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明朝,朱载堉
国灵空间
萧幼林负手而立,她神色淡然地望着那扇通往小世界的门户。各朝各代的人,无论是身着华丽袍服的皇室成员,还是素衣麻衫的寻常百姓,都井然有序地踏入其中,身影逐渐消失在光芒之中。
她微微眯起双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似是感慨这无数人物汇聚于此刻的奇异场景,又似是对那未知小世界中即将发生之事有所期待。
待所有人都进入后,萧幼林收回目光,不再关注那扇门户。她抬起手,宽大的衣袖轻轻飘动,仿佛携带着岁月的痕迹。
只见她轻轻一挥,光芒自指尖绽放,如同星辰洒落,在空中渐渐凝聚成今天的盘点。
有些贼心不死想要掀起风波的人本想从那个小世界那里学东西的准备造反的,在看见金榜将那方世界关闭时全都死了心。这真是一点机会都不给啊。
“明朝皇帝,有的痴迷于木工,将那宫殿营造之术玩得炉火纯青,不理朝堂却在木工坊自得其乐;
有的醉心于军事,御驾亲征在沙场上纵横驰骋,仿佛那才是他真正的舞台。这皇帝都如此不拘一格,宗室子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些宗室子弟钟情于文学艺术,整日吟诗作画,与文人墨客交往甚密,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坛画界竟也能占据一席之地。
他们于亭台楼阁间,挥毫泼墨,留下一篇篇佳作,一幅幅妙画。有的深入钻研医术,苦心研读医书,悬壶济世。而其中代表就是明朝的周王朱橚,他们在民间为百姓治病疗伤,赢得了一片赞誉。
明朝的这些宗室子弟,在副业的道路上各展神通,仿佛为那个看似严肃刻板的朝代,添上了一抹别样的、鲜活的色彩,让人不禁感叹其丰富多彩。”
金榜的语气中似乎夹杂着些许惊讶和戏谑,让人不禁对金榜接下来要说的话充满好奇。然而,就在这一瞬间,金榜的语调突然一转,变得异常严肃正经起来。
“今天我们要盘点的人物,乃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宗室子弟,他的名字叫做朱载堉。”金榜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这位朱载堉,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金榜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对朱载堉的钦佩之情,“他在古典音律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堪称是一位音乐大家。”然后金榜就将他的生平展现在了天际。
【朱载堉(1536 年—1611 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是明代着名的律学家、历学家和音乐家。他出身显赫,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王朱佑烷之子。
朱载堉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对天文、算术等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华。
尽管他身为王室子弟,生活优渥,但他并未因此而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之中。
然而,命运却对朱载堉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其父牵涉宫廷纷争,朱载堉在 15 岁时不得不离开王府,开始了他漫长而孤独的宫外生活。在宫外,他独自筑起一间土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住就是 19 年。
在这漫长的 19 年里,朱载堉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更加刻苦地学习和研究。他深入钻研古代典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不断积累和沉淀自己的学识。
这段艰苦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更为他日后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载堉在音乐领域的贡献堪称卓越。他通过长时间的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成功地创造出了“新法密率”,这一成就将计量学、旋宫法、生律法以及正律器等多个方面融为一体,实现了十二平均律理论的完美构建。
十二平均律理论一直以来都是音乐界的一个难题,困扰了人们数千年之久。然而,朱载堉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毅力,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为世界音乐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由于他的这一贡献,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乐器制造等领域,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外,朱载堉在历法方面也有着非凡的建树。他深入研究传统历法,并着有《律历融通》《圣寿万年历》等多部历法书籍。
在这些着作中,他对旧历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许多精确的天文数据和创新的历法理念。
朱载堉的研究成果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为后世历法的修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成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蓬勃发展。
在数学的广袤天地中,朱载堉犹如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对一系列数学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开方运算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见解,其计算方法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当时数学研究的新境界,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明代数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不仅如此,朱载堉还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着作如同一座座知识的宝库,涵盖了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学新说》等着作更是他学术成就的杰出代表。
这些着作不仅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反映了当时中国科学文化的繁荣昌盛,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朱载堉以其卓越才华和刻苦钻研精神,为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大明
洪武年间
今日的大殿气氛异常凝重,仿佛被一股无形的重压笼罩着,让人感到窒息。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片死寂,没有丝毫的声响,只有那沉默如厚重乌云般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头顶,令人喘不过气来。
