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耶律良才被耍得团团转
“五万石!”
包拯继续和耶律良才讨价,因为他表现得越艰难,耶律良才的信服度就会越高。
两人就这么拉扯,最终以十万石的数量成交。
十万石粮食,足以种植一千万亩
但包拯提出了一个条件,耶律良才想要粮食,就不能要岁币。
而且,十万石粮食并非小数目,得经过朝廷的批准,所以还需要禀报皇上。
耶律良才心中充满疑惑:“包大人,若向朝廷禀报此事,难道您不担心朝廷对您产生怀疑吗?”
“毕竟,高产水稻乃大宋最重要的资源,更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朝廷怎会轻易地将其赠予我大辽?”
耶律良才也不傻,毕竟十万石粮食对于包拯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权力来说,并非难以企及的目标。
只需稍稍在账目上动一下手脚,不难办到。
而他却坚持要将此事上报朝廷。
这不由得让耶律良才心生疑虑。
但转念一想,兴许包拯这么做也是为了避免将来被朝廷察觉而招致麻烦。
通过正式途径上报,便能消除后顾之忧。
想到这里,耶律良才才释然。
包拯笑道:“这就需要耶律将军配合了!”
耶律良才道:“鄙人该如何配合?”
“来日,耶律将军依旧以辽国使臣的身份朝见天子,只需态度硬朗一些,说萧太后欲要兴兵南下,陛下崇尚和平,必定震惊。”
“包拯再从中周旋,必能说服皇上。”
耶律良才还是有些不放心:“包大人,鄙人可不想出现任何岔子。”
包拯点点头,表示只要耶律良才按照他说的做,朝廷就一定会答应。
“好吧!”耶律良才点头,“就依包大人!”
三日后。
耶律良才再度以辽国使臣的身份出现在大宋朝堂之上。
他果然按照包拯的计划,声称萧太后震怒,已经集结五十万兵马,不日南下。
一时间,不知情的大宋群臣心中震动,一个个魂飞魄散。
即便知道大宋今非昔比,足以和辽国扳手腕,可一听到辽国五十万兵马,骨子里的软骨病又复发了。
“什么?”
“大辽竟然如此不守信用!”
士大夫们都慌了神。
唯有少数硬朗的臣子和武将,愤慨不已,硬气回应。
“哼!辽国如此背信弃义,朝三暮四,简直可恶至极!”
“辽国若当真要兴兵,我大宋何惧一战!”
“我就不信,辽国真的敢来!”
“不错,我看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大宋也不是软柿子,任由辽国拿捏。”
赵祯和范仲淹早已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心里根本就不慌。
但为了让耶律良才中计,他们还是表现得尤为愤怒。
只见赵祯一拍桌案,勃然变色道:
“简直岂有此理,辽国未免如此出尔反尔,未免欺人太甚,难道当真以为朕怕了辽国不成?”
“朕对辽国一再退让,并非惧怕辽国,只是不忍两国生灵涂炭,可辽国却这般咄咄逼人!”
“是可忍,孰不可忍。”
“竟然辽国要开战,此战,朕应了!”
虽然赵祯的硬气都是装出来的,可包拯看在眼里,都像是真的一样。
唉……
要是皇上怎能如此硬气,大宋估计就不会被辽国骑在头上拉屎了。
瞧着朝堂上画风突变的氛围,耶律良才更是懵了。
大宋这个小皇帝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硬气?
难道大宋强大了,所以他性格也变了?
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解释,自己被包拯给骗了。
一时间,耶律良才心里又是愤怒,又是焦虑。
毕竟他不想眼睁睁到嘴边的肥肉突然掉地上了,随即目光看向包拯。
耶律良才于是将目光朝包拯瞥了过去。
包拯回一个“放心”的眼神,突然站出来,朝赵祯一拱手:“陛下息怒!”
赵祯道:“辽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实在欺人太甚,你让朕如何息怒?”
群臣都没想到,皇上会对包拯发火,还以为皇上这次是真的怒了。
包拯也摆出一副委屈的样子:“辽国豺狼心性,不讲信誉,贪得无厌,陛下又不是不清楚。然,大宋刚刚推行变法,士兵尚未训练娴熟,不宜和辽国开战。”
赵祯眉头微凝,故作不悦:“包拯,你不是一直主战吗?怎么如今又突然改口?”
群臣也纷纷议论道:“是啊,包大人不是一直主战吗,怎么突然又劝陛下不要出兵,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耶律良才心里却暗暗琢磨,担心包拯把事情搞砸了,引起朝廷的怀疑,那就不好办了。
虽然他也希望包拯死,可不是现在。
现在他最希望得到的是大宋的高产稻种。
包拯目光扫视群臣,镇定自若:“皇上,一切因时而变。臣一直主战,乃是不想将白花花的银子免费送给辽国。可陛下没有听臣的意见,臣也无可奈何。”
“如今大辽的目的旨在高产水稻,若只在大宋的土地上种植,岂不是太可惜了。”
赵祯嗔怒道:“包拯,高产稻谷乃我大宋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若给了辽国,必将威胁大宋的安全,你身为国家重臣,如此浅显的道理,难道也不明白吗?”
“朕知你一向痛恨辽人,为何今日反倒帮着辽人说话?”
包拯道:“回陛下,臣的确痛恨辽人,以前如此,现在亦如此。然臣不过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着想。”
赵祯道:“你要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朕绝不轻饶!”
“是!”包拯道,“其实,辽国之所以屡屡侵犯边境,盖因粮食短缺,倘若辽国解决了粮食问题,契丹百姓吃饱穿暖,想来他们也绝不愿打仗。”
耶律良才微微动容,对包拯这张嘴佩服得五体投地,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他也赶忙替包拯打圆场:“陛下,包大人言之有理!本非大辽好战,实在是我大辽百姓食不果腹,不打战的话,就只能坐以待毙,活活饿死。”
“诚如包大人所言,倘若我大辽也能种植粮食,解决温饱,相信契丹人没有人愿意打仗。”
“我大辽也并非贪得无厌,只需十万石高产稻种。”
“陛下若是愿将高产稻种和大辽分享,大辽宁舍弃三十万两岁币不要,不知陛下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