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陈羽的道理,有污点者最好拿捏
朱瞻基此时心思还很单纯,听见老师这样说,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咧嘴笑着,如实说道:
“学生不敢对老师有所隐瞒,心中确实这样想。”
“只不过学生也知道人无完人的道理,所以并不奢求以后老朱家所有伙计无论品德还是能力,都做到拔尖。”
“但如何合理运用不同的人,学生想要了解。”
陈羽点了点头,对小朱一番话感到很满意。
“人无完人说的不错,这样的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你要是过分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么恐怕以后等你接手家业之时,手底下无可用之人”
“毕竟为师长这么大,见到各方面都完全无缺的人,也仅此一人而已!”
朱瞻基闻言顿时双眸一亮,能被老师捧到这种高度,一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才!
自己必须要得到!
“老师,不知您口中那位大才……今在何处?”
“能得到老师如此评价,一定有他过人之处。弟子想抽空去拜访一下,长长见识。”
陈羽坐直了身子,伸出手来指向自己,淡淡的说道:
“你不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拜访?”
“小朱啊,你也不想想,放眼整个大明,品德优良,才能跨越古今无人敌。除了为师,还能有谁能做到如此?”
“……&”
朱瞻基咂了咂嘴,有些哭笑不得。
他与老师打交道不是一天两天了,对于老师脾气实在太了解,当即附和道:
“老师,此话不假。学生虽年纪小,但因家庭生意原因,也算见人无数。可像老师这样完美的人,确实只老师一人!”
陈羽点了点头,对朱瞻基投去一个赞赏神色。
孺子可教!
经过自己一段时间的调节,小朱已可以做到与有才之士接触时,松紧适度。
要知道小朱刚来酒馆,那模样可拘谨的很。
而老朱家大业大,如果今后一家之主是一位连最基本人情世故,也就是夸赞对方都不会的存在,那可真是离完蛋不远了。
就像老朱,虽是战场老兵,但在退伍下来之后,平日里遇到不懂问题,经过陈羽一番讲解,还是会配合的吹嘘,烘托气氛。
如此一番交谈下来,双方都心情舒畅。
而不是仗着家大业大目中无人。
这也是陈羽发现老朱与其他客人的不同之处,愿意深交的原因。
靠谱!
陈羽在理清小朱所叙述问题的脉络,沉吟片刻之后,准备着手解决小朱心中的疑惑了。
“既然你清楚今后招收的伙计,不是完美之人就好。”
“那我问你,你在这段时间对张三、李四的观察中,感觉他们对你这位少东家忠心程度如何?”
朱瞻基想了想,说道:“虽说二人品性、能力上各有不同,但都忠心耿耿。学生交代的事情,总是认真落实。”
陈羽一听,笑着说道:“那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
“???”
朱瞻基一怔,显然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
他疑惑的问道:
“老师,学生不懂。”
陈羽道:“你如今的年龄,虽是他们少东家,可说白了在外人眼中还是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张三与李四面对你吩咐的时候,没有选择糊弄,而是实事求是落实到位。只此一点,对于上位者来说,接下来该考虑的就不是对二人取舍,而是如何运用,才能发挥二人的最大作用!”
“这里面蕴含的是用人之道,将来等你接手朱家产业,想要将其做大做强,离不了其中的道理!”
陈羽的一番话落到朱瞻基耳中,联想到了今后接手大明基业。
他定然是想建立丰功伟绩。
毕竟皇爷爷是位马上天子,他朱瞻基又何尝不想要成为那样的帝王。
而这个前提,是对下面人的任用。
他意识到接下来老师说的东西很实用,立马拱了拱手,虚心说道:
“请老师教我。”
陈羽微微颔首,缓缓开口说道:
“首先第一点,今后面对张三这样工作中有污点但能力强的伙计时,绝对不能抱着疏远的心思。”
“旁人的疏远,对张三的去留,无关紧要。可若你这位少东家也如此,那么像张三这种人,最易起异心,导致其离开朱家。这样一来,看似少了一个中饱私囊的伙计,但长远来看,朱家却损失了一位工作能力强的人才!”
朱瞻基皱着眉头,急忙问道:“能力大于污点?”
陈羽轻轻的摇了摇头:“为师之前讲过,一个上位者看待人,绝对不是品性,而是价值!”
根据陈羽的记忆,这还是小朱第一次在自己讲话的时候插嘴打断。
但他并没有斥责,毕竟之前所有的授课都是建立在虚假的构建上,而今日所传授的,却是他朱家实打实发生的事情。
他继续方才的话,说道:
“张三离开与否也是如此。看此人才能为朱家创造的价值,是否大于离开。”
“如果贪污严重到你无法接受,甚至动摇朱家生意根基,就需采取强硬手段制止。”
陈羽顿了顿,看着小朱语重心长的说道:“小朱,你要知道,这些有污点的伙计中饱私囊,对你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道德上有缺点的人,说明只有谋私利之心,而非谋家业的野心。”
“想收拾这类贪污伙计,轻而易举!只需收集好罪证交给官府处理即可。”
“你们朱家在朝中也算有些人脉,一个伙计总不可能比你们的权势还要大吧?只要有证据,还不随意你们拿捏?!”
朱瞻基挺直了腰杆,认真思考起老师说的话。
那些贪污臣子,所能贪污的钱财,对于大明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还能让朝廷这个机制高速运转,确实没必要对这样的人疏远。
毕竟自己是大明皇孙,未来大明帝国的继承人!
所思考的角度,应该站在上位者层面。
但对于这次像刘观等主谋,做到如此程度,导致灾民多少人流离失所、易子而食……
该死!
不杀他们,不足以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至于一些罪名较轻,是否像洪武时期一样,贪污六十两白银就会被处以‘剥皮揎草’的酷刑。
朱瞻基认为应回去从长计议。
毕竟就像老师所说,此次也算有了这些贪官的……把柄。
本来这些人站在士绅阶级阵营,对付皇权。
如果将他们展露出来的把柄运用的好……反倒可以让这些贪官背刺士绅。
想到这,朱瞻基眼睛一亮。
相反,
如果一个大臣勤勤恳恳,不贪不拿,功劳又很大,皇帝反而不放心。会认为这个大臣什么都不贪图,是不是想谋朝篡位?
这些道理皇爷爷私下里也曾为他讲过。
毕竟,当年王莽可谓德道模范。
儿子打死奴仆,竟逼儿偿命。皇帝见王莽这副大公无私的样子,欣慰的直落泪。
结果王莽没过几年就上演了一手篡汉建新朝。
……………………
明天加更,会尽快结束这个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