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有一言
江流云深深看了一眼毕山恒,最终只是叹息一声。
“罢了,随你去吧。”
说罢,江流云身形便如云雾消散不见。
葛瑶轻轻低头,说道:“多谢师尊。”
与此同时,毕山恒仍旧是浑身僵硬,一动不动,只是用力抓着葛瑶的手掌。
二人就这么在原地站了许久。
最终还是葛瑶轻拍毕山恒手背,轻声道:“好了。”
毕山恒猛地如释重负,整个人瞬间脱力。
明明只是向前一步,握住葛瑶的左手。
可却比起当初冒充马成,被浮云仙宗和阳元派追杀,还要惊险。
此刻毕山恒整个人有些虚脱的蹲坐在地上,只是呆呆地看着天际。
葛瑶此刻也有是脸颊红润,随后摸索着便回到屋中。
毕山恒只是蹲在门口,随后从怀中掏出那本翻来覆去,早就翻烂的古书。
当初马成临走之时,随手将这本完整的古书撕开,将其中上半本留给了自己。
用马成的话来说,这份机缘,不大不小,刚好自己能够拿的住。
毕竟毕山恒清楚,于武道修行一途,自己实在是......一言难尽。
毕山恒抓起古书,用力敲打自己的后脑勺。
“哎......”
悄悄回头看向葛瑶,此时葛瑶背对着自己,正慢慢整理着什么。
毕山恒用力抓了抓下巴,不知是不是这些年运道太好的缘故,让毕山恒自己都觉得太过不安。
似乎是......德不配位?
毕山恒也不清楚这么形容合不合适,毕竟自己也没读过书。
毕山恒只是觉得,自己从当初那个扒手,偷了那位白袍剑客的钱袋之后,似乎一切都不太一样。
就好像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
弟弟毕松青被画中仙吴滔收为关门弟子,云游四方,修道去了。
自己也得了那位刀客留给自己的古书,又在齐云山下遇到了葛瑶。
毕山恒捏了捏眉心,随后瞪大眼睛,使劲看着手中的古书。
似乎想要将每一个字都拆开一样。
想到浮云仙宗江流云的那个眼神,毕山恒便觉得愈加难受。
葛瑶实在是太好,好到让毕山恒觉得,自己应该去改变一些东西。
总不能一直窝窝囊囊的不是?
————
益州。
开元王朝与太和王朝率先开战,益州和徐州首当其冲。
双方一直鏖战了三个月之久,虽然尚未大规模决战,但是也断断续续打进去了几万的人马。
奉命镇守益州的大将韩瞠,先后分兵三路,分别跨江。
可最终仍旧是被徐州的边军给打了回来。
不仅如此,甚至有一队轻骑兵直接斜插入益州腹地,一路只求快战,速度极快,搞得韩瞠无可奈何。
大将韩瞠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名将,只是可惜,站在通天河对岸的,是曾经的太和王朝镇国大将军,如今的徐州王陈开!
当初前梁尚未覆灭之际,就有人评议天下豪杰。
谋士之中,“毒士、病鬼、老凤”,三人乃是当世超一流谋士。
毒士白龙,病鬼曹阳暝,老凤杜栾凤。
这三人是公认的当世超一流谋士,毫无争议。
在此之下的,便是半道半法的赵忘机,棋王徐丹心,阁老冯康,阴阳家陆兜等等的一流谋士。
而不同于谋士文臣,关于武将,天下公认的超一流武将,只有一位。
太和王朝,陈开!
这位曾经出身边军,被老皇帝杨镇选中的年轻人,短短十数年,便为太和王朝打下了半个天下。
是公认的超一流武将。
唯独只有他一人。
在此之下,才是前梁宁泰、益州韩瞠、崔家崔谔之流,算是一流武将。
原本陈开被老皇帝杨镇留在天京城,以一个镇国大将军的虚衔,收走了全部军权,被架空养在身旁,这位超一流武将沉寂的多年。
可等到杨赫继位,居然直接封了陈开为异姓王,直接去往徐州封王就藩!
曾经陈开的部下,绝大多数都在徐州边军,其中位列天下三大骑兵之一的开山重甲骑,也全部镇守在徐州。
有了陈开徐州称王,徐州大军更是如臂屈伸。
短短三个月,韩瞠便被打的节节败退。
最终被太和王朝的甲兵率先越过通天河,扎根在益州之上。
如今半个益州都被陈开打了下来,韩瞠被迫节节倒退,一边抵御陈开,一边着手收拢溃军。
可陈开就如同战无不胜的天神,压得韩瞠几乎要喘不过气。
太和王朝与开元王朝的大战,是开元王朝率先败退,丢了半个益州。
天京城。
杨赫高居龙椅,看着一道道传来的捷报,堆积在书案前的战报,脸色平静。
徐州一战告捷,太和王朝率先打入南边天下,如今已经抢占了半个益州。
如今通天河水位仍旧在继续下降,渡河只会比从前更容易。
此时一位位大臣站在金銮殿中,仍旧是不断议事上奏。
除去徐州和益州的大战之外,还有数不尽的大小事,一一呈奏上来。
等到早朝过后,杜栾凤与崔谔留了下来。
杨赫双手负后,将徐州战报扔给二人。
“说说,怎么看。”
崔谔与杜栾凤接过那份战报,其中事无巨细的记载着徐州与益州数十场小战。
其中不仅有从徐州王陈开府上传给天京城的战报,更有杨赫留在徐州负责监战之人送回来的谍报。
只是这两份谍报相差无几,并未有任何隐瞒。
杜栾凤凑近身子,吃力的翻看着手中战报。
关于陈开能够率先打入益州一事,在场的三人,都不意外。
毕竟是公认的超一流武将陈开,如今又是徐州王。
杜栾凤翻看一遍,笑呵呵的说道:“徐州一战告捷,可喜可贺,太和率先打入开元,陛下一统指日可待。”
毕竟是在官场上沉浮的数十载的老狐狸。
杨赫对于杜栾凤这番吹捧的鬼话,直接掠过,转而看向一旁的崔谔。
此时崔谔却是神色凝重,反复看了几遍。
“臣......”
“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