年幼的朱棣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他的眼睛偷偷地抬起,望向坐在高位上的父亲。只见父亲眉头紧锁,那两道浓眉就像两座小山一样,紧紧地压在他的眼睛上方。父亲的目光深邃而凝重,仿佛能够穿透人的灵魂,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朱棣的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他感觉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无法挣脱。他想起了之前自己犯错时,父亲那怒不可遏的样子,以及父亲用鞋底抽打他时的火辣辣的疼痛。那严厉的眼神和无情的打骂,至今仍历历在目,让他心有余悸。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手中握着象征权力的大圭。他的目光落在金榜上,那个“朱载堉”的名字格外醒目。朱元璋的眉头紧紧地皱起,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缓缓地站起身来,高大的身影在大殿中显得格外威严。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思索,嘴里喃喃自语道:“我老朱家,先是出了个在医学领域名震天下的,如今又冒出个音乐大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阳光透过殿内的窗棂,洒在他身上,映出他复杂的神情。想起朱家子孙们在各自领域开枝散叶,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忖,本以为他朱家的后人们都会在朝堂之上大显身手,沿着他精心铺设的道路,将大明江山稳稳当当地传承下去。然而,事与愿违,现实却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不仅皇帝抽象,他朱家的王爷们也同样如此抽象,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微微叹息一声,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沮丧。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甚至还能够自我安慰道:“至少我朱家的子孙们还是全面发展的嘛,比起其他人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然而,当他仔细观察这些子孙们的成就时,却发现他们并非都像他所期望的那样,一心扑在政治权谋之上。
相反,这些子孙们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才华,在医学、音乐等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开辟出了一片别样的天地。
“唉,这样也不错了”
朱元璋嘴角微扬,露出一抹若有似无的自嘲笑容,他的头部却轻轻地摇晃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也许,这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他暗自思忖道。
家族的荣耀,又怎能仅仅局限于朝堂之上呢?他的子孙们若能在各个领域中崭露头角、大放异彩,那何尝不是老朱家的福分呢?如今的他,早已历经无数风雨洗礼,世间已无多少事物能够撼动他的心境。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转向一旁的小朱棣,眼神略带一丝戏谑,直勾勾地盯着他,让小朱棣顿感浑身不自在,如芒在背。
“老四啊,”朱元璋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又带着些许威严,“待会儿你随咱一同写份东西给后面的皇帝。”
朱元璋顿了顿,继续说道,“告诉他们,咱家的宗室子弟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
说到这里,朱元璋稍稍提高了音量,“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必须有所成就。若做不出成绩来,那就老老实实地给皇帝效力,不得有丝毫懈怠。”
大明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有些诡异。皇帝们面色凝重地展开那道御令,仅仅扫了一眼,原本还算镇定的表情瞬间凝滞。
御令上赫然是太祖爷朱元璋的口吻,言辞之中满是对诸王的训诫与要求,要他们恪守职责,为国效力,不可懈怠。
皇帝心中暗自叫苦,忍不住腹诽:太祖爷您可是出了名的“卷王”,那精力与抱负非凡人能及,可如今这些朱家王爷们,哪还有当年的风范。
他抬眼望去,那些朱家王爷们听到御令,亦是一脸的不自在。有的微微皱眉,似在苦恼这突然的命令该如何应对;有的则一脸茫然,显然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曾经威风凛凛的朱家王爷们,如今养尊处优惯了,早已没了先辈们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在他们看来,每日饮酒作乐,享受荣华才是生活。这御令的到来,无疑打破了他们安逸的美梦。
皇帝看着这群王爷,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太祖爷的意愿是好的,希望朱家江山永固,可现实却是这些王爷们早已没了进取之心。
这道御令,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他实在不敢抱太大希望,只是在心底暗暗叹息,这江山之路,怕是愈发艰难了。
崇祯年间
朱由检端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手中紧握着那道御令,眼里泛着熠熠精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却驱散不了他心底长久以来对宗室问题的阴霾。
此时的大明王朝,宗室庞大,消耗了巨额的财政开支,成为国家沉重的负担,朱由检一直苦寻削减宗室势力的契机而不得。如今太祖爷和成祖爷这道御令宛如天赐良机,令他心中暗喜。
他缓缓起身,在殿中踱步,思绪飞转。想象着如何借着这祖宗御令,名正言顺地对宗室进行整顿。
削减他们奢靡的用度,收回一些不合理的特权,将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摇摇欲坠的江山社稷之中。
朱由检深知,这一举动定会引发宗室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掀起不小的波澜。但他已决心已定,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决。
朱由检深知这道御令的重要性,他坚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在不引起轩然大波的情况下,逐渐削弱宗室的势力。
这不仅可以为大明王朝减轻沉重的负担,还能为国家的未来带来一线生机。
经过深思熟虑,朱由检决定将自己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跟前,轻声细语地交代着接下来的计划。他的话语虽然轻柔,但其中蕴含的决心和策略却让人不敢小觑。
这场围绕着宗室变革的风暴,正像一场被严密控制的飓风,虽然尚未爆发,但已在暗中悄然酝酿。
朱由检和他的大臣们都清楚,这是一场艰难的变革,需要极度的谨慎和策略。
然而,对于那些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人,朱由检毫不畏惧。毕竟,这道御令可是大明开国的太祖爷传下来的,谁敢不服?
若是有哪个王爷胆敢质疑,朱由检完全可以让他去和朱元璋当面对质,看看太祖爷会不会狠狠地责骂他一顿。
————————————
题外话:
别说朱元璋的人设崩了,其实朱元璋这个人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在面对大明的各方问题时,他是完全可以推翻自己的决策的。而前面盘点过明朝后期已经发不起藩王的俸禄了,这个事情朱元璋没忘记的。
盘点周王朱橚时,朱元璋其实就已经有了一个关于藩王的决策,在金榜盘点朱载堉的成就之后,朱元璋这才决定下来的:朱家王爷不能再把自己当成种猪,就算才能平庸,那也别给朱家皇室丢人。这是最低要求了。
朱元璋:这么做之后,咱应该可以去汉高祖面前走两圈吧。(撑下巴沉思状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