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书善良的没有打击楚易安,只是默默坐了回去。
不过对楚易安想长到跟他一样高这个想法,秦淮书觉得大概不太能实现。
毕竟现在的楚易安,按她的说法是,还差一点才能赶上她老祖宗那把一米六的长剑。
所以现在是,还没剑长。
秦淮书唇角扬了起来,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画面。
小小的人儿一脸呆萌的站在地上,旁边突然从天上落下一把剑,插在她旁边,她得仰头才能看到最上面的剑柄。
秦淮书没忍住捂着唇低低笑了起来。
楚易安:?
楚易安龇牙:“你是不是在嘲笑我矮?”
秦淮书抬起头来,眼中分明带着笑意,嘴上却一点不承认:“没有,别瞎想。”
说完赶忙收了笑岔开话题:“我们继续吧。”
楚易安狐疑的瞅着他,坐回去,趁秦淮书提笔蘸墨没注意的功夫飞快在他头上撸了一把,舒服了。
秦淮书满眼无奈,拿楚易安这些奇怪的爱好一点办法都没有。
荆轲刺秦王失败,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嬴政。
嬴政下令命王翦攻打燕国。
太子丹率兵抵抗,可惜不是秦兵的对手,在秦军攻破燕国都城后,燕王和太子丹率人逃往辽东。
嬴政又命李信率兵捉拿太子丹,燕王无奈之下,听取别人的建议,杀死太子丹后将他的人头献给嬴政,这才暂缓了燕国的亡国危机。
秦军暂时放过燕国,开始南下攻打楚国,夺走楚国北部十几座城池。
不过这时候攻打楚国不是要将楚国打下来,而是要切断魏楚之间的联系。
毕竟这两个国家是相邻的,攻打哪一个都可能被联手针对。
倒不如先把它们隔开,逐一击破。
切断联系后,王贲率军北上,攻打魏国。
截黄河之水引入鸿沟,抬高鸿沟水位,引向大梁。
土石夯筑起来的城墙哪里经得起长时间的水浸泡?
城墙轰然倒塌,大水冲入大梁城内,百姓死伤惨重。
魏王无奈投降。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说起魏国的灭亡,其实挺让人唏嘘的。
魏国曾是天下第一雄主,以前哪个国家不看它脸色?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魏国开始走向衰落的呢?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吴起为将,使魏国迅速崛起。
文侯死后,武侯继承了父亲变法图强的遗志,悉心听取吴起等人的意见,带领魏国走向新的高度。
奈何晚年迷失在权力场上,听信谗言,疏远贤臣,逼走吴起。
导致魏国政治动荡,连七雄之首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所以魏国的落败绝不是某一代君王导致的,而是从武侯晚年开始,就已经在逐步走向衰落,只是武侯本人一点都没察觉。
直到魏惠王时期,马陵大战兵败,庞涓自杀,魏国霸主的地位彻底被拉下来,从此一蹶不振。
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现在,不过一招水淹大梁就轻轻松松将这个昔日雄主灭掉。
让人不禁发出感慨,昔日雄主,不过尔尔。
在秦国攻打魏国时,楚国那边还发生内讧,楚顷襄王的庶子发动政变上台。
嬴政想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攻打楚国。
于是问李信,若要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答,不过二十万。
嬴政又问王翦,王翦却要六十万大军。
可能是王翦真的老了吧,过于谨慎,少了年轻人的冲劲。
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领20万大军出征攻打楚国。
王翦因为建议没有被采纳,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
李信和蒙恬则去攻打楚国,起初非常顺利,一连攻下楚国数座城池。
可谁知道这时候会杀出来一个昌平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昌平君本是楚考烈王在秦国为质的时候与秦国公主生下的孩子,后来楚考烈王回国,没有带走这个孩子。
所以他虽是楚国公子,却是实实在在在秦国长大的秦人。
因此深得嬴政信任,这才派他去安抚楚人。
谁知他会突然起兵反秦,并迅速攻占了李信蒙恬后方已经攻下的一座城池,郢陈。
昌平君的反叛切断了李信和蒙恬的后路,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继续攻打楚国返回平乱。
可就在返回之时,楚军将领项燕见秦军退兵,便率领大军追击,狂战三天,大破秦军。
这次兵败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不止牺牲了秦军数万将士,还让嬴政颜面扫地。
不得不低头亲自去请告老还乡的王翦回来重新率兵伐楚。
秦淮书有点好奇,写完后稍稍停顿片刻,问道:“你们后人是如何评价李信兵败的?”
楚易安思索了一下,道:“这得分角度吧。”
秦淮书有些诧异:“有哪些角度?”
楚易安嘿嘿笑了笑,说到这多少有些自豪:“崽儿啊,你要知道,我们那个世界的人战胜都是一笔带过,但只要是败了,那必须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如李信的兵败,咱得从军事,政治,个人三个角度来说。”
“从他个人和军事指挥层面来说的话,大概是年轻气盛,过于轻敌。后来判断失误,没有识破项燕诱敌深入的计谋。”
“还有对战场局势判断和应变反应能力非常欠缺。”
“从政治方面来说,就要问昌平君为什么要反了,可能是对秦国统治不满吧,再加上他本就是楚国公子。”
“除了这些外,嬴政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次兵败。”
“总结下来就是,李信自己有问题,点也背。”
如此一说,后世对李信的评价还挺低的。
也是,自古成败论英雄,李信的兵败绝对是秦国一统六国路上的重大惨败,差点扭转历史。
如果不是嬴政又重新把王翦请回来,还不知道得什么时候才能一统六国。
嬴政将王翦请回来后,还是给了他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临走的时候,王翦还向嬴政要了很多田地,行军途中还三番五次让嬴政再给他些良田,赐点财宝。
下属都觉得他的行为不妥,但是王翦知道嬴政多疑。
如今他手里又握着这么多兵马,如果不让嬴政以为他只是贪财,怕是很难消除嬴政对他的怀疑。
时时刻刻担心他拥兵自重。
这点秦淮书倒是能理解,毕竟秦国绝大部分的兵马都握在了王翦手中,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敢轻易做的事,真如此,不知多少人要睡不着了。
再加上之前嬴政就有分化王翦手中权力的想法,这才想扶持李信。
所以也不怪王翦有这种担心。
只是后世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王翦得寸进尺,贪心得很,心疼嬴政必须忍耐这个老东西的索求无度。
却没看到王翦的担心。
秦淮书不觉得王翦此举有什么不好,历史上多少武将就是因为直不楞登的,什么时候得罪了皇上都不知道。
到死才反应过来。
这大概也是王翦厉害的地方,不只懂兵法,还懂政治。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大破楚军,杀死将领项燕,俘虏楚王。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王翦灭楚后继续南下,迫使越君归降,在越地设立会稽郡,越国覆灭。
就在同一年,嬴政还命王贲进攻辽东攻打燕国,燕王不敌,燕国灭亡。
在王贲回师途中,顺手把赵国逃走的储君占领的代地打了下来,赵国也彻底亡了。
至此,环顾宇内,魏赵韩楚燕已经全部攻打下来,成为秦国的一部分。
只剩下东方孤零零的齐国还耸立在那里。
王贲又受命南下灭齐。
齐国自从和乐毅那一战后就彻底衰弱下来,龟缩起来尽量避免跟其他国家的战争。
军队战斗力锐减,面对士气正盛的秦军几乎是一触即溃。
秦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临淄,派出特使劝说齐王建投降。
齐王建在相国的唆使下最终选择投降。
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