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帝国法典》**已正式推行,地方巡查使与监察院的密切合作,使得地方权力得到有效监管。然而,如何进一步稳定百姓的生活,提高民生福祉,成为了今日议事的重点。
户部尚书拱手道:“小姐,自法典推行以来,各地政务逐步稳定,官员考核制度使得地方治理效率提高。但百姓最关心的,仍是生计问题。赋税虽已改革,但部分地区因连年灾害,农田歉收,百姓生活仍旧困苦。”
另一名官员附和道:“小姐,许多州府仍有流民问题,他们因土地兼并、灾荒或战乱流离失所。若不安置妥当,恐成为隐患。”
凤念昭轻轻点头,语气平静:“国本在民,民生稳则国泰。流民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她顿了顿,随即下令:“即日起,设立‘安置司’,专门负责流民登记与迁徙规划。凡无田者,可在荒地开垦,朝廷给予三年免税,若三年后仍未能稳定生产,则由地方政务院协助就业。”
群臣闻言,纷纷拱手。
工部尚书躬身道:“小姐,如今各地兴修水利、整顿农田已见成效,若再配合荒地开垦,帝国的农业产量可大幅提升。”
凤念昭微微一笑:“粮食稳,则天下安。若百姓衣食无忧,帝国便不会再受饥荒之乱。”
---
商贸与税制
朝会结束后,赵宁步入书房,神色肃然。
“小姐,南方商贾对新税制提出异议,认为朝廷减少了地方豪强的商贸垄断,使他们失去了部分利益。”
凤念昭淡然一笑:“是失去了‘部分利益’,还是失去了对市场的操控?”
赵宁微微颔首:“小姐所言极是。以往,南方商贸多为世家掌控,商贾必须依赖他们经营。如今朝廷打破垄断,让更多中小商贾得以发展,他们自然不满。”
凤念昭翻阅商贸公会的回报,缓缓说道:“传令工部,加快‘帝国商道’的建设,扩大南北贸易往来。同时,鼓励地方商贾发展,设立‘商贸评议厅’,让各地商人也能向朝廷提出诉求,但不得影响市场公平。”
赵宁沉思片刻,拱手道:“小姐,此举既能安抚商贾,又能确保商贸自由流通。”
凤念昭轻轻颔首:“公平,是市场的根本。唯有公正的商道,才能让经济长久稳定。”
---
北疆之事
夜幕降临,密探送来北疆的急报,赵宁神色凝重地走入书房。
“小姐,北疆游牧部族近期频繁调动,疑似有人在策划联合行动。”
凤念昭微微皱眉:“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赵宁低声道:“密探发现,一些部族首领对帝国推行的税收制度不满,认为朝廷管控过多,影响了他们的游牧贸易。此外,部分流亡的西域贵族正试图借机煽动叛乱。”
凤念昭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沉思片刻:“传令边防军加强戒备,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北疆,与部族首领交涉,阐明帝国税收并非压迫,而是为了确保公平。”
她顿了顿,语气一沉:“若有部族意图叛乱,立刻剿灭,不得姑息。”
赵宁拱手:“是,小姐。”
---
学堂与未来
三日后,户部送来新的民间回报,帝国学堂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寒门学子得以入学,但由于学堂师资紧缺,部分地区的教育仍然滞后。
礼部尚书禀报:“小姐,学堂虽已推行,但师资有限,难以普及。若想真正推广教育,还需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
凤念昭微微一笑:“国之大计,教育为先。设立‘师范学院’,培养更多教师,使帝国的学堂不仅教授科举内容,还教授工艺、商贸、农学等实用知识。”
赵宁眼前一亮:“小姐,若各地人才皆能通过学堂学习实用技能,那帝国的工匠、商人、农学家都将大幅增长。”
凤念昭点头:“未来的帝国,不能只依赖科举选官,更要让所有行业都能培养真正的人才。”
赵宁拱手道:“小姐之策,必将让帝国更加繁荣。”
---
地方的动向
朝堂之上,法典已稳,农政已定,商贸已通,教育已立。然而,监察院送来的密报,却透露出新的隐忧。
监察院院首拱手道:“小姐,部分地方官员表面上执行新政,实则私下勾结豪族,试图利用改革之机积累私权。”
凤念昭冷冷道:“他们如何操作?”
监察院官员答道:“他们故意拖延新法执行,以此让地方势力有时间调整,同时在官员考核中徇私,让世家子弟继续占据高位。”
凤念昭轻笑:“他们当真以为,新政只是纸上谈兵?”
她看向赵宁,沉声道:“传令监察院,对所有地方官员进行‘突击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政绩、廉洁度及民间评价。若发现有人阳奉阴违,立刻罢免,绝不姑息。”
赵宁拱手:“是,小姐。”
---
帝国秩序的巩固
三日后,各地监察院的行动展开,数百名官员因敷衍新政或私相授受被革职查办。百姓听闻后,纷纷称赞朝廷的公正,新政的推行也更加顺畅。
兵部尚书禀报:“小姐,随着监察行动的展开,各地政务已逐渐步入正轨,帝国的新秩序正在稳固。”
凤念昭轻轻点头,淡淡说道:“秩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改革不是结束,而是永不停歇的进程。”
赵宁低声问道:“小姐,接下来,是否应当放缓改革步伐,让百姓适应新政?”
凤念昭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变革从未停止。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让改革真正融入帝国的骨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