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叫…叫什么…窦娥来着!”老者思索了片刻后,徐徐说道。
还真是窦娥?
包拯吸了口凉气。
二十一世纪,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不可能不清楚《窦娥冤》。
那是华夏四大悲剧故事之首,与《梧桐雨》《汉秋宫》《赵氏孤儿》齐名。
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纪君祥所创作。
而被大众最熟知的,莫过于《感天动地窦娥冤》了。
只是包拯没想到,故事背景会出现在大宋朝,还被自己给遇上。
本来,对所谓的诅咒,包拯压根就不信。
可听到是窦娥的故事,反而信了几分。
若楚州的旱情果真是因为窦娥的诅咒,那事情反而好办了。
“大人不会真的相信是所谓的诅咒吧?”
瞧着包拯刨根问底,展昭不由问道。
显然,展昭是不信这种荒谬之事的。
包拯清楚,他不知道《窦娥冤》的故事,所以也没说什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既然百姓都相信是冤魂的诅咒,咱们姑妄听之,姑妄信之。”
“进了城后,再慢慢详查也不迟,不必急于下定论。”
“是!”展昭回了一声,也不再多言。
随即,众人重新上路,朝着楚州城而来。
很快到了城里。
经历三年亢旱,楚州城百业萧条,民生凋敝。
除官员和富户,百姓都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
楚州知州范统、通判冯文斌,得知钦差大臣驾临,赶忙率领大小官员出衙门来迎接。
包拯一进州衙,便率先询问灾民的情况,着手调查是否有官员大发国难财,克扣赈灾钱粮。
毕竟发国难财的事情,历朝历代都会有。
官员打着赈灾的旗号,将朝廷的赈灾粮中饱私囊。
暗地里将大米换成麸糠,这样一来,钱就进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国家有难,却成了他们大发横财的机会。
不过包拯目前倒是没有查出什么纰漏。
据通判冯文斌陈述,楚州共有十万人口。
三年来,共死亡一万六千人,逃离六千三百人。
朝廷为了应对灾情,将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招募为兵,共两万余人。
这是大宋朝应对灾情独有的骚操作。
就是每当发生不可抗拒的天灾之时,朝廷都会将男丁招募为兵,直接成为朝廷的禁军或地方厢军。
而且北宋实行的军制是终身制,一日为兵,终生为兵,与历朝历代的兵农合一有着很大区别,直到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后才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兵农合一。
这也是大宋的禁军能多达八十万,却没有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从短期上来看,这个办法的确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地解决了灾情,避免发生灾害后百姓造反。
年轻力壮的都成了士兵,吃国家粮,地方上只剩下老弱病残,就算想造反也没有那个能力。
这样一来,朝廷再拨款赈灾,便能彻底稳住人心。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就导致大宋朝的禁军队伍越来越大,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
这就是贯穿有宋一朝冗兵、冗费,再加上冗官的三冗难题。
可以说,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三荣问题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虽然历史上,宋仁宗赵桢在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富弼等主持变革。
裁减冗员,取消恩荫等,一系列节约财政的措施。
但一年之后就宣告失败,条例被一一废除。
宋神宗时期,富有雄心壮志的神宗赵顼,又任用王安石、吕惠卿、蔡京、蔡确、章惇等大力变革,解决三冗问题。
可结果也是半半拉拉,甚至还直接导致了新旧派的党争。
朝廷政令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
北宋又历经短暂的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三朝之后,便被金国攻破汴梁开封,直接灭亡。
当下。
包拯听完范统和冯文斌的陈述,对楚州眼下的情况也有了个梗概。
这二人还算有点良知,知道楚州灾情严重,朝廷极为重视,不敢从中中饱私囊。
要不然,包拯现在非得让他们人头落地。
尤其是通判冯文斌,一直都兢兢业业,努力维持着局面。
甚至在朝廷赈灾粮没有下来的情况下,多次冒着杀头的风险开启战备粮仓来赈灾,不知避免了多少灾民饿死,这让包拯很是欣慰。
大宋朝也不全是贪官污吏,还是能臣干吏啊!
“冯通判不愧是吕相爷的学生,知变通,明知开启战备粮仓有杀头的风险,依然开仓放粮,足见忧国忧民之心。”
“待楚州事情了结,本府回京之后,必会如实禀报圣上和太后,为冯大人加官晋爵!”
冯文斌一听,也是喜出望外:“多谢包大人栽培,下官一定感激不尽。”
包拯道:“冯大人不必谢本府,如大人这样的臣子,正是朝廷所需要。”
冯文斌此时却叹了口气:“唉,下官惭愧。到任两年,未能解决灾情,有负皇上和相爷的重托啊!”
包拯道:“此乃自然灾害,岂是人力所能左右,须怪不得冯大人!”
冯文斌自嘲的摇了摇头:“话虽如此,终究是下官才能不足。”
“楚州旱情越演越烈,每天都有无数灾民饿死。”
“可如今州衙早已无粮,朝廷的赈灾粮款一直不到。”
“包大人奉命巡察,想必知道赈灾粮款什么时候到?”
包拯闻言一愣,他奉命巡察楚州不错,可皇上和吕夷简都没透露过赈灾粮款的事。
“不瞒冯大人,本府也未曾听皇上和相爷提及赈灾之事,想必朝廷自有主意。”
“不过,眼下灾情迫在眉睫,州衙也不能坐以待毙,得想办法自行解决。”
“自行解决?”冯文斌瞪大了眼珠,显得不可思议。
灾民千千万万,粥少僧多,而各大粮商又趁机哄抬物价,百姓·根本无钱购买粮食。
州衙也没粮食可发放,这如何解决?
在知州范统和通判冯文斌眼里,这几乎就是一个死局。
“还请包大人赐教,下官洗耳恭听!”冯文斌虚心请教。
“以工代赈!”包拯简单地说了四个字。
“以工代赈?”冯文斌和范统相互目询,抓头挠耳,不太明白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