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无数的快乐和痛苦,只有自己经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之意,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短暂,也都是单行道,无法反复的去试错。
现在听说鲁迅的文章正在逐步从中小学课本中删除。
我们以前读书时,每学期几乎都有至少一到两篇的鲁迅的文章。从早期的散文,到后期的杂文。
那时的鲁迅的文章,对于大多数上学的人来说,几乎是梦魇。
当时在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确实,那时其他的文章不管是否优美,但是大多通俗易懂。只有鲁迅是个例外,几乎让我们苦不堪言。
那时的我们,心中一直就有一种想法,鲁迅那时写这篇文章时,真的有那么多背后的寓意吗,有那么多内涵吗,他也未必是这么想吧。
鲁迅的无疑是大师,年少的我们读不懂很正常。
少年读不懂鲁迅,读懂时已经不再年少。
我们年少的时候,读的那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到今天依然浮现在我们眼前,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刘和珍君和阿q等,几十年过去,依旧好像昨天。
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读了很多唐诗,今天,我们在感怀心情,欣赏美食,就会引用各种诗词。
鲁迅的文章和唐诗宋词异曲同工。
当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在社会的现实面前,才能真正去理解的鲁迅笔下的人物。
每个鲜活的人物都好像在我们身边一样。部门领导像不像赵老太爷,那个客户像不像个地保,隔壁对门的邻居老张像不像孔乙己,我自己像不像阿q。
鲁迅虽然已经故去就是九十年了,鲁迅笔下这这些人物也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了,可是他们依然还活在当下。
现在为啥要从课本里删除鲁迅作品,教育部门给出的答复是鲁迅作品的晦涩难懂,作品和当下时代背景不同了。
文言文的难度,只会比鲁迅的文字更加久远和生僻。而且,我们学习的语文的目的,肯定是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掌握更好的写作方法,就好像数学里的几何代数有一些也很难,还有物理有一部分也很难理解,我们都要放弃吗。
鲁迅文章的时代性,鲁迅先生笔下更多的是写的人,写的是人性,一百年过去了,他笔下的那些人还在中国大地上随处行走,那么我们学习他的文章的就是很有价值的。
今天的中国人,经过了五四运动,建国七十多年了,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可是人性还是那些存在,并无很大的改变。
也许如果我们还是学生,我们会为这个决定而庆幸。我们可是轻松了很多。
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鲁迅,理解鲁迅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你就会感到悲哀。
鲁迅的文字里,不仅仅的悲愤、无奈,更多是他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我们时代也许惧怕这种勇气。
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要像鲁迅的这样的文人,需要这样的有良知,敢讲话的文人,而不仅仅是趋炎附势的文人。
鲁迅最可贵的是他的独立的思想性。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
鲁迅的文章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别人,更可以照自己。也许鲁迅就是一片照妖镜,能够观人肺腑。
我们很多作家都会写人性之美,大家都很高兴,都很乐于接受。鲁迅写了人性的劣根性,就好像李敖和柏杨的文笔一样,他们把人写的那么丑陋,大家可能就难以接受了。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和合大同的今天,鲁迅的话也许有点刺耳,大家听起来不那么舒服了,这个也许是要把鲁迅从课本中请出去的根本原因吧。
我们读书,有的时候就要去读一些读不懂的书,不能看懂的东西,把他埋在你身体里一部分,也许毫无用处,总有一天会发光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鲁迅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还是很有存在价值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是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并且认同他的。
我们从小到大,读书学习,都是从易到难,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
我上小学的第一堂课,班主任语文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无论书鲁迅的文章,只是唐诗,都不是通过几百遍的诵读能够理解的。
你在的现实的生活中的,无数的实践和磨砺,才能真正理解他,理解他笔下的人物。
你去游历山川,大漠边疆,才能理解唐诗里的意境,实地实景实情,唐诗才能真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生活固然很美好,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残酷的东西。
我们只有认识了全部,才能真正认识生活。
我们常说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
思想独立是人格独立前提,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独立的思考和分辨事物的能力。
这些能力哪里来,就在在读书中思考,在现实中探索。
在真实的社会,很少有人愿意把真相告诉你,没有人会那么善良,世界往往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而是灰色。
我们看待一切,要有自己的眼光。
最好的办法,是从书中来,自己领悟,再从实践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鲁迅只不过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让我们认知真实的社会。
也许还有很多人,也许没有鲁迅那么深刻,但是一样会带给你足够的震撼。
文学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不是情节,而是人性,人性是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无论是感情,还是善恶,都是存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用文字向石头一样去投击湖面,一层层涟漪泛起,有的在表面,有的在水下。
情节精彩的作品,就好像在水面上引发的层层水浪,而真正的作品,在水底里卷起了漩涡,让整个水面都随着晃动。
哪个是我们需要的,哪个是我们真正能感知,我们需要的是短期的快感,还是内心的震撼。