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二年,十月五日。
这一日,王潜也是难得的 睡了一个懒觉,一直到日上三竿,方才悠悠转醒。
在几名侍女为其更衣的同时,府中的管家也躬身走了过来。
“王师,陛下来了,正在厅内等候!”
“哦?”王潜眉头一动,随即问道:“穿常服来的?”
“是的!”老管家恭声回道。
“嗯,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王潜冲着老管家挥了挥手,随即笑着摇了摇头。
刘宏这小家伙,自从掌权之后,真是越来越跳脱了,动不动就跑出宫去,而且还是不避人的那种,惹得陈蕃、李膺等一帮老家伙经对此大为不满,动不动就上书劝谏。
毕竟,天子出宫,那可是大事,都有着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怎可胡来?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确实担心天子的安危。
毕竟,刘宏每次都是微服出宫,身边的侍卫,最多也不过十来个而已,万一遇到什么歹人,那可了不得了。
尽管刘宏登基后的诸多政策,与他们这些老臣的理念不太相符,但却使大汉实实在在的变好了。
对于这样一位少年有为的君主,这些忠贞的老臣也是十分的爱护,自然不希望出现什么意外。
而对于那些老臣的劝谏,刘宏这个小家伙,却全都当做了耳旁风,表面上谦恭纳谏,背地里依旧是我行我素。
好在,刘宏出宫并非是为了寻乐,也从未做出过什么扰民的事情,朝中那些老臣这才没有集体跳脚。
很快,王潜便换好了衣物,然后来到了客厅当中。
而刘宏则正随意的盘坐在坐席上,品尝着王潜珍藏的茶叶,脸上的神情,那是相当的悠闲。
刘宏身为大汉天子,虽然享受着诸多的尊崇,但相应的束缚也是不少,尤其是在个人形象和仪态方面,那更是需要时刻注意,以免因为某些失态,而损害到所谓的天子威严。
而那位窦太后,虽然已经不再过问朝政,但对于刘宏的日常起居,却还是看的非常紧的,更是派了几名礼官,紧盯着他的日常举止,无论是吃饭、走路、坐姿亦或是其他,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这些条条框框,对于从小生活在侯府的刘宏来说,着实是遭老罪了。
对于刘宏来说,也唯来到王潜这里,才能暂时卸下那些规矩,享受难得的轻松时光。
这也是为什么,刘宏喜欢出宫的原因之一。
“咳~!”
看着坐在那里的刘宏,王潜也当即咳嗽了一声,然后背着手走了过去。
“哎呀!”
听到动静的刘宏,也当即放下茶杯,然后从椅子上跳了下来,三步并作两步的来到了王潜的跟前,然后笑嘻嘻的拜了下去。
“徒儿拜见师父!”
“行了!”
王潜摆了摆手,然后看向刘宏,“说说吧,你此番出宫,又是为何而来啊?”
“师父,您之前一直忙着大汉工会的事情,徒儿许久不曾见您,心中甚是想念,故而今日前来拜见!”
刘宏笑嘻嘻的说道,看向王潜的目光当中,除去思念之外,还夹杂着几分愧疚。
感受到刘宏的真情流露,王潜脸上也露出了笑容,然后摆了摆手,“好了,今日不说这些!”
“嗯嗯!”
刘宏点了点头,然后问道:“师父,您今日准备去哪?”
“唔,这个嘛……”
王潜想了想,然后说道:“为师准备去大汉书院看看,前些日子一直忙着炼铁作坊的事情,已经有些日子不曾去过了,今日刚好可以去查看一番!”
刘宏眼睛一亮,“师父,那能不能带徒儿也一起过去看看?”
“行,走吧!”
王潜笑着点了点头,随即带着刘宏离开了帝师府,一同坐上了去往大汉书院的马车。
马车行驶在洛阳的街道上,师徒二人也掀开车帘,不住的扫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
“师父,徒儿还记得,当初刚进洛阳的时候,这里的百姓们,大多都是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模样。
而今,这才过了不到两年而已,百姓们身上衣物就已经焕然一新,脸色也变得红润了许多。
若不是亲眼见到,徒儿真是难以想象,这一切竟都是真的!”
看着街上来往的百姓们,刘宏也不禁感慨不已。
“是啊!”
王潜也看向车外,笑着说道:“当初,在你接下天下苍生的重担之时,为师就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眼前的这些变化,也不过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为师相信,在你的手中,未来的大汉,必将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帝国!”
“嗯!”
刘宏重重的点了点头,道:“只要有师父在,徒儿一定可以的!”
“呃……”
听到这话,王潜的嘴角不由抖了一下。
虽然刘宏的这句话听着很是受用,但怎么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好像又重了一些?
马车继续前行,很快便来到了大汉书院前的广场上。
此时的大汉书院,自开院至今,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名气几乎是传遍了整个大汉,引来了无数学子加入其中。
时至今日,大汉书院内的学子,已多达两万多名,在这些学子当中,既有世家权贵、也有豪门士子、还不乏寒门黎庶。
这不,马车尚未走到书院门前,阵阵喧嚣声,便传到了师徒二人的耳中。
掀开车帘朝外望去,只见偌大的广场上,到处都是三五成群学子们,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到三本不等的书籍,互相讨论着什么。
而学子们手中的书籍,大多都是印刷作坊推出来的新版纸质书。
相比于过去的竹简,这一本纸质书所包含的内容,就顶的上数十卷乃至上百卷竹简,不仅方便了人们的阅读、携带,更是降低了人们的读书成本,绝对称得上是天下学子的福音。
而那些在王潜的指导下,加入了印刷行业的诸多士族中人,也因此收获了莫大的名声与大量的财富。
在名利双收的情况下,诸多士族中人,也彻底摒弃了过去的坚持,全身心的跟在了王潜的身后,为着传书天下这一伟大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