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妃,朱钡,你们胆敢造反!”
眼看彼此僵持不下,太子妃当即便果断大声斥责光妃和十七皇子造反,以表明自身正义性,先占下道德制高点。
“皇嫂这是什么话?
父皇弥留,你偏守着皇宫,不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见父皇最后一面,为了孝道,我只能借了些兵,强闯进来,可你却还横加阻拦,不愿意让我见父皇。
该我问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我还怀疑是你逼宫囚禁父皇,我这么做是为了把父皇从你手里救出来。”
十七皇子朱钡也是果断反击。
造反的名声他可不愿意背负。
紧接着就是双方打嘴炮,毕竟谁也没有足以轻松控制局面的兵力,只能先拖着,寄希望自己的援兵能给力一点。
在场众文官本来还有些忐忑,毕竟刀剑无眼,万一伤着他们,那可能真就白死了,估计怎么着都评不上救驾之功或者从龙之功。可现在看双方好像没有动手的想法,只是一直打嘴炮,所以他们很快也放轻松,并且还参与了进来。
分别持不同想法争论着。
“太子殿下是嫡长子,皇长孙殿下更是再为正统不过的嫡长子嫡长孙,所以皇位由皇长孙来继承再为正统不过。
这也符合周礼,符合宗法制!”
“自古以来都是父传子,哪有父传孙的道理,嫡长子去世,自然是由嫡次子继位,如此方才符合礼法和传统。”
“你书都读狗肚子里去了吧,嫡长子绝嗣,方才应该由嫡次子继承,如今太子殿下有两个嫡子,三个庶子,皇位自然应该由太子殿下的嫡长子继承。”
“狗屁,你才是没读过史书。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去世之后,伯邑考尚有子嗣传承,最后王位不也还是传给了周武王,如果按你所说,王位难道不是应该传给伯邑考尚存的子嗣?”
“管蔡世家明确记录,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这难道不能证明无后?”
“是不知,又不是没有!”
“《书诀》云,史逸,字孟佚;伯邑考之子,文王之嫡长孙。逸生頙,頙生黎,黎生籀,世以大宗为周太史。”
“你这读的什么野史啊?没听过!”
“《古文尚书》有考证,伯邑考虽然有子嗣,但文王还是选择遵循殷礼传位于武王,殷礼本来就是兄死弟继,所以倒也没什么问题。而我们如今遵循的是周礼,还是当父死子继,子死孙继。
嫡长子无子嗣,方可再传次子!”
“也不知十七皇子在这争什么,若按父死子继的原则,如今最该继位的应是二皇子魏王,当请魏王入京继位。”
“太孙才十二岁,国赖长君!”
“国不可一日无君,哪怕最应该继位的是二皇子魏王,可如今他远在自己的封地,消息传过去,一来一回,即便快马加鞭至少也得大半个月才能赶来。
到时候不知得生出多少乱子。
还是得赶紧定下太子之位。
如今十七皇子就是在京城年龄最长的皇子,而且已经定下亲事,本来下半年就该大婚,一继位便能大婚亲政,反倒皇长孙要继位,恐怕得太后垂帘。”
“皇长孙继位,方合礼法。”
“礼法是你定的吗?”
“搞笑,哪有嫡子尚在,让庶子继位的道理,二皇子、四皇子和五皇子都是嫡子,哪个不比十七皇子有资格!”
混乱当中,十七皇子的脸色格外难看,因为他发现支持他的人最少,看来他母妃说的没错,他想要夺取帝位,只能靠武力,靠礼法他实在是太劣势了。
如今他也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舅舅给力些,真能鼓动大部分禁军支持他。
他们的计划是,由他和他母妃里应外合,先调动一批三百人的铁骑精兵设法控制住局面,如果能成功最好,不成功的话还有他舅舅在外面谋划,加上大部分禁军,这皇位舍他又还能是谁的?
而此时,太子妃也有点焦虑。
因为她目前调动的这些士兵,已经是她所能调动的全部了。以前太子还在的时候,为了避免被他父皇忌惮,平日里别说兵权了,就是文官当中的重臣都不敢过分亲密,生怕天武帝觉得,他这个太子结党营私,或者想要联合夺权。
所以实际来讲,太子能够调动的兵力都有限,更不要说她这个太子妃了。
而她娘家又是文官。
因此是真的没有后续援手。
故而又琢磨一番后,太子妃最终还是决定执行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执行的破釜沉舟计划。随着她眼神示意,立刻就有人偷偷将太子妃的两个儿子往边上安全的地方撤。同时她假借争执逐渐接近十七皇子,并在离十七皇子两米远时立刻快步上前,拔下发簪就直刺过去。
不留余地,正中朱钡胸口。
她想的很清楚,他们太子一系要是因此争斗失败,全家必死无疑,此时只要将最大的威胁十七皇子弄死,哪怕她这太子妃因此被十七皇子一派的人乱刀砍死,那也是值得的。而没有了十七皇子的十七皇子一派又算什么,他们难不成还能扶持光妃或者自己篡位登基吗?
