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清站在供奉佛像的大殿中央,目光如炬,将整个大殿扫视了一遍又一遍。他的元神也如同雷达一般,不断地扫描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扫描,张育清终于在佛像上发现了一些端倪。这座佛像整体呈现出一种紫金的颜色,显然是由紫金打造而成。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佛像表面已经被氧化,颜色变得有些暗淡。
但是,当张育清的目光落在佛像的眼睛上时,他不禁为之一震。那对眼睛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竟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如两颗璀璨的宝石。这光芒并非普通的反射,而是透露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张育清心中暗自惊叹,这佛像的眼睛显然是用某种极为珍贵的宝石镶嵌而成。这种宝石不仅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可能蕴含着某种特殊的力量或意义。
然而,对于如今的张育清而言,这点财富简直微不足道,完全无法引起他的丝毫兴趣。他之所以执着地寻找竹林寺,并非贪图寺内的财宝,而是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张育清怀揣着这份强烈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轻轻地按下了佛像右边那只小眼睛。只听“咔嚓”一声脆响,仿佛是一道古老的机关被触发,佛像的胸前竟缓缓打开了一个小巧的暗格。
暗格内,摆放着几本泛黄的经书,书页微微卷起,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而在经书旁边,一尊精美的玉石雕刻千手观音像正静静地立着,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诱人的气息。
这尊千手观音像通体洁白,玉质温润,雕刻工艺极其精湛,每一只手臂都栩栩如生,仿佛拥有生命一般。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似乎还蕴含着某种强大的能量,让人在凝视它的瞬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之情。
张育清小心翼翼地戴上那一双洁白如雪的丝绸手套,仿佛这双手套是由天上的云朵编织而成。然后,他轻轻地拿起那尊玉石观音像,突然间,一股寒意如同一股清泉般从他的指尖渗透进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凝视着手中的玉石观音像,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那观音像的面容慈祥而庄重,线条流畅自然,仿佛是由一位大师精心雕琢而成。张育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尊观音像上散发着一种神秘的能量波动,这种波动如同微风中的涟漪,轻柔而持久。
然而,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尽管他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股神秘能量的存在,但他的元神却似乎完全无法感知到这尊玉石观音像的存在。就好像这尊观音像与他的元神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穿透这层屏障去触及那股神秘的能量。
张育清不禁对这尊玉石观音像的材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推测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万载深海寒玉。这种玉石据说只产于地球两极的深海海底,其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和极端的环境条件,因此极为稀有和珍贵。
传说中,万载深海寒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即能够隔绝元神。这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极为神秘的宝物,许多修行者都对其趋之若鹜。张育清想起了金庸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中的寒玉床,那寒玉床同样具有隔绝元神的功效,但它产自北极冰原,而非深海之下。
相比之下,这尊万载深海寒玉制成的观音像显然更为珍贵和神秘。寒玉床的功效虽然也很强大,但与万载深海寒玉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张育清心中暗自感叹,这世间的奇珍异宝真是无奇不有,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同时也感叹,这个世界古代修行文明的辉煌。
张育清小心翼翼地将玉观音捧在手心,仔细端详着它。这座玉观音雕刻得十分精细,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梵文和线条,这些文字和线条交织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个神秘的图案。
张育清凝视着玉观音,心中暗自思忖:这座大殿中没有一丝灰尘,难道与这尊雕像有关?正当他思考之际,突然,一束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大殿,正好照在玉观音上。奇迹发生了,张育清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应该附着在雕像上的灰尘,竟然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赶着一般,纷纷远离玉观音,向四周飘散开来。
张育清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他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景象,心中对这尊玉观音的来历和用途越发好奇起来。
接着,张育清将目光转向放在一旁的经书。他轻轻拿起经书,仔细观察着它的材质。这经书的纸张有些特别,手感略微粗糙,有点像古代的金箔纸,但又似乎不完全相同,也有可能是铜版纸。由于年代久远,张育清无法准确判断它的具体材质。
翻开经书,张育清看到上面的文字都是古代的繁体字,字体娟秀而规整。这些文字显然是经过精心书写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经书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佛教早期的经文和修行功法,对于这些,张育清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不过,他心想,这毕竟是一本古老的经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收藏起来或许以后还能派上用场。
继续往里走去,张育清来到了一个小房间。这个房间并不大,但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经书。然而,当他伸手去触碰这些经书时,却惊讶地发现它们竟然如同脆弱的纸张一般,一碰就碎成了粉末。
张育清不敢再轻易乱动其他的书籍,生怕它们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个房间,发现这里的布置十分简单,除了经书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物品。
离开小房间后,张育清又依次查看了卧室、厨房和后院的水井。卧室的空间也比较狭小,床铺看起来有些简陋,显然这里并不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厨房的设施同样很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炊具和餐具。
最后,张育清来到了后院的菜园子。这里有几块菜地,种着一些常见的蔬菜。可以想象,古代的人们在这里修行时,可能会自己动手种植一些蔬菜来维持生计。
总的来说,这个园子的规模并不大,卧室和菜园子都比较小,这说明古代在这里修行的人应该很少,可能只有一两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