府沈、徐两家暗中勾连。
苏州府漕运调度使何廉更是擅用职权,私自将苏州粮仓之粮调度出库,致使漕粮皆落入十八芝倭船之手。
满朝哗然之际,朱高煦缓缓起身,跪于地上:父皇命儿臣监国,乃为肃清朝纲。刘瑾,陈文昭,王铎等人私通倭寇,其心可诛!望陛下严惩!
话音刚落,朝堂之上,诸位大臣面面相觑,气氛愈发紧张。朱高煦目光如炬,朗声说道:儿臣已掌握确凿证据,刘瑾与倭寇勾结已久,私相授受,贩卖朝中机密,实为大逆不道。
陛下若不严惩,恐难以服众,亦令忠良之士寒心。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哗然,有人暗自点头,有人则眉头紧锁。
朱棣端坐龙椅之上,面沉如水,双目紧盯着朱高煦,半晌方缓缓开口:老二,此事关系重大,不可妄言。你既说有证据,便呈上来。
朱高煦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恭敬地呈上:父皇请过目,此乃儿臣王妃亲自查访所得,人证物证俱在。
朱棣接过文书,目光掠过案卷上的血渍,那是我昨夜让锦衣卫快马加鞭从扬州取来的真凭实据,朱棣仔细翻阅着,眉头越皱越紧。
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在朝堂上扫过,最终落在朱高炽身上。朱高炽面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满头大汗的跪伏在地,皇上…儿臣…儿臣不知啊!
好啊,你竟说不知!朱棣猛地将茶盏惯在朱高炽身旁,朕让你监国,你就是这样监国的?
勾结倭寇,贪墨漕粮,江南百姓苦不堪言,你这个太子跟朕说不知?这些涉案官员很多可都是你这个太子举荐的!连户部都涉及其中。
百官齐齐跪伏于地,不敢发出半点声息,此时的朱棣愤怒至极。
朱棣的手指在龙椅上轻扣:传朕旨意,将刘瑾抄家凌迟,涉案官员一律问斩,诛九族!其余关联人等严加盘查,一旦核实锦衣卫即刻捉拿!朕倒要看看,还有何人胆敢勾结倭寇。
随着锦衣卫踏入,一名名涉案官员被拖拽而去,他们或哭嚎着喊叫朱高煦诬陷,或连连求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