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戒备森严、弥漫着阴森气息的大理寺审讯室内,气氛凝重得近乎让人窒息。四周墙壁上的火把 “噼里啪啦” 地燃烧着,橘红色的火焰肆意跳跃,将室内映照得忽明忽暗,也把大理寺官员们焦急又严肃的神情,勾勒得愈发清晰。
刺客被牢牢地绑在审讯椅上,身上的衣物满是尘土与干涸的血迹,凌乱的头发如枯草般散落在脸上,可他那双眼却透着一股凶狠与倔强,像恶狼一般死死盯着眼前的官员,仿佛在向他们宣告绝不屈服的决心。
“说!到底是谁指使你刺杀张四英的?” 主审官员怒目圆睁,眼眸中仿佛要喷出火来,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文书被震得纷纷扬起,簌簌作响。
刺客却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嘴角扯出一抹嘲讽的笑,那笑容仿佛在轻蔑地嘲笑官员们的无能,随后偏过头去,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
官员们相互对视一眼,无奈之下,只能向衙役示意上刑。两名身材魁梧的衙役大步上前,手中握着粗重的皮鞭,皮鞭上还镶嵌着尖锐的倒刺。随着一声令下,皮鞭带着呼呼的风声,如毒蛇般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重重地抽在刺客身上。
“啪” 的一声脆响,皮鞭与刺客的身体接触,瞬间,一道血痕在他的衣衫上浮现,衣衫被尖锐的倒刺划破,皮肉也被撕开,鲜血汩汩涌出。刺客的身体猛地一颤,牙关紧咬,从牙缝中挤出一丝痛苦的闷哼,但他依旧没有开口,只有那粗重的呼吸声,在寂静的审讯室里格外清晰。
几轮抽打下来,刺客已是气息奄奄,身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血痕,伤口处血肉模糊,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森森白骨,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可即便如此,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一股不屈的狠劲。
就在官员们几乎要绝望之时,刺客突然发出一阵沙哑的笑声,那笑声中带着几分癫狂,也带着几分无奈:“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让我开口?太天真了。”
“你别嘴硬,今日你若不交代,休想活着走出这大理寺!” 官员声色俱厉地威胁道,额头上的青筋暴起,显然已经被刺客的顽固激怒。
刺客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的身体微微颤抖,不知是因为疼痛还是内心的挣扎。沉默了许久,就在众人以为他又要顽抗到底时,他缓缓吐出几个字:“是…… 阜阳王。” 声音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像一道惊雷,在这狭小的审讯室里炸开。
官员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震惊与惶恐。这背后牵扯的可是王爷,一旦消息走漏,朝堂必将掀起惊涛骇浪。大理寺寺监沉思片刻,决定密而不发,他深知此事重大,必须立刻进宫向皇帝汇报。
当夜,月色如水,大理寺寺监怀揣着皇帝在命他查案时御赐的金牌,快马加鞭,一路直奔皇宫。到了宫门前,他翻身下马,顾不上喘口气,便大步向前,掏出金牌,对守卫说道:“我有紧急要事面见陛下,持御赐金牌求见,不得阻拦!”
守卫们见是御赐金牌,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查验确认无误后,放行让他进入皇宫。
大理寺寺监脚步匆匆,沿着熟悉的宫道,径直前往御书房。到了御书房外,他稍作整理衣衫,平复了一下急促的呼吸,向门口的太监拱手说道:“烦请公公通传陛下,大理寺寺监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太监见他神色焦急,也不敢耽搁,连忙进去通报。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皇帝正全神贯注地批阅奏折,眉头微蹙,手中的朱笔不时在奏折上圈点批注。听到太监的通报,皇帝放下手中的朱笔,抬起头,说道:“让他进来。”
寺监得到通传,深吸一口气,稳步踏入御书房,跪地行礼:“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皇帝看着寺监神色慌张,心中隐隐觉得事情不妙:“何事如此慌张?起来说。”
寺监站起身,将审讯刺客的经过以及刺客供出阜阳王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皇帝汇报。皇帝听着,神色逐渐变得凝重,原本疲惫的双眼瞬间锐利起来,听完后,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权衡着什么。
“此事切勿声张,朕自有打算。” 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随后挥了挥手,示意大理寺寺监退下。
寺监退下后,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他猛地站起身,袍袖一挥,桌上的奏折散落一地。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若不及时处理,朝堂必将陷入混乱。稍作思忖,皇帝立刻提笔写下一道旨意,命人连夜传阜阳王进宫觐见。
不多时,阜阳王匆匆赶来,踏入御书房,看到皇帝阴沉的脸色,心中不禁 “咯噔” 一下,隐隐感到不安。
“儿臣参见父皇。” 阜阳王作揖行礼。
皇帝并未让他免礼,而是冷冷地看着他,随后猛地将大理寺监交上来的口供丢到他面前:“你自己看看吧!”
阜阳王心中一惊,捡起地上的口供,刚看了几眼,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双手忍不住微微颤抖,整个人呼的一下跪了下去。
刹那间,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肯定是莲花楼出了问题!可他实在想不通,莲花楼一直以信誉和实力在江湖立足,为何突然背叛自己?但他明白,此刻绝不能把莲花楼的事说出来。要是自己不提,皇帝很可能会怀疑是太子收买刺客反咬一口,毕竟太子与自己积怨已久,明争暗斗不断。如此一来,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慌乱之中,好不容易挤出了声音:“父皇,这其中定有误会!这刺客是儿臣亲手抓获,交由大理寺的。若儿臣真的暗中指使刺客杀害张四英,又怎会自投罗网,把刺客送进大理寺?分明是有人收买刺客,故意陷害儿臣,想借此挑起朝堂纷争,父皇明鉴啊!”
阜阳王一边说着,一边连连磕头,额头磕在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脸上满是焦急与委屈。
皇帝听着阜阳王的辩解,怒火中烧,再也按捺不住。
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几步冲到跪倒在地的阜阳王面前,一脚将他踢倒在地,怒声骂道:“你这个逆子!还不承认,这刺客明明就是你找来的!先是妄图陷害太子,他可是你的兄长,你这是犯了欺君之罪,更是对兄长的大不敬!如今可好,自己找的人还被别人当枪使,把自己陷入这般境地,你简直愚不可及!朕平日里是如何教导你的,谨言慎行,凡事三思,你却全当耳旁风!”
皇帝的胸膛剧烈起伏,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
一通辱骂后,皇帝虽满心怒火,但想到阜阳王是自己的嫡子,心中又不免有些不忍。他向来对自己的兄弟们极其严苛,但对自己的嫡子们很是宽容,即便犯下过错,也总是心软。
皇帝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说道:“念在你是触犯,朕暂且不重罚你。现令你自禁于阜阳王府,自省过错,没有朕的圣谕,不得踏出王府半步!”
阜阳王被禁军押着往宫外走去,皇帝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事若传出去,朝堂必将动荡不安。于是,皇帝立刻下了一道密旨,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大理寺。严令大理寺上下,绝不准将今夜的审讯结果透露出去半个字,违令者满门抄斩。
紧接着,皇帝又把御前侍卫总管商直召进御书房,神色凝重地说道:“商直,你即刻前往大理寺监牢,亲自送那个刺客上路,务必做得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痕迹。此事关系重大,朕只信得过你。” 商直领命后,立刻出了宫门,消失在了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