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耶律斜轸也不想和相国争吵,喊了一声“太后……”,意思就是请太后明察。
耶律斜轸的话,萧太后也不是完全没有听进去。
甚至她刚看到书信的时候,心里便隐隐觉得此事中透着一股怪异,这十万石高产水稻似乎来得太过容易。
可她一时间也猜不透里面有什么样的阴谋,所以心里的那一丝怀疑也渐渐消散。
或许是自己多虑了。
以宋朝皇帝和士大夫贪生怕死的秉性,听到大辽兴兵五十万,吓尿裤子也是正常。
更何况,高产粮种她志在必得,即便大宋当真有什么阴谋,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想到这里,萧太后说道:“两位卿家不必争论,哀家相信耶律良才!相国,即刻按令郎的意思去办,派五千兵马前往汴京运粮。”
耶律楚材喜不自胜,应了声遵命,随即调派五千兵马,乌图鲁为运粮官,叮嘱他到了大宋京城后,务必约束好士兵。
乌图鲁领命,浩浩荡荡往开封而来。
半个月后,乌图鲁抵达汴京,到驿馆见了耶律良才。
耶律良才便又前往中书省来找范仲淹和包拯。
户部随即打开粮仓,耶律良才和乌图鲁亲自看着士兵搬运粮草。
耶律良才还不放心,每一车稻种都会挑一袋来查验一下稻种的真伪,却都没看出任何端倪来,心中得意不已。
仅两个时辰,十万石粮食全部搬运完毕,足足装了一百车。
耶律良才这才又到中书省来向包拯致谢。
包拯道:“耶律将军可要察看仔细了,稻种一旦出了汴梁的大门,出了什么问题,本府概不负责。”
耶律良才笑道:“那是自然!包大人,后会有期。”
耶律良才哈哈大笑几声,同大军一道,押着十万石粮食,春风得意回国去了。
范仲淹和包拯相视一笑。
范仲淹却似是想到什么,忽然皱了皱眉:“包大人,老夫还是有一事不明,还望包大人解惑。”
“相爷请说!”
“你如何确定这十万石粮食不会发芽?”
“因为这批粮食乃是盐碱地种植出来的,没有繁殖的能力。”
包拯抿嘴一笑,胡诌道。
其实这批稻种原本是完好的,只是包拯利用系统在里面动了手脚,破坏了稻谷的胚胎。
范仲淹眉头皱的更紧了,却没有再多问,笑道:“真有你的!不过此计可忒毒了些。”
包拯笑道:“无毒不丈夫,两国相交,无所不用其极。”
“契丹蛮夷,不值得同情和悲悯。”
听着包拯这番毒辣的话,范仲淹头皮一阵发麻。
一向爱民如子的包青天,对大宋百姓宽仁有度,何以对辽国百姓就如此冷漠无情。
包拯接着道:“只要辽国将这十万石粮食全部种植下去,来年必定陷入粮食危机,无粮可食,大宋便可趁机出兵,一举征服北方草原。”
范仲淹闻言,面色顿时又僵硬下来,暗暗叹气。
没想到,包拯到现在开疆扩土的野心是一点都没有减。
以他的才能,要是生在汉武唐宗时期,必定能立一番不朽功业。
可惜他生错了是时代,皇上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这个愿望怕是难以实现了。
“包大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老夫深表敬佩,可惜生错了时代。”
“相爷何出此言?”
范仲淹慨叹一笑:“包大人又何必明知故问?以大宋的风气和环境,没有人会支持包大人对外作战,所以包大人的雄心壮志,只怕要被埋没了。”
包拯趁机试探:“那相爷呢?”
“老夫?”范仲淹顿了顿,却没有作答。
包拯道:“只要相爷愿意支持包拯,大宋未必就不能开疆拓土,一统八荒。”
“包大人为何有如此之把握?”范仲淹笑道,“从古至今,除了开国君主,后世君主有多少人实现开疆拓土的?”
包拯笑道:“相爷这话,包拯并不十分认同,历史乃是由人创造,前人没有,不代表后世就没有,更不代表现在就没有。有志者,事竟成。关键看有没有勇气去做。”
“或许在相爷和陛下的心里,包拯有些不自量力,然包拯却坚信,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大宋定能实现一统,重振汉唐雄风,让万邦臣服!”
一番雄心勃勃的话,说得范仲淹心中振奋不已。
“包大人志向高远,老夫自叹弗如啊!”他由衷慨叹,接着话锋一转,“然则,包大人当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包大人当真愿意看着大宋和各国到处变成尸山血海么?”
包拯道:“下官自然明白,可用一代人的鲜血换取后世子孙百年乃是千年的和平,包拯认为那是值得的。”
“相爷试想,当今天下,唯我中原最为富庶,科技最为发达,文化最为昌盛,制度最为先进。”
“四周蛮夷,多少百姓还处在茹毛饮血的环境中。”
“倘若大宋一统江山,便可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四方,让天下百姓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有饭吃,有衣穿,老有所依,人人富足。”
“难道这不是更大的博爱么?”
“战争的确残酷无情,让今日之残酷无情,却能造就日后更大的有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包拯的理想和抱负。”
包拯狠狠地装了个逼,直接把后世张载的横渠四句搬了过来。
此时此刻,这几句话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
范仲淹听到这里,彻底震惊了。
眼睛里泛起精光,一动不动地看着包拯,怔怔出神。
心里不停地念叨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
这几句话的气场太强大,也太震撼!
需要何等宽阔的胸怀,方能说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也只有包拯说出来,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一时之间,范仲淹油然升起一股顶礼膜拜之感。
这已不是一个人能说出出来的话。
虽然他也曾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
可比起包拯这四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这境界,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