满朝文武勋贵和各地藩王。
都是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不得不说,太子妃这番操作确实太过出人意料了,负责保护十七皇子的那几个人只顾着提防周围其他士兵,提防那些拿着刀,拿着剑和拉着弓弩的人。
压根没想到太子妃这么尊贵的。
会亲自动手刺杀!
不过下一秒,他们还是迅速反应过来,两个抽刀杀向太子妃,还有一个赶紧去查看十七皇子,边上先前对自己弟弟和娘家很信任,觉得胜券在握,一直很镇定的光妃,更是发疯似的冲过来。
而附近正争吵激烈的众大臣。
此时也是目瞪口呆!
当然,太子妃边上保护的人同样迅速反应过来,与保护十七皇子的那几个人拼命厮杀,边上原本僵持着的那些士兵和护卫,更是因此开始了杀戮模式。
就在这时,仅仅只是被划伤的太子妃赶忙大声疾呼:“十七皇子已死,尔等还不快快束手就擒,本宫以太子妃名义发誓只诛首恶,其余人等绝不追究。
快快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贱人,我要杀了你!”
喊打喊杀中,太子妃的声音虽然不小,但远没有光妃声音来的刺耳尖锐。
“我还没死,别管太子妃,赶紧把那两个小兔崽子杀了!”为了小命有带护心镜的十七皇子只是被刺伤,虽然吓得够呛,但还是赶忙挣扎站起来吼道。
听他这么一喊,太子妃顿时瞳孔紧缩,本来已经心生退意的十七皇子一派人员,则瞬间再次精神振奋厮杀起来。
“怎么!这么热闹的吗?”
就在这时,众人突然听到一个低沉熟悉,一听就有毛骨悚然之感的声音。
循着声音望去。
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人出现了。
没错,丁水控制天武帝的身体,慢慢悠悠的从紫宸殿后面走了出来,身边还跟着绣衣卫指挥使,以及禁军总管。
到底积威尤甚,有些胆小的在看到天武帝露面的瞬间便瘫软倒地,还有的偷偷摸摸往后躲,希望没人看到。太子妃、十七皇子、光妃等人也是内心不由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太子妃赶忙跪下请罪,或者也可以称为告状:“陛下,十七皇弟与光妃内外勾结,擅自带领三百铁骑闯进宫内,情况危急,未来得及上禀,等待您的旨意,还望陛下恕罪。”
相比较于十七皇子,太子妃在这的合理性肯定要更高些,所以此时十七皇子朱钡他还真不好反驳什么,只能背后直冒冷汗的不知所措,祈祷有人支援。
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哪怕跪地求饶也没用。
“你怎么可能会没事,这……这都是你的阴谋,你是在故意装病骗我!”
没一会,光妃便最先崩溃吼道。
自从上次生下个猪头后,光妃就彻底失了宠,虽然没有被废或降份位,但天武帝确实再也没去过她宫里。原本以为自己能带着全家老小的性命,拼死一搏,从此翻身当太后的她,一看到好端端走出来的天武帝就知道他们被耍了。
一个陷入弥留状态的皇帝和一个活蹦乱跳的皇帝,显然并不是一个概念。
面对后者,根本毫无胜算可言。
当然,真正让光妃崩溃的,主要还是在于她看到了站在天武帝边上的禁军总管,禁军总管正好端端的站在天武帝边上,想也知道天武帝不可能不知道禁军的情况,禁军也不可能被她弟说动。
现如今别说等救援了。
她弟弟是不是还活着都是问题!
“是又如何?你们几个可太让朕失望了,都给朕放下武器,念在你们没造成什么大乱,朕不杀你们,最多流放。
待会规规矩矩的出去。
绣衣卫在外面等着呢。”
天武帝多年威望比什么令牌口谕都好使,特别是在他此时许诺不杀他们的情况下,一众人等再无任何反抗想法。
纷纷放下武器,颤颤巍巍出去。
“幸好那些个藩王都不在京城,不然朕简直不敢想象会乱成什么样子,才几天没露面,就冒出这么多牛鬼蛇神。
光妃连带她娘家通通贬为庶人。
流放辽北。
朱钡除族除宗,一起流放。”
“太子贬为秦王,太子妃贬为秦王妃,但特许依旧以太子规格下葬,另外礼部拟旨,诏天下所有藩王入京,朕要重定太子位,让他们给朕好好准备!”
