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营区这片土地上,一场围绕君子兰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而马江红则成为了这场变革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马江红回到报社后,凭借着自己在五营区深入的采访与所见所闻,迅速撰写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登上了省报第一版的重要位置。文章的焦点对准了五营区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而君子兰则成为了他们再就业道路上的希望之星。
在五营区,许多下岗职工在面临生活困境时,敏锐地发现了君子兰养殖背后的商机。这些职工并没有被失业的阴霾所笼罩,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君子兰的养殖事业中。五队,这个五营区的一个基层村落,成为了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
五队的下岗职工们开始大规模养殖君子兰,他们从最初的小范围尝试,逐渐发展成规模化的养殖。
这些职工们精心照料君子兰,学习专业的养殖技术,不断探索提高君子兰品质的方法。君子兰的养殖将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更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而且,他们的眼光并未局限于此。
这些充满智慧和创业精神的下岗职工们,进一步成立了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这个公司以君子兰为核心产品,将业务拓展到城市的园林绿化领域。
他们利用君子兰优美的姿态和良好的观赏价值,为城市的绿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绿意。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下岗职工们的生产自救,更是他们在经济转型时期走出的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马江红的文章详细地讲述了五队的故事,从最初下岗职工们的迷茫与无助,到发现君子兰商机时的兴奋与期待,再到如今在君子兰养殖和园林绿化工程领域取得的成绩,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五队下岗职工们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这篇文章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说实话,贾禛看了这篇文章,他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吹得有点过头了,这比爽文里那些低层次的吹嘘可高级多了。
就问一下,“还有谁?”
省君子兰协会在会长韩良权的推动下,增发了特刊,而特刊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公布君子兰评级制度。
君子兰评级制度的公布,对于整个君子兰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规范了君子兰市场的标准,使得君子兰的交易更加透明、公正。
无论是君子兰的种植者还是购买者,都能够依据这一评级制度来衡量君子兰的价值,这无疑促进了君子兰市场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省宣传部也看到了五营区五队事迹背后的宣传价值。他们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大力宣传五营区五队的事迹。这一宣传决策犹如一阵东风,吹向了省内的各个地市。
省内诸多地市被五营区五队的事迹所吸引,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
这些参观团队怀着好奇与求知的心态,来到五营区,尤其是深入到五队进行实地感受。
他们看到了五队下岗职工们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如何通过君子兰养殖实现再就业并发展出多元化的产业。他们认真学习五队在君子兰养殖技术、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经验。
洪爷三天两头上新闻,题目就是《抗战老兵再创辉煌》,张传武都经常被采访,就连唐凯那家伙还上过省内报纸。
这么好的机会,贾禛岂能放过,他抓住这个机会,加大了宣传君子兰交易中心的力度。
他们的广告开始在各地市的报纸、电台进行播报。
这些广告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君子兰交易中心的位置和经营范围,更是深入地宣传了五营区君子兰产业的特色和优势。
广告中展示了五营区君子兰的优良品质、丰富品种,以及五营区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这一波宣传攻势犹如推波助澜,将君子兰热潮推向了更高的顶点,在省内形成了一股君子兰风波。
记者们从关注五营区,关注五队村,到关注君子兰交易中心,意外挖掘出三个工大大四学生,其中一个还是外国人,只不过没人注意到贾禛这个人的存在。
在这场君子兰风波中,韩良权协同君子兰协会也积极行动起来。
他们拜访了五营君子兰交易中心,目的在于进一步鼓吹君子兰文化。君子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独特的地位,象征着高贵、典雅。
在拜访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展示君子兰文化艺术品等形式,向五营区的君子兰从业者以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宣传君子兰的文化意义。
这一系列的活动,无论是马江红的文章宣传,还是省君子兰协会的特刊增发,省宣传部的事迹推广,各地市的参观学习,以及五营区君子兰交易中心的广告播报和君子兰协会的文化鼓吹,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五营区君子兰产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在交易环节,五营区君子兰交易中心发挥了核心的作用。随着广告在各地市的播报,越来越多的买家和卖家被吸引到这里。
交易中心内,君子兰的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君子兰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市场价格,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君子兰评级制度的存在,使得交易过程更加规范,减少了交易纠纷,提高了交易效率。
这些日子,贾禛偶尔会去孙国权那里汇报工作,区长大人嘴角一直上扬,每天有不完的接待任务,都是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而五营区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每天商贾汇聚于此,有来卖君子兰的,有来买君子兰的,更多的是寻求机会的。
在中心会议室内,有几个办公室,这里有贾禛等人的办公室。
“我接到家里的电话,说工大想请我们回去做个报告。”汪小敏意气风发走进贾禛的办公室。
“工大都知道这件事了吗?”贾禛一惊。
“全省好像没人不知道,我导师还托我给他带回一盆君子兰呢,他说钱不是问题。”朱东惠也跑了进来。
“这好办,这次忙完了,你们每人带回去一盆,钱就不要了。对了,我会从交易中抽一些,作为我们的奖金,活不能白干。”贾禛说道。
“嗯,我表哥打电话过来,说我姑姑这几天就回国,开业那天肯定到。”朱东惠说道。
“我爸也说了,派几个人过来学习经验,看能不能在东夷也搞一个交易中心。”汪小敏表示道。
这时,孙宝庆走了进来,“大哥,唐小燕让我把最近收支账目送过来。”
贾禛接过账本翻了翻,“告诉你以后别叫大哥,要叫老板,我们这是买卖,不是混社会。”
“是,大哥。”孙宝庆改不掉江湖气息。
“怎么样,老老实实赚钱,比起混什么社会强多了吧?以后,你没钱,谁跟你混,跟兄弟喝西北风吗?”贾禛不忘打击一下孙宝庆。
孙宝庆挠挠头,“我原来没往这方面想啊!”
“你没事跟唐小燕学着点,看看她也是初中毕业,现在已经会做账了。多学点知识,对你没有坏处。”
“我这不是学不来吗?”接触时间长了,孙宝庆也敢贫嘴了。
“行了,等后天正式开业,做完第一笔生意,就把交易中心全权交给五营区管理,我们也该全身而退了。”贾禛把账本扔到桌子上。
“你为什么选择二十一号开业呢?”朱东惠好奇的问道。
“因为这是我闺女的生日,当爹的没什么好给她的,就把这一天当做她的生日庆典。”贾禛脸上带着笑容。
“嫂子还没消息?”汪小敏突然问道。
“嫂子?哦,你说她啊?”贾禛摇摇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就别后悔。”
他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让听者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其实,贾禛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既然选择了穿越,就别后悔,他现在过得很好。
马丁走了进来,“哎呦,都在呢?老板,晚上回五队一趟呗,我又想泡温泉了。”
他埋怨道:“这几天,没事就被一群记者抓着接受采访,我有点受不了了,想静一静。”
“那好,我一会给五队打个电话,让洪爷做点吃的,这几天没看到囡囡,怪想她的。”贾禛说道。
最近,他一直很忙,没时间照顾囡囡,就把她扔到了五队。
这是穿越以来,父女最长时间的分离。
天黑了之后,贾禛开车带着汪小敏、朱东惠和马丁,孙宝庆带着唐小燕、尿泡和大牙,一起驱车前往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