丁水这番话一出,透露出来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不可能立皇太孙,将皇位直接传给孙子辈。此时贬太子为秦王,其实也相当于在保护他们一家,毕竟在不选太子子嗣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让他们家依旧顶着太子后人的名头,等新帝登基,日子可不会好过。
早点贬为王爷,也早点脱离漩涡。
对此,太子妃虽然失望,但也不敢有什么怨言,只能赶紧低头行礼谢恩。
紧接着,丁水又惩罚了一番擅自带兵进入皇宫的勋贵,绣衣卫也在京城里抓了不少人,宫内更是有许多太监宫女被抓起来下狱,将京城再次肃清一遍。
做完这一切又顺带敲打了下百官。
这让他们离开。
而百官们是直到彻底离开皇宫,才松了一口气,有种捡回一条命的感觉。
回去后更是三五成群,私下商讨。
“那位似乎变了许多。”
“确实变了许多,我原本以为可能小命不保,没想到竟然活着出来了。”
“没跟你开玩笑,我是说真的,光妃他们一家可是逼宫造反,逼宫造反妥妥十恶不赦之罪,过去哪怕不是十恶不赦之罪,那位都大概率族灭,这次竟然仅仅只是贬为庶民流放,也太奇怪了。
舍不得杀自己儿子就罢了。
可对其他人什么时候这么仁慈?”
“确实,以前有些太监宫女犯了错都是直接杖毙,可这次陛下一个都没杖毙,仅仅只是把他们拉到慎刑司去。”
“难不成是年纪大,心肠变软了?”
“兴许是被太子的死吓到了。”
“也不知哪方势力,胆子这么大竟敢刺杀太子,我觉得你们暂且还是不要太乐观,这恐怕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话我认同,太子被刺绝对不可能就此揭过,诸位乃至于诸位背后的势力应该与此事无关吧,若是有关,咱们还是最好早点绝交,或者送几个孩子隐姓埋名,乃至于改名换姓去别人家。”
“无关无关,肯定无关。”
“应该不会是我们动的手,太子仁善之名向来远扬,大家都认为太子继位之后,最起码也是个太宗文帝,我们要真想干点什么,那肯定也是让太子早日登基,怎么都不可能刺杀谋害太子。”
“等等,我有个大胆想法。
谋杀太子的不会是其他王爷吧。
当今可一向觉得他那些个儿子兄友弟恭,彼此关系和谐的不得了,如果他要查到是某王爷刺杀谋害太子,打击可能比太子薨逝还大,是不是这个理?”
“越说越吓人了。”
“既然刺杀与我们无关,那我们还是别再关心这事了,赶紧讨论一下等诸位藩王进京之后,我们该支持谁吧。”
“主要也就几个年长嫡子,其他的应该用不着考虑,但那几个年长的嫡子王爷可没一个是善茬,哪个没领兵对外出征的经历,估计跟武将勋贵更亲近。
要是他们上位。
对我们文官可不是什么好事。”
“可惜当今已经明确否决了让皇长孙做皇太孙的可能,不然咱们兴许还可以推皇长孙上位,做皇太孙。哪怕年纪小点,可能需要太后垂帘,可太子妃全家也与我们文官是一体的,怎么都比那些与武官勋贵更亲近的王爷上位强。”
“也不一定,在陛下已经否决让皇长孙做皇太孙的情况下,以礼法论,无疑是二皇子魏王,最有资格做新太子。
我们只要设法抹黑魏王就行了。
甚至于伪造线索,让当今陛下怀疑太子之死与魏王有关系,到时候陛下肯定会觉得不能让魏王做太子,可如果跳过魏王,让其他王爷做太子的话,那无疑就破坏了嫡长制,变成了选贤举能。
但太子一旦选贤举能。
那可就太危险了。
毕竟一个人是不是贤明,有没有能力判断的标准太多,也太不准确了,皇子之间必然会因此争斗不休,影响兄弟间关系,为以后的夺嫡埋下恶果祸根。
由此便可以引出最好坚持嫡长制。
毕竟一个人是不是贤明,着实不好分辨,但一个人是不是嫡长子嫡长孙。
无疑还是相当好分辨的!
既然太子死后便是新嫡长子的魏王不行,跳过魏王又会破坏嫡长制,咱们再去力推皇长孙这个最为正统不过的长子长孙,去做皇太孙,遇到的阻挠应该会少上许多,你们觉得计划怎么样?”
“有点意思。”
“兴许可以试试,要是再来一个武帝的话,我们这日子就要没法过了。”
很多官员是真的受够了在天武帝手下干活的日子,但太子表现不错,所以让他们坚持干下去的核心动力就是,过些年太子继位,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
可现在太子突然被刺杀死亡。
天武帝疑似还想找个马背上的王爷做太子,大家如何不慌,不琢磨破坏。
当然了,这些主要是文官,武将和勋贵的想法与他们并不一致,武将觉得有个知兵懂打仗,甚至上过战场的王爷做太子也挺好,至少不会太亏待他们。
勋贵的想法则更复杂点。
因为很多勋贵是有跟各地王爷联姻的,他们自然更想支持自己的女婿,所以不少勋贵相当积极的派人赶去各地王府,询问自家女婿是什么想法,需不需要提供什么帮助?大家合作共赢嘛!!
只不过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各地藩王是直到六七天后,才陆续收到消息。
先收到太子遇刺死亡。
以及天武帝中风不行了的消息。
还没商量好要不要违背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领军回京夺嫡,天武帝没事,并招他们进京,重选太子的旨意就来了,前后内容差异,导致不少藩王有些忐忑,甚至怀疑京城出了啥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